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中欧合作 不必非美即中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中欧合作 不必非美即中

推动中欧双边合作进展需要把握当下中美欧之间的新三角关系

  中评社香港5月25日电/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在国际变局中推动中欧合作行稳致远》,作者认为:欧盟一直在世界事务的协调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局势变化中保持一定的独立与自主。因此推动中欧合作并不意味着中欧关系需要从根本上转型为伙伴,在“非美即中”中做出选择,要避免采用“非友即敌”的简单线性逻辑,仅仅因为当下在部分领域出现波折就否认双方增进合作的可能性。文章内容如下:

  2021年3月,中欧关系频频出现摩擦,受到多种结构性因素影响,一系列意识形态纷争打断了自2020年起双边合作持续推进、双边关系趋于稳定的良好态势。3月8日,英国通信管理局对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实施制裁;3月22日,欧盟外长会以人权为名对新疆4名官员和1个实体实施制裁,随后位于瑞士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宣布抵制新疆棉花;中国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第一时间也宣布对欧盟的10名官员与4家实体进行反制裁。3月30日,欧盟议会决定取消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审定会议。

  虽然当下国际环境处于变动之中,导致中欧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不同层次的关系也在加速变化,双边关系出现明显的阶段性调整,但双方继续合作的基础仍然存在。2021年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通话中表示,要把握中欧关系的大方向与主基调,在相互尊重、排除干扰的前提下推动中欧合作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在3月份的欧盟视频峰会上,默克尔也公开表示尽管欧盟和美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不会与华盛顿保持一致。因此,当下应正确认识中欧分歧,把握双方关系的主基调,稳定推进中欧合作。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变化,中欧合作进程受阻

  2021年3月以来,欧盟对华采取了一系列态度强硬的行为,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与意识形态纷争交织。尽管中欧在政治制度、战略选择等方面上存在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对华政策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事实上,自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中战略前景》这一对华政策文件、将中国首次定位为“谈判上的合作伙伴、经济上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以来,中欧关系就从快速发展期步入深度调整期,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政策且变化频繁的复杂特征。欧盟既希望在经贸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与中国形成多边主义伙伴关系,又坚持自身在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观利益,导致双边关系一直处在合作与分歧共存的复杂状态中①。而当下,中欧关系中的消极一面频繁显露,主要有来自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阻碍中欧合作的主要变量。由于对多边主义立场的回归以及对跨大西洋关系的修复,拜登政府将在在气候变化、核武器等国际问题上重回国际合作的传统路径,注重与盟友的政策协调;在经贸领域上,拜登政府也会力图推动国际经贸关系回归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与经济合作机制之中,重新引领国际体系的塑造与国际秩序的建构。这与欧洲秉持的“国际主义”“全球化”等价值观保持一致,缩小了特朗普时代美欧在践行国际规范方面的分歧,提升跨大西洋关系的向心力,为美国拉拢欧盟以“人权问题”“安全威胁”等理由对华实施制裁、制造中欧关系波折带来机会。

  尽管中欧在某些领域上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但美欧同为西方发达经济体,对于中国崛起引发的权力格局变动与国际经济竞争,采取对抗中国的共同立场维持西方的优势地位,阻碍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向上转移。因此,欧盟虽然在部分领域中推进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投资,但整体上热情有限,会在中国的广阔市场与美国的资本技术优势、中国的新兴产业与西方传统的制度性权力寻求再平衡,对中欧合作形成阻碍。

  其次,中欧在经贸领域相互联系程度的日益加深与务实合作的推进,为双边关系提供了积极的结构性因素。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与欧盟在双方都为了全球公共卫生的治理、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维护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继续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经贸领域推进了一系列互利互惠的双边合作,并于2020年12月30日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抗疫合作增强了双方的政治经济互信,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也得到深化②。202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双方互为彼此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欧盟对华进、出口商品总额高达3835亿与2025亿欧元,较2019年分别同比增5.6%、2.2%,对维持疫情期间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恢复具有重大作用③。

  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关系深化意味着欧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持有的态度,以及面对中欧分歧采取的手段将不会与美国完全保持一致。欧盟本质上希望将中国吸纳到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而不是完全加入美国的反华联盟,将中国排除在国际供应链、价值链之外。德法领导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独立的对华政策。因此,欧盟虽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与中国长期存在差异的领域挑起纷争,但其政治表态含义大于经济制裁效力,中欧关系不会迅速交恶。④中国与欧盟在经贸领域的共同利益仍然是促进双方保持相互尊重、推进双边合作的有利因素。
  此外,疫情的反复催生出许多新领域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点与大国博弈的焦点,也会对中欧合作带来挑战。当下,疫苗分配、数字经济等关键议题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一方面来看,由于疫情催生了对线上经济的需求,数据的资源性、价值性进一步凸显,欧洲对本土数字市场与数据资源采取更严格的规范和保护主义规制,对中欧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贸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带来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疫苗研发为多个国家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国际产品的提供者与国际秩序的引领者的地位带来挑战。为了维护西方的国际话语权优势,美国将中国的疫苗援助视为地缘政治武器并在舆论上进行政治化与污名化攻击,不利于中欧之间的抗疫合作。

  二、把握中美欧新三角关系,营造中欧合作有利外部环境

  中欧关系之所以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态势、政策波动频繁的复杂特征,在于美国是影响中欧关系的重要因素。推动中欧双边合作进展需要把握当下中美欧之间的新三角关系。2016年特朗普主政之后,其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的战略立场,导致美国在对待盟友的方式上与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行为上出现重大转变,美欧关系急转直下。因此欧盟在经贸、安全、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增强对华合作。

  当下,中美关系面临挑战、美国对外政策发生转变是中欧关系产生不确定性的源头⑤。随着拜登政府入主白宫,美国在人权、南海等传统问题上将会增加对华压力,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将在与特朗普时代不同的领域中展现出来。美国会通过对跨大西洋关系的修复拉拢盟友,美国意图增强与欧盟对华政策的协调性,形成打压中国的合力⑥。但另一方面,由于中欧在绿色能源、数字化发展等多个领域仍然存在共同利益,面临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双重压力的欧盟又会保持一定的战略独立性,中美欧新三角关系将会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应正确认知新时期的中美欧新三角关系,探索保持双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新路径,为中欧关系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基于大西洋主义的美欧关系依然稳固,不会仅仅因为来自外部的经济利益而崩解。美国与欧盟在安全领域深度相互依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高度一致,双方需要协同维护西方在国际价值链、产业链中的资本技术优势,以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国际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中国在快速应对疫情以及援助国际社会协调抗疫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强大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动员水平优势,对西方意识形态和自由主义制度的所谓“普世性”和“优越性”形成挑战。欧盟无论从维护自身权力、保持国际地位的角度主动为之,还是受到美国在安全防务问题上的战略压力而被动为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对中欧伙伴关系造成逆向压力。

  但拜登政府的上台及对外政策的调整,短时间内无法弥合“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等特朗普主义政策对大西洋关系造成的实质性伤害。一方面来看,在过去的几年中,特朗普政府接二连三的行为展现出为了本土利益的最大化以及转嫁国内治理危机,美国会不惜以邻为壑损害盟友的利益;导致跨大西洋关系暴露出面对美国自身利益时容易变化且缺乏持续性合作的短板,损伤了政治经济互信的根基。而当下美国在修复美欧关系的同时,也在利用欧盟作为其反华战略的战术先锋,消耗欧盟实力,不符合欧洲所追求的“战略自主”“欧洲主权”等目标。
  另一方面来看,美欧之间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也难以消解。欧盟希望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来增强参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实力,提升欧盟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因此持续推进数字与技术主权政策,发布了《欧洲数据主权》《人工智能白皮书》等多部重要文件,力图增强对本土数字市场的控制权,推动欧盟数字企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数字经济的增长⑦。这与美国近年来频频收购欧盟本土的新兴公司,以维持谷歌、苹果、亚马逊等来自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利用其数据壁垒、技术优势、平台规则在欧盟数字市场形成的垄断地位与数字霸权的战略形成冲突。

  这也是中欧增进双边合作的机遇。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消费习惯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将推动各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对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与欧盟作为主要的数字经济体,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贸易、数字技术标准方面展开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双方的数字经济竞争力,同时将有助于形成更公平、开放的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规则框架,满足双方的发展利益。

  因此,新时期的中美欧大三角关系将呈现出竞争与合作频繁变动的不确定性,不会快速形成战略上的对抗。尽管中欧在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中国具有能够持续性贯彻对外政策的内部政治环境,同时在数据主权、互联网治理、绿色合作等方面享有共同的发展利益,深化经贸合作的前景广阔。而美欧方面的根本立场尽管一致,但当下华盛顿留下的鹰派集团成员以及特朗普在全美国的7000万支持者将成为拜登实施“以利益换取地位”的传统建制派精英路线的重要制约。拜登政府的首任四年须在区域主义和本土主义之间、在恢复大国外交风范与保持执政地位稳固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其多边主义立场以及修复大西洋同盟关系的政策能否保持稳定仍然存疑,欧洲将会汲取特朗普时代的教训,不使自身在美国发生政治变动时再次陷入窘境。

  变局之下,把握中美欧新三角、推进中欧合作应该着重处理中美矛盾,从容看待中欧关系波折。欧盟追随美国政策对华施压,其“表态意义”基本大于实际政治意义或宣称的经济制裁效力。中国应保持足够的战略耐心,并给予欧盟一定的调整空间,以包容的姿态处理中欧关系进展中的矛盾。

  同时,管控中美矛盾应善用欧美分歧,保持中国经济的战略竞争力与对外吸引力。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中国作为未来最大的世界市场与重要的投资蓝海,势必也会在调节中欧、中美关系方面掌握一定的主动权。2020年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所谓的“经济脱钩”“金融脱钩”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美国继续与中国签订经贸协议,维护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继续与欧盟竞争中国市场,而美欧之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反而迟迟未签订。因此,须保证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良好,坚定实施“双循环战略”,为国际价值链、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和转型升级作出重大贡献。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中国经济强大,才能在调节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掌握主动权,为推动中欧合作形成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当下,欧盟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采取的在中美两方之间不断平衡、反复选择的政策则也是给中欧合作带来不确定性的内部因素。因此如何在变中求新,把握中美欧新三角关系的特征;稳中求进,推动中欧关系实现良性发展,是面对2021年3至4月中欧关系陷入频频风波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首先,推进中欧合作需要明确中欧之间互为重要的战略市场,用共同利益凝聚合作共识。随着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与国际权力格局面临调整,欧盟希望增强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力量,追求“战略自主”“经济主权”,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本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规划。中方应发挥自身能动性,更积极地回应欧盟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期待。在绿色合作、数字领域等方面深化双边合作,推动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以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夯实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彰显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与体系齐全的生产体系对欧洲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⑧,从而增进欧盟对华立场的连贯性、一致性。

  同时,面对欧盟在人权问题等意识形态层面对华的日趋强硬,中国应该有礼有节,把握双方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尽管在中美博弈加剧、美国示好欧盟的情况下,欧盟为了本土利益的最大化,采取了在意识形态上日趋强硬、在经济层面有利则柔、无利则刚的“政经分离”策略,但这并不能将欧盟对华政策出现根本性转变,中欧关系发展的主基调依然是合作大于分歧。面对中欧关系在不同领域上不同态度态势的多层次、复杂性特征,需要避免意识形态这种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差异成为阻挡中欧合作的绊脚石。在被触及到核心利益时,中国要勇于实施精准的反制裁;但更应强调中国与欧盟在促进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安全、推动多边主义等方面的共同立场。中欧在自由贸易、绿色发展、气候治理等具体问题方面具有深厚共识,双方应共同为促进全球治理,推进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捍卫多边主义的全球秩序贡献力量⑨。

  欧盟一直在世界事务的协调中扮演重要角色⑩,在全球局势变化中保持一定的独立与自主。因此推动中欧合作并不意味着中欧关系需要从根本上转型为伙伴,在“非美即中”中做出选择,要避免采用“非友即敌”的简单线性逻辑,仅仅因为当下在部分领域出现波折就否认双方增进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应该以经贸利益是凝聚合作共识,推进务实合作;同时通过做大蛋糕、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方式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拿捏外交分寸,以积极推进务实合作为主、辅以开展原则性斗争;引导欧盟对中欧关系 “站高看远”,以互惠合作与发展利益增强中欧关系的向心力。
  注释:

  ①王朔,互利共赢:中欧关系步入新阶段[J],人民论坛,2020(03):76-79。

  ②冯仲平.中欧关系“大年”要有“大考”意识[J],现代国际关系,2020(01):13-15。

  ③中国新闻网,中国成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最坏时代”逆势前行,2020年2月17日。

  ④张利华,欧盟对华政策的“不变”与“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2):74-81。

  ⑤张骥,欧盟如何才能尽快找准战略定位[N],环球时报,2020年7月24日014版。

  ⑥张健,欧美关系走向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20(12):15-17。

  ⑦邱静,中美数字科技博弈中的欧洲策略,现代国际关系,2020(09):8-15。

  ⑧张利华,欧盟对中国政策立场新动向及应对建议,人民论坛·学术前沿[J],2020年7月23日:2-9。

  ⑨冯存万,全球治理变化与中欧合作拓新[J],国际论坛,2020(01):41-54。

  ⑩于洪君,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欧盟与中欧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6):23-30。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540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