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国评论》第279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中国评论》第279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79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国评论》第279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79期《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中美关系、两岸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哀美国不再伟大》、《展望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台湾的角色》和《机遇塑造与两岸关系的调整》三篇文章。

  在《哀美国不再伟大》一文中,作者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本刊学术顾问)表示,美国仿佛是垮在特朗普、蓬佩奥之流手上,但他们怎么会上台,怎么会骗取这么多选民支持,怎么有这些能力作践美国?他们同样把美国民众与精英压得喘不过气,他们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消费了美国二百多年的积累,自己这样走下了世界的神坛,留下了一地鸡毛和一堆小丑。美国为什么不再伟大,世人不应嘲笑,而是要找到深层原因,加以深刻反省!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在《展望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台湾的角色》一文中,作者赵春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指出,我们正目睹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以及世界地缘政治板块的移动。两岸应有新的思维,来处理变动中的两岸关系。我始终认为,只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谈的;以两岸中国人的智慧,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在《机遇塑造与两岸关系的调整》一文中,作者周志怀(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表示,就机遇塑造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战略机遇的塑造。但机遇并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坐等即可闪现,而是要不断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强化塑造机遇的意愿,发挥智慧积极打造。就当下而言,为着力消除影响台海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两岸双方应在“九二共识”共同基础上创造契机,一方面可以携手抗疫、扩大民间交流、避免台湾经济边缘化为杠杆,努力增加双方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两岸智库应就如何降低双方敌意、化解冲突、打破政治僵局展开对话,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两岸和平统一的机遇难以塑造、无法塑造,两岸关系调整的空间就将受到极大压缩,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运用,就势必会成为优先选择,变成内涵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战略机遇。两岸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底线思维,防止台海形势出现逆转临界点。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构建防范、管控与惩治台独分裂活动的法网》一文。作者黄闽(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原法律出版社社长)认为,《反分裂国家法》及其相关法,应当分别在台独分裂活动“未然”“过程”和“已然”三种形态下分别发挥“防范、管控、惩治”的作用;而面对管控当前极为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并不是着眼单一法律或政策措施的运用,而是要发挥系统化法律的作用,首先是《反分裂国家法》这一“专门法”的充分实施;其次是《反分裂国家法》“相关法”的协同实施,与《反分裂国家法》相关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是“体系化的涉台立法”的配套和完备,以对防范、管控、惩治台独分裂活动发挥法律的系统和集群效应。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的《中评社的“一国两制”大局思维》一文。该文指出,中国评论通讯社是立足于香港的智库媒体,主要生存发展在“一国两制”的社会当中。在港言港,中评社当然就要研究“一国两制”,而且必须具备“一国两制”大局思维,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香港主流媒体的责任。总结而言,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中评社关于香港的“一国两制”大局思维形成了两种思维的组合,一是以辩证思维来指导“一国两制”的新闻传播,二是以大数据思维来推动“一国两制”的新闻传播。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美国“全球民主联盟”的构建及其影响》、《且看拜登政府如何在对华关系上拨乱反正》和《制衡中国或对抗中国:美中关系中的地缘因素》三篇文章。

  在《美国“全球民主联盟”的构建及其影响》一文中,作者袁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表示,随着拜登上台执政,美欧联手构建“全球民主联盟”成功的几率明显上升。尽管内部成员未必能够在所有问题上步调一致,但在一些涉华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人权、贸易、WTO 改革等议题上。这种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一旦成为现实,美国势必要加大推进民主和人权的力度,在知识产权、科技封锁等议题上采取对华统一立场,从而对中国构成更大的压力。

  《且看拜登政府如何在对华关系上拨乱反正》一文作者陈须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认为,美国建制派的回归虽然不能消除美中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未必能降低两国战略竞争的强度,但在相当程度上将使得美国对华关系更具理性、更有责任心,切实修正特朗普政府的错误对华政策。由于把中国视为“最严峻的竞争者”,拜登政府释放出既斗争又合作的混合信息。在对华关系上,拜登政府企图攥紧“两个拳头”,从而形成“美国优势”,以便“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拳头”是,整合“全政府”之力,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协调,组织最得力、经验丰富的人手,拧成一股绳,共同对付中国。另一个“拳头”是,整合盟友之力,设法构筑对华国际统一战线。

  在《制衡中国或对抗中国:美中关系中的地缘因素》一文中,作者萧衡锺(国立台东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表示,单纯地使用地缘政治观点,其实仍难以单一去解释为何美国两任政府对中国大陆的认知及其中国政策出现了转变。所以应该说,包括了国际体系硬实力,以及相对潜在权力与技术水准之差异,还有地缘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并非单一因素的考量。

  本期“智库纵横”栏目刊发了《特朗普最大的政治遗产是什么》和《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概念转换分析——从治理本体到实践理性》两篇文章。

  《特朗普最大的政治遗产是什么》一文作者褚蓥(华南师范大学讲师)表示,特朗普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是逼迫建制派自毁长城,将建制的内容抽空。17 世纪以来,上帝不再被人们所信仰,自此以后上帝之土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如今,在特朗普的努力下,人们对世界顶层秩序信仰的第一根支柱被拆毁。未来只会向着整座大厦倾倒的方向而去,而不会向着大厦的支柱重建而去。美墨边境墙可以被拆毁,退出的国际组织可以再加入,撕裂的族群关系可以再弥合,但人心的信仰却不可再树立。这是历史的大势,万难违逆。

  在《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概念转换分析——从治理本体到实践理性》一文中,作者张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认为,当今时代,全球治理使公共安全功能溢出为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即安全议题打破了边界。非传统安全打通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体系的互斥性,融合了两个概念的外延,使得公共领域和国家领域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安全层面都相互转换,在错位中形成治理困局。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概念划分具有一定伪命题属性,学理上的讨论是概念划分的积极方面,然而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党私利很可能将概念划分朝着消极方向运用。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台湾独派的“韭菜革命” 恐是南柯一梦》一文。该文作者王昆义(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表示,以民进党过去一直追杀国民党不放的操作来看,断不可能去支持独派的“韭菜革命”,因为这对民进党执政来说,不过是革自己的命,对于民进党想要一党独大、长期执政的目标不符合。所以,民进党虽然支持时代力量通过修改“国徽”的决议案,绝对不可能支持独派的“韭菜革命”。由此观之,独派的“韭菜革命”应该只是相互的“抱团取暖”,在民进党以执政为目标的现实主义性格之下,台湾独派想要藉由“韭菜革命”的手段,达到史诗级的革命目标,恐怕只会是南柯一梦。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一文。该文作者曾晓栩(厦门市台湾学会秘书长)表示,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特殊情况下,中央政府既要有效阻遏“台独”、维护和巩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更应逐步将台湾整合纳入“一个中国”的治理体系与政治秩序。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的过程,也正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过程。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台湾选举民意海啸生成机制初探——试析2018-2020 年民进党选举经费中宣传开支的流向及影响》一文。作者杨仁飞(厦门台湾研究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在文中表示,与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自己人公司纷纷介入选举,蚕食、瓜分数亿到几十亿元的宣传开支,形成利益输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政商链条。这种瓜田李下的运作,使得民进党引以为自豪的“民主选举”或者“公平”选举充满了肮脏的铜臭味。民进党对自身的政商关系始终遮遮掩掩,政客和商人乐得保持低调,公开的政治献金与选举开支中涉及的企业,只是冰山一角。它们与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一道成为影响、左右台湾民意的重要力量。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民进党当局开放美莱猪政策之政治效应》一文。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表示,民进党政府并不尊重立法院和在野党及各地方政府,运用强势压制而非温和开放政策沟通模式,从中央层次不良沟通延伸至地方层级政治互动与治理危机。这不仅恶化政党间良性互动,也伤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毫无助于建立理性政党政治及中央地方制度性分权。就此而论,开放美莱猪进口政策,适足以提供台湾民众党、国民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策略之实践场域,导致执政中央民进党政府陷入“四面楚歌”治理困境。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新形势下两岸民间对话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刍议》和《努力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制度性安排》两篇文章。

  《新形势下两岸民间对话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刍议》一文作者彭韬(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表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官方层面的两岸政治对话机制基本停滞,以民间为主导的两岸对话交流却呈现内容丰富多彩、模式与路径多元、方式方法也多样的趋势,充分调动社会各层次活力,是今后对台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之一。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两岸民间对话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明确两岸民间交流对话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政治、经贸、文教、青年、社会等层面对两岸民间对话机制的安排路径提出建议,从而实现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在深入建构民间对话机制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两岸民心回归,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努力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制度性安排》一文作者董玲瑜(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需要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实现对制度的认同,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基础更是对制度性安排的有力保障,不断加强两岸民间积极的正面交流,化解两岸社会及民众的刻板印象及误解,打破阻碍、增强互信,切实实现两岸民间交流的效果和目的,为实现制度性安排提供有利基础。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1968-1971 年间台湾国民党当局针对钓鱼岛争端的因应》一文。作者王玉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人员)表示,在1968-1971 年间,台湾国民党当局围绕钓鱼岛问题作出种种因应,并产生一定效果,虽未改变美国擅自将钓鱼岛交给日本、从而导致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的事实,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或抹杀国民党当局的努力。国民党当局基于两岸对峙思维模式,弱化了保钓运动的效果。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登了由东方毅智库、中评智库主办的“思想者论坛:拜登上台后的中美关系”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1年3月号,总第279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4414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