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网评:“珍贵的普通人”照亮孩子的前行道路

热点搜索

网评:“珍贵的普通人”照亮孩子的前行道路

  中评社北京5月7日电/网评:“珍贵的普通人”照亮孩子的前行道路

  作者:杨朝清 来源:东方网

  广东广州市一所公益机构实务学堂,给15到18岁的农民或者是农民工子女提供非学历、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公益项目。被现实“毒打”的打工少年、曾经校园里的“问题学生”回到课堂,拿起课本重读语数外、同时学设计、编程等实践技能,努力成为“珍贵的普通人”。(5月6日澎湃新闻)

  公益作为一种“柔软的力量”,有助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提到教育公益,许多人都会联想到那些品学兼优、因家境困难难以继续学业的孩子,不少人也愿意提供经济资助与帮扶。然而,面对一些学习成绩欠佳、看上去也不够听话懂事的“学渣”,部分人就会失去参与教育公益的热情和动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4.4%。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农家子弟过早地辍学,成为打工少年;学业成绩不够优秀的他们,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失败者与无能者。部分15岁到18岁的农家子弟,既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也没有正式踏入职场,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边缘群体。“珍贵的普通人”发现和捕捉到这些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用职业教育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灯。

  社会化不够充分的辍学打工少年,走出校园之后才发现现实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不论是送快递,还是进厂打工,抑或跟着父母干装修,既没有学历、知识等文化资本,也缺乏一技之长,通过亲历而为的角色扮演,昔日的“问题学生”对生活不易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体悟。学校回不去,进入职场又没有完全准备好,被现实“毒打”的打工少年应该何去何从?

  每一张脸,都不一样。在单一化、片面化、绝对化“一刀切”的评价指挥棒下,所谓的“学渣”并非无可救药;通过公益机构多元化、个性化的非学历、全日制的职业教育,通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更多“学渣”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让更多问题学生和打工少年找到了成长成才的渠道。

  “珍贵的普通人”并不是说让这些农家子弟将来多么体面风光,也不意味着他们将来要功成名就,而是希望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也丰盈他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懂得热爱普通岗位和珍惜平凡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应该给予边缘群体以光亮和温暖。在一个个体力量不断被发现、逐渐被认同的时代里,农家子弟的继续教育问题,不能成为被忽略和漠视的空白地带。普通教育也好,职业教育也罢,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同样可以“人生出彩”。更进一步说,任何公共问题的解决,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都各有千秋;“珍贵的普通人”通过公益机构的积极作为,为农家子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显然值得点赞。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252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