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李哲全:美国不想打破一中框架 不会跨红线

热点搜索

李哲全:美国不想打破一中框架 不会跨红线

李哲全。(中评社 黄文杰摄)

  中评社台北5月11日电(记者 黄文杰)台军方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兼所长李哲全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基于一中政策的框架,维持战略吓阻策略,仍属战略模糊,对台湾支持是“坚若盘石”(rock-solid),比以前更清晰与坚定,但是不代表调整为战略清晰。

  李哲全认为,美方对台湾传递的讯息,好像变强了,但是美国对台湾政策,还是维持战略模糊,挺台湾力道比以前更清楚,目前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主要还是美国不想打破“一中”框架,不会跟台湾发展正式“外交关系”,但是会更强化跟台湾军事安全的合作,希望台湾自己再强一点。美国在短期内的未来,是不会去跨越红线,也没有必要。

  李哲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国际关系博士,曾在“外交部”及陆委会服务,现任“国防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兼所长,研究领域:美中台关系、两岸关系、中国对外政策。

  李哲全说,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是策略上的表态,当美国跟台湾越走越近,拜登政府也清楚知道“一中”那条红线,短期未来美国对台政策不会跨越红线,也没有必要,还是维持战略模糊。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苏利文(Jake Sullivan)4月30日表示,美国未来在台湾问题将“稳健、清晰并坚定地表达我们的看法”,这句话中的“清晰”让外界联想到美国对台政策辩论中的“战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与美国实行多年的“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相对。

  所谓“战略模糊”,即美国政府在台海战争危机上的模糊立场,不表明会如何应对北京攻台;而“战略清晰”,则是美国明确表示中国对台使用武力时的回应政策。拜登政府就职至今,要求美国抛弃“战略模糊”的声势渐长。

  李哲全认为,拜登政府上台,白宫发言人及高级官员近来在重大场合都说,美国对台湾支持“坚若盘石”(rock-solid),一旦台海爆发战争,要不要来帮台湾?美方没有说明,这次苏利文对台湾问题也提到clarity(清晰)以及决心与坚定,等于告诉北京不可以改变现状,美国支持台湾维持现状的决心,比以前更清楚,但是同样有没有明说美国要不要出兵帮助台湾。

  李哲全也从拜登首份“国安战略报告”及其对中政策轮廓,认为现阶段美方有三大面向要推动;

  第一,美国要加强自己在印太区域的军事存在。

  以往美国为了打反恐战争,很多军力部署在中东地区,现在要拉回到印太要吓阻中国,最明显是所谓的“太平洋吓阻倡议”(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 PDI),未来5年要斥资270亿美金。

  第二,美国邀盟邦对中国施加压力。

  从美日2+2会谈提到关切台海和平稳定,接着拜登跟日本首相菅义伟在白宫见面,发表美日联合声明,等于日本率先配合美国加入盟邦挺台湾,后续也看到英国、德国、法国,都说要派舰艇到印太区域,G7外长会议挺台湾有意义参与世卫(WHO),法国参议院无异议通过“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工作”正式成案,都是同一脉络,北京视为“拉帮结派”,找这些国家来打群架,对中国施加压力,重点是美方想凸显既有国际秩序,不能改变现状。

  第三,台湾自己要发展自我防卫能力。

  蔡政府上台之后,陆续看到“国机国造”、“国舰国造”,海巡舰艇前阵子刚下水,台湾也成立“防卫后备动员署”,加强自己后备体系的战力、训练点召的强度,全民“国防”教育要深入校园,2020的“国防”预算占GDP2的2.3%,历来最高,这些动作说明台湾积极强化自己的防卫能力,告诉美国也告诉北京。

  李哲全说,拜登政府上台,对中政策轮廓并没有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上述三个面向,如果有效达到吓阻中国效果,美国也不需要去碰战略清晰。

  他提醒,美方评估北京并没有急迫到要对台湾采取不利的行动,不过最近美方陆续派国安层级高官出来讲话,某种程度也反映,台海情势近来确实不寻常,由美方派高官来讲话稳定局面,美国告诉中国,并没有想搞冲突,也没有改采战略清晰。

  李哲全认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过,美国对中政策就是台湾关系法,三个公报、六大保证,这些不会变,美国还是一中政策,前一阵美国派特使团来台湾,成员都非现任民代、官员,北京虽然不高兴还是忍耐,台美并没有涉及正式外交承诺,拜登政府也清楚知道红线,在短期内的未来,是不会去跨越红线,也没有必要。

  他分析,提到台湾要参与国际组织,美方知道有条红线,如果支持台湾参加以国家为会员资格的正式国际组织,美国会回避,如果只是受邀去当观察员,比如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基本上不会反对,NGO组织更没有问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302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