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香港理工大学追踪公屋播疫真相

热点搜索

香港理工大学追踪公屋播疫真相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电/据大公网报道,“我们希望能尽快到公屋内实地考察,掌握更多有关病毒传播和活动的规律。相信对病毒的行踪了解更多,有助于预测病毒的动向,甚至去预测流行病的未来。”

  ──梁杏媚博士

  本港新冠疫情持续扩散,部分公屋甚至出现“扰流效应”,即病毒可能在楼层之间传播,室内室外,防不胜防,但播毒真相成谜。透过探索病毒的传播途径,将有助防疫抗疫。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梁杏媚博士表示,病毒可以透过气溶胶传播,需要警惕。梁博士及其团队将利用伪病毒、噬菌体及示踪气体,到有关公屋搜集数据并进行追踪分析,评估不同状况下的感染风险。据透露,有关数学模型研究初步发现,若有住户中招,住高层和低层的住户,或比中层住户感染风险高。\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

  “如果一个新冠肺炎患者打喷嚏或者咳嗽,就有液体喷出来,大粒啲就系飞沫,细粒啲就系气溶胶。”梁博士介绍,气溶胶是浮游于空气中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粒径大小在0.01至100微米之间,存在形式通常为固体或液体。染疫者喷出的气溶胶会携带着新冠病毒在空气中飘浮,当空气流动达到一定的速度,它们就会被稀释,失去传染能力。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气溶胶,例如植物释放出的花粉、燃烧物件时产生的烟尘、煮食过程中释放出的油烟、清理环境时产生的尘埃及咳嗽时产生的飞沫,都属于气溶胶。梁博士说,新冠病毒之所以能在公屋大厦内上下传播,排水通风管内的气溶胶就是传播媒介。

  天气风向管道设计 影响扩散状况

  为了解开气溶胶在公屋播毒之谜,帮助公屋改善相关设施,梁博士与理大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副教授王宁添博士、理大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梅国威博士等科研人员一起攻关,拟利用伪病毒或噬菌体,以及一种名为“四氟乙烷”的示踪气体,到一字型、T型、Y型和十字型四款不同设计的公屋内搜集追踪数据,透过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影响气溶胶流动的因素,包括天气、风向或各管道设计、洗手间的通风情况,以分析对不同座向的住户之影响。

  梁博士透露,现时团队正与房屋署联络,希望尽快到公屋实地研究。但眼下疫情严峻,考虑到安全等因素,有关方面会稍后安排。不过,王宁添博士则利用之前相关研究的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初步分析了病毒在公屋传播的特性。

  王宁添博士曾于“沙士”期间与台湾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渠管排污气体流动的实验,得出一些科学数据。他将这些成果用在今次的新冠病毒在公屋环境传播的研究,得出的初步判断是虽然不排除有风险,但在一般情况下,通过排污通风管传染病毒机会不算高。

  他解释,运作中的排水管道内,空气压力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内部的空气亦会随之而在管道内流动。带病毒的污秽物,于排水管道内流动,如改变方向、冲击管壁等,有可能产生气溶胶,随通风管道流动,通风管道若然完好、管壁无泄漏,气溶胶粒子可在设置于屋顶的通风立管开口中释放,并在大气中稀释,正常情况下气溶胶浓度将大幅度降低,故感染风险不高。

  盼实地考察公屋 掌握规律了解行踪

  但在特定情况下,如超高浓度排放,加上温度变化(对流)、风力风向与大厦的互动(扰流),以及门窗与厨房抽油烟机和厕所的排气扇运作等,从通风立管出口排放的气溶胶粒子,有机会飘浮并依附于墙壁或物件上,影响到邻近单位。

  另外,王博士还表示,现时虽未有足够数据判断四类型大厦的气流特性,但按通风立管内正气压的分布特点,在只考虑通风管内带病毒气溶胶的传播力这一因素时,若大厦中有住户染疫,高层及低层单位的风险比中层单位要高。

  他解释,排污通风管内会间歇性地产生大过外面大气压力的低频率“正气压力”,因该低频正压力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气溶胶能够飘浮到较远的距离。如果管道无破损的话,压力就会将排污通风管内的空气一路向上带到天台的通风口流出。“因为流出的气体离高层的住户更近,所以高层的住户可能就风险比较高少少。”他续解释,低层则因为正压力出现的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飘浮距离亦较短,只要管道并无破损,存水弯内有足够注水,短暂的压力只会使气溶胶留于低层的管道内。

  该团队已于今年八月份获食物及卫生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拨款逾150万元,对公屋气溶胶问题进行研究。团队负责人梁杏媚博士表示,大部分拨款将用于设备购置及增加人员。“希望能尽快到公屋内实地考察,掌握更多有关病毒传播和活动的规律。相信对病毒的行踪了解更多,有助于预测病毒的动向,甚至去预测流行病的未来。”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458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