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网评:高招诈骗案中的受害者中了啥蛊?

热点搜索

网评:高招诈骗案中的受害者中了啥蛊?


来源:东方网

  中评社北京7月7日电/网评:高招诈骗案中的受害者中了啥蛊?

  来源:东方网 作者:韩玉印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考生及家长进入令人焦虑的报考志愿期,而此时也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以北京市近五年来此类犯罪情况为例,五类典型骗局及话术大家需要提高警惕。(07-04经济参考报)

  高考招生诈骗,不仅造成了被害人财产损失(退赔不超16.5%。),更对考生求学造成了不可逆损害。因此,在这个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媒体以北京市近五年来此类犯罪情况为例,对五类典型骗局及话术进行曝光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防止高招诈骗,“要认准病根治胃病”,让我们不明就里的是,高招诈骗案中的受害者中了啥蛊?

  从61.76%的案件中被害人系通过多层转请托和被告人取得联系来看,不是犯罪分子“无孔不入”瞄上了被害人,而是被害人本身就是“有缝的蛋”——“家中有病人”(考得不理想);另一方面,无论诈骗分子虚构身份,还是虚构自己有替他人办理入学的能力,和高校有合作办学关系,在艺考校考环节可以“帮忙”,很显然受害人无论对他们的“身份”还是“能力”都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他们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相信“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办成过好几个”亲眼所见不可能,但以讹传讹还是有的。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之所以受骗是中了“以讹传讹”的蛊。

  那么,高招腐败之“以讹传讹”究竟有没有?在此我们也不得不相信风不来树不响的道理,虽然有时候属于“道听途说”,但任何故事都是以现实为背景的,都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据2015年08月06日新华每日电讯,一名考生的“离奇”艺考经历告诉我们,承诺“艺考包过”,底气不仅来自于培训老师“亲自上阵”,还来自更多的作弊花样:一些培训机构与招考院校有关联,为学生“牵线”购买招生名额;还有机构的培训老师就是艺考“内线”,既做培训又当评委;更玄乎的是,有机构暗示学生在考场“打暗号”、做标记……

  如此漏洞百出的考试,如此多的“成功”例子,能不让人动心吗?

  当然还有来自“自主招生”的漏洞。一个“优秀学生”看起来“高大上”的证明材料背后,也许仅是金钱交易的结果,动动“歪脑筋”就能办成的好事,如何让人淡定得起来?

  当然还有来自对不断出现的“雷同试题”的“猜疑”。

  动动“歪脑筋”就可以让学习不是非常突出的学生,轻易考入一流大学,当然与制度不够严谨,招生环节存在“灰色地带”有关。因此便有了“以讹传讹”的“原材料”。

  防止高招诈骗,不仅考生以及家长要增强识别能力,有关部门更要从制度上织密防护网,将高招打造成“钢化玻璃”,使之坚硬如钢无缝可钻,透明如水晶,不留一点纱,不给犯罪分子任何可乘之机,如此才能斩断以讹传讹的源头,如果从来就没有“花钱买”这样的事情发生,相信考生以及家长绝对不会中了高招腐败之“以讹传讹”的蛊。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708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