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数据:通识科改革难解港人之忧

热点搜索

中评数据:通识科改革难解港人之忧

图2:近年来,香港社交平台上关于通识科的声量与关注度(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图3:港人对通识科改革方向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图4:港人对通识科改革的支持指数和意外指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图5:教育局公布通识科改革之后,港人对通识科改革的负面情绪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图1:通识课改的社交媒体词云图(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中评社香港1月11日电/一直以来,香港社会对高中通识教育科始终存在争议。一个多月前,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正式提出纠正通识教育的异化问题,并由教育局公布了通识科改革的方向建议,引发港人的关注和热议。中评大数据中心发现,此次通识科“大刀阔虎”的改革并未消解港人对教师问题的担忧,甚至有不少声音认为不如直接取消通识科。

  通识教育科自2009年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多年来扮演着四大核心科目角色,是香港学生上大学必修科目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存在课程纲要空泛、无指定教材、试卷无标准答案,不少课程出现大量偏颇政治元素,通识科教师甚至公开发布诅咒警察言论、公然播放“港独分子”宣传视频等。去年以来,因参与“修例风波”被捕的人中有四成是学生,包括2000名左右的中小学生。有观点认为,香港年轻人思想激进的根源在学校,而通识教育是最大的“病灶”,已逐渐沦为别有用心之人向青少年灌输政治立场的工具。

  随着去年“修例风波”的爆发,通识科在香港社交平台上的声量和关注度出现大幅上涨。数据显示,通识科声量最高的阶段出现在此次特区政府宣布通识科改革方向期间。不过,最高关注度则是出现在2019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董建华承认任内推行的通识教育失败,令年轻一代变得“有问题”。董建华的相关言论引发了港人热议,通识科也因此受到了最高关注。随后关注度虽然稍微有所回落,但整体声量始终处于高位。去年5月林郑月娥指出教育不可以成为“无掩鸡笼”,承诺政府在年内讲清楚如何处理通识科问题,令通识科的关注度和声量再度高企(如图2)。

  此次被称为通识科“大手术”改革的主要内容方向包括维持必修必考,评分模式改为“合格”与否,精简一半课程内容和课时,设适用书目表、由官方审批教材,同时取消独立专题研习,提供赴内地考察机会,以及加强《宪法》和《基本法》等法治学习。数据显示,港人最关注的是评分机制的调整,其次是法治学习和内地考察(如图3)。众所周知,通识科评分机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港人认为,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通识科的性质,尤其是可以降低通识科重要性。同时,也有不少港人讨论改革后的评分标准是否意味着将与爱国等政治正确因素相挂钩。

  如图4所示,进一步分析港人对此次改革内容的各项指数发现,加强法治学习获得了最高支持指数和最低意外指数。有港人认为,让学生学习宪法和基本法等内容是基本要求。另外,港人对此次改革感到最意外的是增设赴内地考察项目,由于考察不计入公开试分数并且由学校决定会否影响校内成绩,因此不少港人关心不参与是否会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缩减课时的支持指数表现最低,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课时减半导致对通识科教师需求相应减少,直接影响到通识科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的去留问题。但由于近年来该建议时常被提出,因此港人对此所反映出来的意外指数并不高。

  事实上,教师始终是影响通识科教育的关键问题。如图5所示,通识科改革宣布改革方向之后,港人对通识科的负面情绪分布中仍然有53%与教师问题有关。有港人认为通识科最大问题在教师身上,担心换书不换人会造成“换汤不换药”。对此,不少港人提出了各种建议。其中要求政府加强监管的声量最高,尤其是要求教育局要做好把关角色,严选通识科老师,确保教师教授正确知识。同时,也有港人提出要进行全民监督,设定明确投诉渠道并且保护投诉人身份。由此可见,通识科教师在港人心中已形成固有印象,即使进行课程改革也难以消解港人对教师问题的担忧。

  我们认为,此次前所未有的通识科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要害”,也展现了特区政府在教育问题上正本清源的决心。然而,如何在短期内落实改革举措,确保通识科教师准确地向学生“传道受业解惑”,避免出现“课本一套,教授一套”的“两张皮”问题,此乃通识科改革成败之关键,教育局需要严格发挥好把关监管作用。

  (记者:秦 姝;分析师:游峰崖;工程师:莫瑾;研究员:傅高博)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656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