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个着力点

热点搜索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个着力点

  中评社北京5月17日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魏杰、陆园园执笔文章表示,需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中国实现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在此条件下,中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当前,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总而言之,就是要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文章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于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具体来看,要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等方面切实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充分用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近年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升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空间广阔,教育产业和康养产业迅猛发展,但仍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文化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些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相比于规模巨大的市场和需求,中国目前的供给体系还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对此,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及时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以科技自立自强补短板强弱项

  文章强调,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夯实既有优势、塑造新的优势。

  科技创新是资金密集型活动,资金的投向也是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十四五”时期,我们需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方向的前瞻性、前沿性,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筑牢物质基础,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关键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既要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又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文章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须坚持的战略方向。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调整供给结构,使其更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在夯实既有优势中塑造新优势

  文章分析,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能显着提升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一方面,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质量更高。

  另一方面,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为此,我们需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特别是要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要夯实既有优势,又要抓住机遇塑造新的优势。

  比如,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产业链的综合优势突出。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挑战,中国基于显着的产业优势有力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向未来,我们需在开放合作中更好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进而增强产业链的韧性,进一步提升产业优势的能级。

  又如,中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不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还能为新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迭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进而有力吸引国际资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

  再如,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优势明显。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的数据,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可以说,在一些新兴领域,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并已经在一些具体方面取得了发展优势。下一阶段,同样需要我们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对此,需在夯实既有优势基础的同时,推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力打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396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