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李武忠:两岸养殖渔业发展出现微妙变化

热点搜索

李武忠:两岸养殖渔业发展出现微妙变化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香港5月16日电(作者 李武忠)海洋已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粮仓,水产不仅为全球30亿人提供了20%以上的人均动物蛋白摄取量,更是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食品种类之一(2019全球水产贸易额达1600多亿美元),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也建议公众多吃鱼。

  全球水产供应主要来自海洋捕捞及养殖渔业,由于养殖渔业具备诸多优势如:较其它动物生产更能提供高的粮食安全保障:养鱼所产生的地球暖化风险较饲养牛、猪、禽类低;养殖鱼类消耗的土地及用水较少;养殖渔业对海洋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低于其他产业等等,预计到2021年全球水产养殖市场规模将到达2094.2亿美元,水产养殖产量亦将于2030年到达1.09亿公吨,超过捕捞渔业,占全世界食用鱼类供应量的62%,未来在满足人类对粮食、营养、健康食膳需求以及创造就业机会上,水产养殖将扮演更吃重的角色,前景看好。

  尽管养殖渔业发展前景看好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仍须面临天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健康优质种苗不足、病虫害丛生(约每三到五年就会有一种新的病原体带来新的未知疫病,2018 年疫病暴发在中国水产养殖造成的直接生产损失为 20.5万公吨,价值 4.01 亿美元)、国外市场竞争激烈、养殖物含不当药物重金属残留、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等挑战,需要积极寻求对策;尤其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每年损失或浪费高达全球渔获物的35%,应透过适当的政策及监管机制,来减少鱼品的损失和浪费,此有助于减缓鱼类种群面临的压力,有效利用资源及加强粮食安全。

  近年来两岸养殖渔业发展出现一进一退的微妙变化,值得重视。养殖渔业在台湾曾享誉国际,过去日本消费的草虾两尾中有一尾来自台湾,日本进口的鳗鱼九成以上来自台湾,为台湾赚进巨额的外汇,有助台日贸易逆差的缩小;后因管理松懈、超抽地下水、政策失当及病害防治无方,未建立永续养殖生物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加以科研成果流于夸大化,台湾养殖渔业发展走偏锋,致养殖规模及产量大不如前(2018年产量仅30 万公吨,产值约375亿元新台币),辛苦建立的外销市场(如日本鳗鱼市场、美国吴郭鱼条冻市场等),多为中国大陆养殖产品所取代,台湾政府却还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不愿面对现实。近来为达到非核家园目标,目前正大力推动的渔电共生(2025年预计达一万公顷渔电,占台湾鱼塭面积1/4),由于缺乏完备的技术、管理法规及执行力,为养殖渔业永续发展埋下阴影。

  反观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水产养殖重镇,养殖水产品产量达5000多万公吨,占全球60%以上高居全球首位。在中国大陆,4条鱼中有3条来自养殖;在国际上,3条养殖鱼中有2条是中国产的,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由于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内需及外销市场,这些年在政府有计画的推动下(如官方印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文件),已有超过20%的养殖企业接受了ASC、BAP和ChinaGAP认证,整体养殖技术水准较过去已有长足进步,预计2022年健康养殖示范面积将达到65%以上;同样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水域周边污染、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病害丛生、养殖用药过度、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高等问题,正积极寻求改进。未来若能把握全球水产品消费趋势,积极辅导推广绿色节能及智慧养殖模式,建立人水和谐的养殖渔业,不仅有助于渔村经济迈向小康,也可透过一带一路,扩大水产品影响力,并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养殖渔业,改善贫穷与饥饿问题。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379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