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林苏:我在香港读研究生

热点搜索

林苏:我在香港读研究生

香港的大学教育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资料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2日电/大公报今天刊登作者林苏的文章说,回望二○一二年,初次到访香港的我,整个行程满满徘徊畅游在香港的几个大学校园中,领略着与内地的大学不同的风情。就在那某一瞬间明悟了自己的内心,我将与香港的大学有一场未解的情缘。

  随后的几年,每次乘坐东铁线,途经大埔、大学、九龙塘、红磡各站,看着朝气满满的学子抱着电脑、背着包,上车、落车,步履匆匆,我曾心生羡慕。在内地工作六年多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毅然辞去亲友们眼中的好工作,在二○一八年的秋天,来香港攻读硕士学位。如今的我,正在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行走在校园中,心中还时常荡漾着一丝丝幸福的涟漪。

  文章说,经历了内地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一开始我对香港高校的教学模式无所适从。新学期伊始,我的学业面临重重困难。至今,我都清楚记得,第一周的课,我几乎听不懂,笔记本上没有写下任何要点;第一篇三十页左右的学术文章,我花了整整十七个小时,才一知半解地读完,也无法复述出文章的主旨;第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我边写边抹眼泪,前后写了十天才赶在截止日期前五分钟提交;第一次做项目报告,我反反覆覆背了几遍稿子,还是讲得磕磕绊绊。 相比身边的同学,他们操着流利的英文,洋洋洒洒地写着论文,自信地在课堂上分享读到的文章和书籍,和同学间的差距,让我感到十分焦虑。我找了所在专业的负责老师谘询。教授鼓励我,说当初会录取我,就是相信我的潜能,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就一定能够顺利毕业,让我要对自己有信心。

  于是,我重新把每门课的教学大纲看了一遍,整理出每门课的学习任务,并在日历上标注出完成期限。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我每天一起床,就打开英国广播公司电台(BBC Radio),听上半小时,逼迫自己快速提高听力水平。开学一个月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能够听懂课堂上教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了,也能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看文献资料所体悟的心得了。香港的教育模式强调团队合作,我的每一门课,都有小组作业,这是令我十分头疼的事。第一学期,我总担心无法顺利组队、完成课堂演讲和提交报告。到了第二学期开学,没想到好几个同学希望我能够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做小组作业。他们说,发现我学习刻苦且进步很快,想向我学习。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学术写作方面,老师从怎么确定标题、怎么查阅资料开始,将论文写作如庖丁解牛般分解后,按照写作顺序分部分教学。我就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会了整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初步习得了如何做学术研究。第三学期结束前,我提交了二万多字的毕业论文,相比较刚刚入学时五百字文章都差点写不出来的自己,仅仅过去十个多月。

  文章说,虽然在香港学习的时间短,但学习任务绝不缩水。香港是购物天堂,自然风光又好,但我根本没时间好好体验和欣赏。哪怕几次偶遇明星,也仅仅是多瞟一眼。曾经认为学习主要靠自己,但在香港的学习经历告诉我,能遇到一位良师何其重要和幸运。临近期末考试,学校开放的二十四小时学习区是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伴着咖啡的香气,同学们一起敲着键盘并肩作战,天色逐渐变亮,漫漫长夜也变得不那么难熬了,亦是我平淡求学生活里浪漫的事。在完成的一个又一个小组作业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志趣相投的朋友。毕业后,虽然身处不同都市,我们还像当初一起完成学术项目时候一样,坚持学习、互相打气。和老师同学间的情谊,正是这段学习经历赐予我的,除了知识以外,最珍贵的收获。

  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之高,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校园里,授课的教授一大半来自海外,同学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邮箱里时不时收到去海外一流高校做交换学生和知名企业全球实习机会。每个学系还有针对本学系学生制定的国际学习交流项目。二○一九年夏天,大部分课程结束授课,我参加了曼谷、台北和广州的学习交流项目,前后历时近一个月,分别由专业的几个教授亲自带队,和行业内优秀专家学者亲自对话。

  在香港读研究生的日子,是我人生中非常充实的时光,让我明确心中真正的热爱,也是我毕业后持续学习的动力。快节奏的香港,最适合实现梦想。内地本科毕业时,同学们互诉着“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但在香港,我们从头到尾都明白,毕业就是一转眼就会发生的事。

  文章说,我触摸着当下香港时代的变革脉络,心潮起伏。曾经,星夜中的弥敦道上,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仿佛每个呼吸都带着繁华的味道。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人间四月芳菲尽。只待,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4616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