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全球化智库对话马丁·沃尔夫

热点搜索

全球化智库对话马丁·沃尔夫

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耀辉与马丁·沃尔夫展开线上对话。(图片来源:全球化智库)

  中评社北京5月14日电/5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线上活动,由CCG主任王辉耀与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展开对话,探讨疫情常态化之下,世界经济复苏时期的中国角色。

  马丁·沃尔夫表示,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影响之深远,已经超越了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单一事件所产生的影响。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疫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第一,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对人和生命的重视,也可以看到疫情中团结的力量,比如在武汉暴发疫情时中国举全国之力救援,这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抗疫的参考经验。第二,我们有工具和方法,就像如今无法进行国际旅行,但可以用Zoom开会,这样的形式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医疗方面,世界各国的人才素质也体现出了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在一年内能生产出如此大规模的疫苗并开始高效分配,是令全世界都感到惊讶的举措。中国等国家在疫情中表现出的有效控制和强劲的经济复苏为全世界指引了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世界上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国家由于贫穷和落后在全球化中愈发边缘化,他们没有足够的疫苗,经济非常依赖旅游业与服务业。马丁·沃尔夫认为,在如今这个全球交融度很高的时代,各国更应摒弃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团结、共步而行,使全球尽快有序复苏。

  针对疫苗分配不均的问题,马丁·沃尔夫表示,关于疫苗的知识产权不应成为财富变现的工具,放弃疫苗的盈利性将会有效缓解疫苗紧缺的危机。同时,不能让寡头控制疫苗,在疫情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只有世界这个整体变得安全,每个个体才保持安全。

  王辉耀谈到,在过去十几年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繁荣与挑战并存。如今面对疫情,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相继抬头,这都是反全球化的势头,也催生了地缘政治性的矛盾,那么未来全球化是否能够继续迈进呢?

  马丁·沃尔夫表示,全球化应是自由流通的,而不是被政府强制的。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因疫情或某些政府出台的政策而停滞,因为它始终是一个应运而生、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新的年代,全球化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更加安全、多样化的世界,稳定地互惠互利。

  王辉耀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互相交织的状态。民主资本主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1%最有钱的人的资产相当于80%的人的财产的总和,如今很多利润和利益得到了收割而不是分配,这也是民粹主义滋生的原因之一。全球化治理并没有跟上全球化进程的脚步,这也导致了不断的摩擦。

  关于不平等的问题,马丁·沃尔夫谈到,中国的不平等性比较高的,但针对性的政策很明确,八亿人脱贫,足可见中国基本每个人都能从政策中获益,这就在内部解决了不平等的矛盾。而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不平等带来的矛盾则在持续恶化,底层的近一半人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收益,其收入的增长是不断放缓的。究其原因,在西方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服务业发展很迅速,但第一、第二产业的从业者收入是几乎没有增长的,甚至工作机会越来越少,而这一部分人会把原因怪在全球化上,认为是外国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进而滋生了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

  王辉耀表示,在民族主义复兴的大环境下,如何去找到各国间的互融互通,是持续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处境是不同的,比如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常常被西方世界误解,但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塑造一种更为平衡的局面,因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民主的。

  马丁·沃尔夫表示,从长期的历史文明演变来看,每种文明都塑造出不同的政治体系,因此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华文明催生了中国现今的社会制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对西方社会而言,意识形态上对立导致了对中国的误解,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相异的基础上共存,是中国和西方社会必须共同面对且长期面对的现实。

  马丁·沃尔夫总结道,中国目前已成长为在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并且未来可能会长期与西方保持和平的竞争者的状态。同时,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秩序的话语中,也将发出更具决定性的声音。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358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