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数据:黎智英保释案引爆舆论场

热点搜索

中评数据:黎智英保释案引爆舆论场

图1 黎智英保释风波的社交媒体词云图

图2 修例风波以来涉及保释议题的社交媒体舆情热度变化

图3 近一年来涉黎智英被捕与保释议题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变化对比

图4 港人对黎智英保释风波的主要关注点

图5 修例风波以来社交媒体涉潜逃议题的关注度变化

图6 港人对黎智英各项保释条件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对比

图7 修例风波以来港人涉司法系统讨论的正负面舆情占比变化

图8 去年5月以来港人对国安法落实执行机制的疑虑程度变化

  中评社香港1月4日电/去年12月23日,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的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保释,7日后终审法院接获律政司上诉申请,决定将该案排期至今年2月1日审理,期间黎需还押,重返监牢。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黎智英保释案在香港社会引起极大争议,也再度冲击到港人对法治的信任。港人高度关注该案最终判决结果及其对香港司法体系的意义和影响,尤为关切国安法在本地的执行力度与效果。

  黎智英于去年12月先两度被拒绝保释、后获国安法指定法官李运腾批准保释,随即律政司再就该决定提出上诉,此次黎智英虽然即时还押,但高等法院尚未对保释案做出裁决。换言之,黎智英保释案至今仍悬而未决。如图2所示,案情的反覆,引起香港社交媒体涉及保释议题热度的急速增长,其声量与关注度均高攀至近一年半以来的最高点,超过去年9月因内地扣押12偷渡港人而引发的高峰。

  结合图3可知,对比近一年来涉及黎智英被捕与保释议题的社交媒体关注度,自从其去年2月因涉非法集结等罪名被捕以来,对“被捕”议题的关注度一直高于“保释”。直至去年12月,由于黎智英保释案的司法决定被再三变更,“保释”议题才首次超过了同时期“被捕”的关注度,足见此次保释风波在香港舆论场掀起的波澜。

  港人对黎智英保释风波的主要关注点,几乎全都聚焦在与案件直接相关的司法领域议题。如图4所示,热度最高的当属黎保释案的最终判决结果,由于社会不同光谱对黎智英案呈两极化立场,再加上保释案一波三折,故该议题的争议性持续延烧发酵。其次,在短短一周的获保释期间,港人亦相当关切黎会否藉机潜逃或再犯下违法行为、以及黎需遵守的保释条件。此外,是次风波中所暴露的司法问题——尤其是国安法本地执行机制与香港普通法体系之间的兼容性,以及香港法官对国安案件未形成一致的裁决标准等,也在不少民众间引发广泛讨论。

  黎智英保释风波、加之去年12月初的许智峯出逃事件,香港社交媒体对潜逃议题的关注度飙升至修例风波爆发以来的最高点(如图5),并超过去年9月前后12港人偷渡事件持续发酵之时。近一段时间,许智峯、罗冠聪、刘祖迪等多名反对派政客或修例示威者先后出逃,牵动香港舆论。因此,当去年12月下旬,被控涉违国安法、欺诈等多项重罪的黎智英一度获准保释,再次触动香港社会敏感神经,激化了对黎会否弃保潜逃的议论与猜测。越来越多港人呼吁,司法机构应收紧涉及参与危害国安、街头暴力活动嫌犯的保释条件,避免重犯弃保潜逃的情况沦为“常态”,进而折损香港法治权威。

  如图6所示,在高院裁决的黎智英多项保释条件中,有关其人身、言论自由(不得离开住所、不得接受访问、不得发表文章)以及保释金额(保释金1000万)的细项最广受社交媒体热议,各派别阵营都对上述保释条件提出强烈质疑,陷入“两头不讨好”窘境。例如,有观点认为保释条件过于宽松,称1000万对黎智英只是九牛一毛,忧虑黎会在保释期间弃保潜逃,或再利用其传媒大亨的庞大资源与人脉,做出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行为,并透过操纵舆论企图影响案情;也有观点虽为黎一度获准保释过平安夜而感到庆幸,却认为保释条件非常严苛,与软禁无异。

  修例风波以来,在禁蒙面法以及多宗刑事案件判决的争议下,社交媒体对司法系统讨论的正面舆情占比持续跌势(如图7)。而此次黎智英保释风波,则令自去年10月以来稍有回升的正面舆情比例再受重挫,大减11个百分点,跌至近一年半以来的第二低位,反映社会主流难以认同法官对黎保释案朝令夕改的判决,不同政治光谱民众都对香港法治表达强烈批判和质疑。

  一方面,有民众在此次保释风波的刺激下,直言在本地法院系统的诸多漏洞下,国安法条文无论写得多好,都很容易在香港遭遇水土不服;强烈要求对当前司法系统启动改革,如成立司法监督委员会、量刑委员会等;更出现大量要求中央及国安公署接手黎案的声音。另一方面,一些舆论藉机继续鼓噪所谓“香港法治内地化”,引起部分民众对基本人权与自由还能否获得保障持更悲观的看法。

  自去年5月国安立法启动后,港人就对国安法将如何具体实施、执行存有不少疑虑,近半年来都未有明显下降。是次黎智英保释风波,再一次动摇港人对国安法落实执行的信心,刺激去年12月的疑虑指数再度反弹(如图8)。有观点认为,此次保释风波暴露出香港本地法官未能完全、准确掌握港区国安法精神、未能意识到涉国安案件的严重性,仍延用以往普通法的一套去处理黎的保释申请,无疑会削弱国安法的震慑与阻吓力。部分民众甚至对2月的裁决结果不乐观,忧虑黎仍有可能利用本地司法系统的漏洞,逃避国安法制裁。

  由此可见,国安法执行机制若在香港本地“时紧时松”,既影响国安法本身的效力,也损害香港整体法治权威与公信力。对此,香港社会各界尤其是司法体系需有明确而深刻的认知。

 (记者:陈日嘉 分析师:杨力聪 工程师:吴悦柠 研究员:林东阳)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532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