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欧洲缘何跟风施压中国?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欧洲缘何跟风施压中国?

欧洲国家跟风施压中国的行为,受制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

  中评社香港5月16日电/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虞卫东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欧洲国家跟风施压中国的内因外由》。作者认为,欧洲国家打压中国的行为,受制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举动。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和往来也会继续,但是存在的变数和不利情况会越来越多。文章内容如下:

  近期,中美在安克雷奇举行了一场引发世界广泛关注的双边高层战略对话,外界普遍认为这场会谈会深刻影响到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但就在两国对话的前一天,一直被拜登拉拢的欧盟27国终于决定站队。美国、欧盟、英国与加拿大以所谓“少数民族人权”为藉口,对多名中国官员实施制裁。欧盟27国同意制裁措施,加上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可以说这次西方30国实现了“大联合”,共同对中国挥舞制裁大棒。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此次是近30年来首次对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实施制裁。中国是2020年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欧盟与中国贸易总额约为45881亿元人民币;美国和欧盟贸易总额约合43454亿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欧盟2020年年底在拜登上台之前与中国完成了历经7年、35轮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今却突然倒戈。可见欧洲国家的骑墙态度,只要有美国的召唤,就是首选。即使双方有矛盾,西方的所谓价值理念和西方自我中心认同无法撼动。此外,欧洲国家也急于转移国内问题压力,利用疫情黑中国,藉用政治正确实施经济打压,遏制中国的贸易优势。由此看来,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更像是欧洲国家向美国要价的砝码。

  一、西方的认知与欧洲中心论

  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是指人们对世界的事物总是有着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形成了人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的原有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保持自己原有认识的趋向,当他们接收到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相符。如果决策者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不一致,他们就可能对新的信息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曲解误断,使其能够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一致起来。在许多情况下,决策者趋于忽略或无视来自对手的善意信号和姿态。由于存在这些导致错误知觉的机制,决策者是很容易错误地认识客观事实的。
  在从理论层面讨论了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之后,杰维斯继续分析了四种常见的错误知觉。首先是国家决策者往往将对方想象为内部团结一致、令行禁止的行为体。这样一来,任何无意、巧合和偶然的事件都会被视为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其次是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力和被影响的程度。如果出现了有利于自己的情景,决策者就认为是自己的影响所致。一旦出现不利结果,则会认为这是对方的敌意预谋,与自己的行动没有关系。第三是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事情,总是希望接收到自己愿意听到和看到的消息。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愿望思维。最后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当人们在考虑应该采取一种政策的时候,却发现了许多关于这一政策不妥的意见和评论,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认为不正确,于是就会出现认知失调现象。为了保持自己的认知相符,人们便寻找理由,以自圆其说。

  国家性质、国内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政府部门之间的竞争等等,也都对国家的对外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人做出的,也是由人执行的,所以,作为重要的决策者和政策执行人的个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极端重要的。对于同样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会带来不同的决策。同时,作为决策者的人,具有同所有人一样的认知局限(cognitive limitation),所以难免出现错误知觉。在决策者这一微观层次上面,对国家冲突行为的解释是:国家决策者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很容易发生错误知觉,并且大多数这样的错误知觉是夸大对方的敌意,将对方国家视为具有冲突意图的对手。由于互动的双方都趋于发生这样的错误知觉,冲突的几率就可能明显地大于合作的几率。

  欧洲中心论,也称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一种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地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这种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也是非欧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

  欧洲中心论是资本主义凭藉其经济的、政治的优势向全球扩张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为自己主宰世界制造历史合法性的说教。它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在十九世纪得以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中世纪完全被用于西欧的世界。东西方的差别,从古典时代后期开始就在近现代史学方法论中显现出来,其源头实际上与封建主义本身是同时的。②已经有了西方中心与优越的萌芽。西方学者建构东方专制主义的观念,认为从古希腊以来,西方就逐步形成了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传统。欧洲国家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对后期国家或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充满了嫉妒和不屑,这符合人性的弱点。政治正确只是表面现象,往往是在对方处于弱势或可掌控情况下,作为领先者的说教工具。一旦对手有了赶超的态势,撕破脸皮遏制在所难免。
  二、欧洲国家打压中国的内部压力

  欧盟三十多年来,又一次对华采取制裁。至于上述形而上的理由一直存在,为什么现在才下手?这与西方国家发展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有关。西方国家都到了一个周期的关键节点,也可以说是世纪大变局的转折点,谁也躲不过去。经济上,同样需要经历经济周期的洗礼。产业结构的变化,欧洲大多数国家制造业的萎缩,金融业的兴起,失业率上升,老龄化加剧,财富分配不公平,福利负担不堪重负,难民移民问题等等。增量有限,存量耗尽。疫情加剧了这一变化,政府需要转移和缓解执政压力,那就需要替罪羊。

  1、经济下滑:欧元区贸易逆差从2019年同期的232亿欧元扩大到2020年7月的279亿欧元。欧元区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0.4%,至2020年7月为1852亿欧元,这是连续第五个月下降。2020年,欧洲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再次上升。由于新冠大流行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欧元危机国家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降低青年失业率的努力失败了。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0年12月,欧元区经季节性调整后的青年失业率为18.5%,比上年高出3%。西班牙(增长10.4%)、爱沙尼亚(增长14.0%)和立陶宛(增长12.0%)的青年失业率同比增长尤为明显。欧元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失业率在2020年12月为8.3%,与市场预期相符,而2019年同期为7.4%。失业人数比上月增加了5.5万人,达到1361.6万人。衡量25岁以下求职者的青年失业率从上月的18.1%上升至12月的18.5%。在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中,失业率最高的国家是西班牙(16.2%)、意大利(9%)、法国(8.9%),而最低的国家是荷兰(3.9%)和德国(4.6%)。

  经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此次疫情,经济面临大萧条。脱欧的压力加上疫情影响巨大,让许多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境之中,甚至有的国家开始出现GDP下滑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更是罕见地迎来了经济“寒冬”。例如英国。2020年4月底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滑20.4%,这是英国自1997年之后,第一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经济下滑情况。英国政府为了应对此次疫情所造成的影响,开始在国内实施“封锁政策”,以此控制疫情的蔓延。但也由于“封锁政策”导致英国的服务行业关闭。这也难怪2020年4月英国迎来了“至暗时刻”,导致国内的生产总值严重下滑。尤其是英国的进出口业务,更是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例如汽车、燃料、艺术品和服装进出口等。除此之外,一些英国的公司因为疫情影响严重,导致他们不得不减产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营,这就导致了国民消费能力下降。尤其是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因为疫情更是完全停业,如果政府不给予经济支持,他们很难撑过这次“经济”寒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即使是第二次疫情爆发不发生,英国2020年的经济也会持续下滑11.5%,反观其它发达经济国家,英国或许会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经济体。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称,由于实施了疫情封锁措施,法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将比此前预期的更为严重。他表示,2020年法国经济预计将收缩11%,超过先前预测的收缩8%。这也超过了接受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的收缩9%。法国统计局指出,截至2020年5月底,法国在过去12个月中累计贸易赤字规模达600亿欧元,成为制约经济复苏的致命弱点,且逆差形势仍在恶化。6月份的外贸疲软也加剧了二季度赤字恶化。据统计,法国二季度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已达204亿欧元,较一季度扩大了近70亿欧元,其中制造业赤字翻了一番,达188亿欧元。同时,口罩及防护用品大量进口也造成了37亿欧元的逆差。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曾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跌2.2%,出口、消费和投资额均出现明显下滑。这是自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也是两德统一以来的第二大跌幅!其实在欧洲范围内,德国这一跌幅还算是非常客气。同期相比,整个欧元区第一季度的经济产出下降了3.8%,创下史上最高记录。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8%,西班牙下降5.2%,意大利则下降了4.7%。但在2020年3月份,德国因疫情蔓延而实施各种限令之后,工厂、商店、餐厅被迫停业,大型活动取消,经济情况急转直下。德媒评价称,这足以破坏德国经济今年年初的强劲开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复苏希望。而这还远非结束,在眼下的第二季度,下降趋势将更加明显。德国商业银行预计本季度经济跌幅将超过11%,德意志银行预计的跌幅甚至达到14%。德国联邦政府已准备迎接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今年全年或将下跌6.3%。

  2、欧元的悲剧:欧元区在设立之初的门槛是通胀率在2%以下,财政赤字在GDP的3%以下,政府负债在GDP的60%以下,长期名义年利率不高于欧元区表现最好的三个国家的平均长期利率2%。2002年元旦,欧元正式流通,不到10年,欧元区成员国已经有几国发生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希腊是典型的挥霍无度、举债度日的浪荡子,欧洲央行也不能眼看这个坏小子继续坏下去,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毁了欧盟,于是就开始漫漫的救助之路。希腊人过惯了游手好闲的度假的生活,一旦紧缩开支,缩减福利,就游行、示威,政客怕了,就妥协,这就是民主。民主是妥协的艺术,但无原则的妥协,就是放纵恶行。欧元区的经济除了德国、荷兰、芬兰,其他多国经济并没有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典型的是法国。法国从06年的18位,到2017年已经跌出20位,排名21位,这要归功于奥朗德的税收政策和社会主义倾向。德国、荷兰、芬兰都排在前10位,德国从第8位上升到第5位,荷兰排名更是在德国之前,排名第4。西班牙人菲利普·巴格斯用公地悲剧概念分析了欧元悲剧,正是欧洲各国政府利用欧元这块公地导致的。其中欧洲央行的职能、问责机制、法国历任总统的大一统梦想和对德国的排斥,都是“公地悲剧”愈演愈烈的原因。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这几个欧盟国家,仍旧在通过扩张公共开支、举债度日,经济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无论是科技创新领域,还是旧有的贸易格局中,排名逐渐下降。欧洲央行在2010年救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中,不断突破“欧盟公约”中“成员国不对债务国进行担保救助的约定”,一再接受希腊的国债作为抵押品,成立稳定基金,挽救已近破产的希腊政府。救了希腊,还得救西班牙,还有葡萄牙,还有意大利。依靠不断发行国债维持政府和庞大福利开支的拉丁国家,成为欧元最大的福利享用者,德国则因为其经济体量,成为拉丁国家福利支票。③英国则乾脆来了一次脱欧公投,整体上脱离欧盟。

  3、福利累赘:欧洲的公民已经被他们无力继续负担的社会福利给套牢了,导致现在已成了政府寅吃卯粮、整个国家最终只能走向崩溃的不利局面。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考察,我们可以预计到了2040年,美国的养老金支出占全国GDP的比例将上升至6.8%。而在希腊,养老金支出早已占到了全国GDP的25%——也就是说,希腊社会事实上已经崩溃了。但欧洲国家的选民们丝毫不以为意,他们一个个心里盘算的只是——老子纳了税,就该享受应有的权利。④
  事实上,在欧盟范围内,养老金改革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改革的难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减少特殊群体的特殊待遇,其二是延长退休年龄。前者在各国的情况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后者则是欧盟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因为,延长退休年龄是养老金增收节支最直接的方法。目前,欧盟正就此广泛征求意见。虽然,欧盟关于退休年龄的决议对成员国在制度上没有强制力,但还是在欧盟范围内引起普遍不满。事实上,正如欧盟委员会负责社会事务的委员翁多尔拉斯洛所言,在养老金问题上,目前欧洲人面前只有两个选项:要么晚退休,要么少拿养老金。现行制度已经难以为继。对成员国而言,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推出养老金改革方案也许是出于无奈,难免遭遇政治压力。公共部门裁员,目前已经成为欧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出现较大幅度裁减公务人员和公共机构的情况。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仅2008年一年,欧洲的私人养老金基金就缩水20%。在负担加重和财源萎缩的夹击下,不少欧盟国家不得不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顶住抗议的压力,对养老制度实施改革。

  4、难民问题:由于难民危机以及对欧盟心生不满,欧盟各个成员国国家出现诸如德国选择党、英国独立党、法国自由党占据了议席。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政党进入议会,能够获得较大话语权,代表了部分中下层选民对现实失望、对难民分享福利的不满,本质上是经济增长迟缓、失业率高涨在民意中的反映。难民数量激增,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并没有对难民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足够的住房和后勤供应,基础设施的短缺也是欧洲接受难民的一个巨大问题。每一天难民所消耗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成本相当于一支集团军队的消耗,本来就经济萎靡的欧洲遭受迎头痛击,显得更加一蹶不振。同时因为难民的过多涌入,大量占用了原本欧洲国民的设施和福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国民强烈的抗议,丹麦、瑞典更是爆发了反难民冲突。如今难民危机下的欧洲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寻求解决难民危机的方法也是当下欧洲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三、欧洲国家打压中国的外部因素

  美国特朗普执政期间,提倡“美国优先”,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和欧洲(其主要盟友)的关系跌至历史最低点。过去几年来,特朗普政府在几乎所有事情上都与其历史盟友意见相左,从伊朗核协议和气候变化,到世界卫生组织和贸易摩擦等等。特朗普多次批评德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未能实现国防开支目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为其盟友承担了高额的防务费用,使得盟国得以在烧钱的社会福利上花掉大部分的税收。⑤如今,拜登上台,一改特朗普与欧洲交恶的态势。积极拉拢欧洲各国。2021年3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参加了欧盟国家领导人视频会议。在历经与前总统特朗普四年的艰难相处后,欧美双方都试图修复关系。尽管欧洲国家和美国定期在北约举行峰会,但美国总统上一次在欧盟峰会上发表讲话还是在2001年。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拜登“将与欧盟领导人就其想要重振美欧关系、共同抗击疫情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加深全球最大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交流”。美国总统拜登在峰会上,呼吁美国与欧盟加强合作,应对中国与俄罗斯。发言时誓言要加强与欧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密切合作,并重申美国致力于振兴与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的关系。
  欧洲国家重新找回最大的金主,缓解了北约防务开支的压力,防止了在已经捉襟见肘的养老福利等支出上的断供,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上也可以缓口气。在这一利好形势下,响应美国的号召,打压中国,以示友好,算是事半功倍。再说,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也耿耿于怀。有了美国的挑头,也可以试试水。

  紧随美国的步伐,日本、澳大利亚及英国等其他域外国家也把矛头对准中国。2020年9月16日,法国、德国和英国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分别同时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内容相同的普通照会,援引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决,否认中国的西沙群岛直线领海基线、南海诸岛的岛屿地位以及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美国极力拉拢盟友和伙伴国组建以中国为“假想敌”的统一阵营。美国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公开和秘密渠道向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印度提出以外交和军事方式介入南海问题的要求。在美国的施压以及越南等声索国的游说、拉拢下,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日本及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继续呼应美国派出军用船只进入南海开展单独或联合行动。2019年8月,欧盟国家首次就南海形势发表“欧盟涉南海形势联合声明”和“英法德涉南海形势共同声明”。这两份声明不仅公然为越南在中国南沙群岛万安滩海域采取的单边行动“站台”,还不点名地对中国在南海的正当反制行动发出指责,欧盟国家偏袒越方的姿态令人瞠目。2020年1月29日,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拉达金、法国国防部总督察长博纳旺蒂尔公开称,将考虑在南海持续部署舰艇的可行性。英国提出“全球英国”的目标表明,其有意恢复昔日的海洋强国地位,而介入南海问题则成为英国实现这一战略的内容之一。

  欧洲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寻找“存在感”。2021年2月初,法国一艘核潜艇在支援舰的相伴下穿越南海海域。法国国防部长帕尔丽声称,这是一次“非凡的巡逻”。接着在2月18日,法国又派出一艘两栖攻击舰和一艘护卫舰前往太平洋地区执行为期3个月的任务,香港《南华早报》说,在这期间,两艘军舰将两次经过南海,并计划在5月同美国、日本进行联合军演。另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预计在5月启程,夏末抵达东亚地区。英国国防参谋长卡特暗示,军舰很可能在南海开展“航行自由”活动。

  欧洲国家的新动向有配合美国的一面,也有想要影响美国的一面。通过在南海活动,英、法、德一方面表明它们是“国际规则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要参与大国博弈和竞争。这些欧洲国家欲体现自己的战略支柱,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即表明它们不仅是重要经济体,还是安全行为体。欧洲国家这两年一直在讨论,到底是要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场,还是成为博弈的一支力量。通过在南海活动,它们给出“要成为一支力量”的答案。欧洲国家正朝“更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方向”转变,它们不仅想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来施加对华影响力,还想藉助一些“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让中国认识到,“我们也能在你的周边发挥安全方面的影响力”。

  总之,欧洲国家打压中国的行为,受制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举动。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和往来也会继续,但是存在的变数和不利情况会越来越多。中国面临的回旋余地将变得非常有限。
  注释:

  ①[美]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2015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社会的过渡》,2016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西]菲力浦·巴格斯:《欧元的悲剧》,2013年7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加]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2020年7月,新星出版社。

  ⑤[加]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2020年7月,新星出版社。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379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