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两岸学者讨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两岸学者讨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现场(中评社 李娜摄)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中评社 李娜摄)


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庞建国(中评社 李娜摄)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导王英津(中评社 李娜摄)


中兴大学国家事务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袁鹤龄(中评社 李娜摄)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熊文钊(中评社 李娜摄)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汤绍成(中评社 李娜摄)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副教授孙国祥(中评社 李娜摄)


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现场(中评社 李娜摄)


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曹瑞泰(中评社 李娜摄)


北航大学人文与社科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田飞龙(中评社 李娜摄)


嘉南药理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国际暨两岸事务处处长余元杰(中评社 李娜摄)


中国政法大学台湾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冯霞(中评社 李娜摄)

  中评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徐梦溪 李娜)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23、34日在京举行,邀请两岸学者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题畅所欲言。两岸学者探讨了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理解,分析了台湾民主化进程,分享了对推动两岸融合进程的看法。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所长陈星关注与两岸交流对和平统一的作用。他将两岸交流划分为“情感、政策选择、利益结构”三个层次,认为三者之间,情感是最基本的粘合剂和推进剂;经济交流推动两岸政治关系持续向缓和的方向发展;两岸之间随着共同利益增加,共同认知和共同情感会得到发展,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促进两岸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陈星认为,两岸交流和互动会助推新的情感产生,这种新情感可以取代过去的老情感。交流本身具有自主性,有生命力。在两岸政治关系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交流仍然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也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平统一模式下,两岸的交流与互动一定要经过非常长的过程,因为需要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需要不断的互动、冲击来形成。”

  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庞建国主要分析对比了台湾发展经验与中国大陆发展模式及“中国模式”,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与80年代末期以前的台湾在价值理念、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上都有着相当丰富的孙中山思想元素,同时,习近平思想中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改革方向与孙中山的国家建设理念更加趋同。他表示,海峡两岸不妨以孙中山思想作为和平发展沟通对话的参考框架,阐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与时俱进的积极意涵,为海峡两岸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铺陈殊途同归的康庄大道。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重点谈及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构想。王英津认为,在未来国家统一后的制度架构的设计上,“一国两制”仍然是大陆最优先的选择。台湾回归后的“一国两制”的模式,可称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大陆将汲取香港模式的经验,设计台湾模式时更为严谨。大陆应声明,未来的“台湾模式”不等同于“香港模式”。

  王英津研究认为,台湾模式和香港模式相比,或有四个重大不同。一是政权改造和政治符号的处理。二是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三是军队问题。四是海洋管辖权的问题。

  中兴大学国家事务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袁鹤龄在发言中主要分析了双层赛局对两岸互动的启示,他将两岸谈判互动分为上策、中策和下策,上策是两岸全面交流,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中策是政府不交流,但政府对民间有交流,这需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增加彼此之间更强的连接;或者是政府不交流,民间交流,比如此次京台学者交流这不是政府要我们做的,而是民间交流,完全符合国际谈判的主权优势原则。最差的是下策,即双方完全不互动。他认为两岸要建立共识,或者需要有一个共同看法,两岸之间的谈判或者互动才能够走下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共识区间增强,唯有改共识区间增强未来协议才有可能达成,如果没有增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谈判强调的是双赢,双赢就有共识空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表示,十九大报告对台方略有五个方面,一是完全统一作为终极目标,二是“一国两制”作为宪制方略,“一国两制”都是理性化策略,三是一个中国作为核心底线,四是中华文化作为融合基础最大公约数,五是同等待遇建构公民认同。他特别谈到,“一国两制”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智慧,但对港澳模式只能有限地借鉴,因为美国远远不如葡萄牙、英国的理性,要仔细梳理台湾主权和台湾的职权清单,尤其要吸取原来基本法中国家过度下放主权造成的治理失灵。公民待遇上是一个全面的平等和检验,教育文化上必须是中华文化+国家认同,仅仅是文化是不够的,国际地位上比照香港,但要侧重“一带一路”跟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地位。他认为这不仅是台湾经济获得二次腾飞的关键,也是中国走向海洋的决定性步骤,大陆要与时俱进地思考对台承诺。

  中国政法大学台湾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冯霞表示,十九大当中提到的“同等待遇”是有法律依据的,现在大陆对台的立法体系非常完备,从宪法到地方立法,有《身份证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等,北京市已经进入到二级立法当中,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台湾所有的司法文书、判决的认可从来没有中断过。她还介绍道《投保法》在财产权、同等待遇、再投资、税收放宽等方面对台湾同胞的保护,以及31条为台胞台商台生所提供的“同等待遇”,她表示,大陆现在对台湾民众的态度不是照顾,而是想着把所有都提供给台湾同胞。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熊文钊表示,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部分,将“中华民族”概念正式作为一个宪法范畴确立下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宪法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载入宪法是重大“宪法时刻”。他认为,“中华民族”入宪对于形成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于推进“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汤绍成注意到中国大陆目前在国际环境上面临的挑战,一是最近的中美贸易大战,二是欧洲28个国家中有27个国家联合高度批判“一带一路”。现在欧美针对中国大陆,表面上是科技,内层是科技,核心是价值,他们最大的眼中钉是“中国制造2025”。面对如此挑战,中华民族该怎么办?汤绍成认为,我们受西方影响太大,现在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应该自己走出一条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路。

  台湾私立开南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曹瑞泰表示,台湾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其民主化招牌、乃至“中华民国”招牌均被民进党等反对势力挟持,为谋求的“台湾国家建国”铺路。脱轨的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政党竞争模式、“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衡关系、“国会”议事的运作、新闻媒体监督、公民社会的动员形态等,都出现严重的变性与扭曲。不仅没有提升“良好治理”的效能,甚至在某些领域侵蚀治理质量。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资本主义化,原本已有本质上的障碍与瓶颈,若再加上欲借宪政民主知名,行背叛国家的反逆谋划与作为,台湾势将走到以民主埋葬民主的末路。相对验证了原本即非完善的民主制度,在国家统一或分裂等的国族问题上无能为力的一面。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副教授孙国祥在发言中谈到南北朝鲜领导人会晤对两岸关系的启示,他表示自己去韩国开会时了解到两韩非常羡慕两岸,因为两岸互动非常紧密、热络。台海两岸是由下而上,民间互动热络,两韩相对则是“由上而下”,社会中下层交流不足。随着台海实力差距不断扩大,台海两岸关系与两韩关系类比性也不断下降,但是孙国祥谈到仍希望建构起有上有下的互动模式。

  嘉南药理大学国际长余元杰注意到,今年开始有大量的台湾同学往大陆移动,这是学生和家有意识对蔡英文政府执政之后的直接反映。他认为,目前惠台31条如火如荼,但有些台湾群体没有顾及到,比如台湾大学生的就业阶段,一些岛内经济条件不足够的学生,还有来到大陆后,无法适应大陆竞争的台青群体。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67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