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旧址”与“新馆”两翼齐飞

热点搜索

“旧址”与“新馆”两翼齐飞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据新华社报道,红墙,白窗,这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的一座三层小楼,这座看上去有些“简约”的古朴小楼其实并不“简单”,它是北疆博物院旧址,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

  走进这座小楼,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河套人”牙模型、王氏水牛化石、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等珍贵展品,一件件呈现在眼前,令人目不暇接。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介绍说,北疆博物院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1914年创建,由北楼、陈列室及南楼组成。南北二楼以通道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字形格局。它是我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是中国早期博物馆史上的一座“活化石”。目前,馆藏各类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余万件。

  1938年,因战火等原因,北疆博物院进入了长达70余年的沉寂与蛰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昔日的烜赫渐被时间磨蚀,成为如今的神秘与未知。但幸运的是,北疆博物院连同那些从数千万年前到数百年前的化石标本一起,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为了让北疆博物院以完整面貌面向社会开放,2015年底,北楼及陈列室进行修缮和陈列复原,2016年1月向公众开放。2018年10月,南楼修缮一新后开放。北楼以藏品展示为主线,侧重展示北疆博物院藏品门类,南楼则更多地侧重于人文精神展示。

  出于对建筑本身和藏品的保护,自开放以来,北疆博物院就实行预约开放,每天接待观众200人次左右。“震撼”“不虚此行”是每一位来这里参观的人的共同感受。

  “桑志华不仅留给我们一大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藏品以及大量珍贵的文献、手稿、照片等资料,更给我们留下了跨越地域、人种和宗教,殚精竭虑、甘于寂寞、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以及坚韧不拔、执着奋进、钻坚研微、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位观众在参观后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桑志华和他的团队在科考历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张彩欣说。

  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两个馆区之一,另一个馆区是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于2014年开放。

  如果说北疆博物院旧址偏重于科学研究,那么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更倾向于科普知识。新馆陈列以“家园”为主题,包括常设陈列区、临展区、体验娱乐区、科普教育区四部分,是全国较早的集主题单元化和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于一体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普阵地作用,近年来,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不仅推出了《科学与艺术——北疆植物科学画展》《天外来客——陨石展》等一批特色展览,还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推出多个主题展览,同时引入“云游”“听游”,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张彩欣表示,通过举办各种展览、科普活动和研学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也让很多人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会了热爱、尊重和敬畏自然。

  两个馆区,南北相望,各具特点,相得益彰。2017年至2019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800万人次。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全年仍接待观众55万余人次。

  走进2021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岁月的年轮又悄然增加一圈。“新的一年,桑志华旧居和神甫楼也将重新对外开放,新馆的一些特色科普活动也在积极策划中。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人走进天津自然博物馆,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力量,感悟真正的科学精神。”张彩欣说。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992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