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国评论》第281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中国评论》第281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第281期《中国评论》月刊目录(中评社图片)

第281期《中国评论》月刊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81期《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5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中国统一观的沿革》、《“九二共识”,一中原表——辩证论析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问题》和《关于两岸统一走势的观察与分析》三篇文章。

  《中国统一观的沿革》一文作者章念驰(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本刊学术顾问)表示,我们现在的统一方针可以说是三句话:一是坚决遏独,二是大力促统,三是融合发展。一个国家的统一观是由历史与民族性格造成的,我们不必模仿别国,应该由自己的国情而定,也不宜以西方的统一观与主权理论来“规范”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统一观也不应仅仅停留在集体意志上,应该建立在当今的自己的理论、标准、法律上。

  在《“九二共识”,一中原表——辩证论析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问题》一文中,作者李义虎(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表示,在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揭示出国家发展态势的明朗前景,而由此将筑牢“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历史大势的情况下,在两岸关系发展演进中更需要把握好的是两对关系:一是“两岸同属一中”的“强共识”和“九二共识”实际上仍然作为“弱共识”的关系;二是对于作为“弱共识”的“九二共识”,大陆需要把握好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的关系。从辩证的意义上讲,“强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而“弱共识”则可以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把“弱共识”发展到“强共识”,是从和平发展转进到(和平)统一的逻辑顺延。而在目前,如果还要维持和平发展,那么保住“弱共识”,也就是保住“九二共识”及其战略模糊,是必要的,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在《关于两岸统一走势的观察与分析》一文中,作者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表示,从当前情势来看,大陆无须急于对未来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去作具体描画,因为这里面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况且,解决台湾问题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甚至可能会瞬息万变,过于细化,反而自捆手脚。但是,大家也不难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虽不会太急,但也绝不会再拖太久。台湾当局并非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处境,而是他们已经感觉到大陆坚决反对“台独”、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但为了自保就不得不更加依赖美国,进而在“倚美谋独”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这样的结果又会使大陆感觉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正在逐渐丧失;伴之而来,大陆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由何而来》一文。该文作者王卫星(中国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中国模式之所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它不是一种教条的学说,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事实上,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百年来艰苦探索,历经坎坷。我们学过德国、日本,后来又学英国、法国、美国,再后来又学德国、意大利,之后又学了苏联。“西方的,我们都学遍了,但都碰壁了”。最后,回过头来才认识到,不能邯郸学步,忘了本色初心,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走社会主义的路才是正道。中国模式并不需要与其它模式比较和竞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的《中评社的“后真相”时代应对策略》一文。该文指出,“后真相”最麻烦的就是重新塑造了受众的疏离真相的心态,一旦真相排在了情绪的后面,真相在新闻传播中就可能会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因为受众不需要真相了。我们知道,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不需要真相意味着不需要事实。试想一想,不需要事实的新闻会是什么样子的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有事实才有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是假新闻。如此看来,不需要事实的“后真相”,其荒谬不止于假新闻,应当是谬新闻,用谬论笔法写出的新闻。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安克雷奇对话”后的中美关系》和《不容乐观的中美经贸关系》两篇文章。

  《“安克雷奇对话”后的中美关系》一文作者杨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表示,中美两国应当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义务,藉由外交渠道,重新建立新的联合框架,系统性确立未来战略竞争的行为边界,设置多轨危机管控与治理机制,从而确保双方的长期战略稳定性。这一模式被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称为“有管控的战略竞争”。当前的中美两国均有条件构建更有弹性的双边关系,有能力在承认彼此分歧的基础上调和双边芥蒂,更具有将这种互动模式作为“新常态”的心理准备。中国方面早已意识到搭建这种机制的重要性,外长王毅于2020年7月就提出了旨在对不稳定双边关系进行管理的新框架,但却被特朗普政府所忽略。此次“安布雷奇对话”表明,尽管拜登政府总体上仍处于对其前任对华政策的评估之中,但却已做出响应这一框架的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克雷奇对话”既是过去三年中美关系的小结,也是未来四年双边发展的起点。

  《不容乐观的中美经贸关系》一文作者马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即使中美双方起初无脱钩打算,一旦跨越底线,则选择性脱钩不可避免。双方开始将贸易和投资看做国家间的冲突,而非管控冲突的有效途径。损害维系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相互信任,不断限制双方在谈判中互相释放善意,并质疑对方承诺对方履行诺言的可信度,制约中美经贸协议全面达成。即使达成协议,摩擦升级的印记也将影响两国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未来决策,导致双边关系中对安全敏感的领域将继续出现更广泛的脱钩趋势。

  本期“智库论衡”栏目聚焦中欧关系,刊发了《欧洲国家跟风施压中国的内因外由》、《中欧关系的新变化:人权外交、欧美协调及其限度》和《在国际变局中推动中欧合作行稳致远》三篇文章。

  《欧洲国家跟风施压中国的内因外由》一文作者虞卫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欧洲国家打压中国的行为,受制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举动。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和往来也会继续,但是存在的变数和不利情况会越来越多。

  《中欧关系的新变化:人权外交、欧美协调及其限度》一文作者赵光锐(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表示,欧盟的对华认知正处于调整过程中。欧盟对中国的界定正在由原来单纯在机遇与挑战之间寻找平衡,向在不同政策领域的多元化定位转变。欧盟现在认为,中国既是重要的经济伙伴、最大的商品供应者和销售市场,也是全球治理的对话者,还是经济、技术的竞争者,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对手。这种多面性已经在其对华政策中有了一定体现。欧盟想继续加强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务实合作,但是出于对中国制度性挑战的担忧,意图协调“跨大西洋价值同盟”,首先要在价值观领域展现一种战略自主和领导者的姿态,新的对华人权外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在国际变局中推动中欧合作行稳致远》一文作者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表示,欧盟一直在世界事务的协调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局势变化中保持一定的独立与自主。因此推动中欧合作并不意味着中欧关系需要从根本上转型为伙伴,在“非美即中”中做出选择,要避免采用“非友即敌”的简单线性逻辑,仅仅因为当下在部分领域出现波折就否认双方增进合作的可能性。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拜登新政与后疫情时代的两岸思考》一文。该文作者张百达(两岸政策协会秘书长)表示,中美战略竞争固然仍将深刻影响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但对两岸双方而言,美国因素终究只是外因,更根本的关键仍在于两岸彼此的互动,以及双方是否共同展现智慧与决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相互包容、理解、友爱与建设性态度,为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关系开启新的里程,并共同探索出一条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道。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美俄“新冷战”何以必然?》一文。该文作者郑保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表示,作为美俄长期在东欧进行地缘战略争夺的产物,2013 年底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不仅导致乌克兰东西分裂与内战,而且反过来不断加剧俄罗斯与西方的地缘战略矛盾,最终使美俄陷入“新冷战”,成了美俄关系中一道不断渗血、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剧变的当今世界上,美俄“新冷战”不仅理论上可能,而且实际上根源于世纪之交以来渐趋激化的美国霸权扩张与护持战略同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符合大国竞争尤其是美俄关系的逻辑,具有一系列特点。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台湾人为何不相信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一文。该文作者王昆义(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表示,美国的战略操作看似保护台湾,但却被台湾民意认为是在“利用台湾”。反倒是希望与大陆维持对话交流的民意却高达 77.9%,这可以解读台湾民意相信美国保护台湾并不真实,但是中国说要维持两岸和平发展,却让大部分台湾民众所相信。

  本期“智库展望”栏目刊发了《缅甸政变的背后:一场新的地缘冲突?》一文。该文作者蔡裕明(实践大学高雄校区会计暨税务学系副教授)表示,缅甸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紧邻印度洋并蕴藏有稀土等重要矿产。随着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升级,华府不乐见看到这个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东南亚国家倒向北京。缅甸的军事政变与随后抗议活动亦突显国际战略当中传统又现实的问题,即当民主与人权的价值观与地缘政治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何者为优先选项?应该要知道,有些时候以民主或人权为基础的外交多以正义作为外衣,国际政治经常发生虚伪或双重标准的情境。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就是敢言”青年组织主办的《中评青年论坛:爱国者治港与青年建言》全文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1年5月号,总第281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144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