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大国崛起的鹰鸽策略取舍

热点搜索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大国崛起的鹰鸽策略取舍

清华国关新知论坛顺利举办以“对抗还是让步:大国崛起进程中的鹰鸽策略取舍逻辑”为题的研讨会(图片来源:视频会议截图)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实习记者 李晓宇)3月4日,清华国关新知论坛举办了以“对抗还是让步:大国崛起进程中的鹰鸽策略取舍逻辑”为题的研讨会。本次活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黄宇兴主持。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杨原。他表示,如今的中美战略竞争是一种持久而全面的竞争。幷通过微观与宏观理论,分析了中国对中美竞争的反应。

  杨原对中美竞争的持久性与全面性做出了解释。他表示,中美竞争不会以政党或领导的更迭而改变,即使2020年美国大选不是如今的结果,中美的竞争趋势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其次,中美竞争幷不会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而是在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展开。在这种持续而全面的竞争态势之下,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可能会愈加频繁,强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出招?

  他梳理了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声音。其中一种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该观点认为在某些中美竞争领域上采取强硬的回击,以有效应限制美国进一步的挑衅。如果中国一味的委曲求全,非但不能维持种美德合作,还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应采取“以和为贵”的方式,以稳定中美关系的大局为重,若态度强硬,反而会使美国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引发更强硬的遏制,最终导致中美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引发“新冷战”。

  在美国两党达成高度共识,要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强度的情况下,中国站在战略取舍的十字路口。中国若想顺利的崛起,实现民族复兴,究竟是应该选择“以和为贵”,还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杨原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细节层面,这两种观点背后存在着更深的理论争论。微观层面,威慑模型与螺旋模型的分歧表现在,前者认为,强硬有助于展示决心,让步会释放软弱信号,招致更多的挑战。后者认为,让步有助于展示善意,促进合作,而强硬会塑造和强化敌对认知,招致更多的挑战。从微观渗透到宏观,则是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分歧。前者为,若国家采取进攻性策略尽可能增强实力,有助于抵御和慑止侵略,确保自身安全。后者认为,国家的实力与安全不是线性关系,当实力增长到一定程度,过分强硬的进攻反而不利于自身安全,即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两种微观模型与两种宏观理论在逻辑上自洽,但杨原表示,实证研究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威慑模型。他提出,大国竞争的主要动机是荣誉和地位,不是自身安全。其次,在权力转移过程中,霸权国有对崛起国发动预防性进攻的意图。

  基于对理论的分析,杨原提出了崛起国面对竞争在“对抗”与“让步”的取舍方面受可投入物质实力对比、决心对比以及实力变化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杨原认为,各个国家可投入的资源和国家的资源总量是不一样的,中美所占有的资源总量是不平衡的,但在不同问题上愿意投入的资源则会影响国家决策。在台湾问题上,为了保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抛头颅洒热血,而美国则不愿意牺牲过多的资源,因此在开始就会摸清底线。而在底线的谈判过程中,存在决心的对比。

  随后,杨原以1995年5月美国宣布允许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访美为例。当时中国决策层认为,美国此举是“测试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看中国是否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美方的幻想,展示捍卫本国主权的决心,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战略的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决定,举行连续9个月大规模台海军事演习、召回驻美大使、暂停两国副部长级以上高层访问。

  杨原表示,结合现实来看,中国在未来短期内对自身实力增长积极乐观的预期可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中国外交是否会向更强硬的方向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当局未来一段时间是否会在台湾与南海方面采取比特朗普政府更激进的政策。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4504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