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王海良答中评:中美新冷战或到来?

热点搜索

王海良答中评:中美新冷战或到来?


王海良(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5月20日电(记者 臧涵)早在2014年、2015年,关于“新冷战”的讨论就已经兴起,那时正逢乌克兰危机。如今在中美贸易摩擦频繁之际,在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推动下,这样的讨论再度时兴。

  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海良日前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当今世界力量结构变得更多样和分散,并不是清晰的对称分布结构,不存在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分野的两大政治阵营或军事集团。对于美国来说,无法把某个大国排除在国际体系外,但不许它享有高位,不让它接近高位,也不许它与其他大国结伙。只要中俄不结盟,或不独自挑头结伙对抗美国的团伙,就不会打新冷战。

  王海良表示,美国的“印太战略”的确有拉帮结伙的意思,但没有一个对称的对立面,无论是集团还是联盟。“非对称、非单一力量结构决定了问题和对抗的复杂性,所以也就不是第二次冷战,而更可能是普遍的冷对抗,包括软围剿、多打一,而不是‘打群架’。”

  对于中美之间的科技之争、贸易摩擦,王海良认为,可以将其称“科技冷战”、“贸易冷战”等,但客观上是广义的冷战,不是特定的冷战。他表示,“科技冷战”不一定是“新冷战的序曲”,而是冷对抗的常态和形式之一。其机理在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已到了一毁俱毁的地步,只能选择在单一领域出击,但还是难免伤及自身。因此,美国的各种退出与重返行为都是反思甚至焦虑的体现,不是要打新冷战的深思熟虑章法。

  什么是新冷战?

  关于当下世界大势,上海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周建明指出,现在可能是自冷战结束之后的又一个历史分水岭,且看美国如何行动。“一战结束一百年了,世界正在天翻地覆,新历史分水岭到来,对大国都是严峻考验。不仅从世界历史周期看是这样,世界经济周期也到了重新塑造全球化的阶段,而地缘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转折。” 王海良说。

  他表示,就像《经济学人》主编比尔• 埃莫特说的那样,世界很快就会目睹中国和美国意志力的历史性考验。“即将到来的考验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将揭示世界新兴强国与衰弱但仍居领导地位的既有强国,在对峙时的真正实力和态度。无论结果好坏,可能会决定未来数十年的世界。“

  在此情况下,王海良认为,新冷战之声响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什么是新冷战?他指出,中美新冷战、美俄新冷战还是全球新冷战?一时无法定义。“它是颇有寒意,但很可能只是一道一捅就破的‘霜幕’。”

  王海良对中评社分析说,既然用新冷战的说法,就得知道什么是冷战,那并不是美苏两国之间的博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运动,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漫长曲折、复杂激烈的较量。冷战整体上是两大阵营的对峙,政治上是主义之争,经济上各立门户,军事上两大集团对抗。表现形式上有广阔的对峙地带和频繁的危机,常常滑向战争边缘,也有殊死激烈的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这些热战被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称作代理人战争。

  王海良认为,冷战在演进过程中,还发生过重大变异,西方阵营是法国退出北约,东方阵营则是苏南、中苏相继分道扬镳。所以,冷战绝非一个冷字所能道尽的,“冷”是总体特征,但不是全部内容,局部还是很“热”的。

  世界力量结构不支撑“新冷战”

  对于今天的世界紧张形势,王海良认为,如果说大国对抗情况近似冷战的话,也不是两大阵营或集团的对抗或对峙,而是呈现了一个“单练”而不是“打群架”的局面,美俄对抗、美中博弈、美朝较量、美伊斗智等等,尽管也不乏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行为体的参和,让美国多少有一个阵营或集团的样貌和感觉,但对方基本上都是孤单的对手。

  王海良表示,这里面有一个世界力量结构的问题,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还是三足鼎立?或是中美G2共治或其他?“现在已经不是一超多强了,美国是一超不错,但多强之间差距拉大了,已无群雄并趋之势,中美俄三足鼎立的成分更多,而所谓中美G2共治概念本来就没有形成,眼下更是摇摇欲坠。”

  对此,王海良认为,世界力量结构变得更多样和分散,并不是清晰的对称分布结构,不存在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分野的两大政治阵营或军事集团。

  王海良对中评社表示,如果认为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联盟事实上是一个阵营的话,它也是单边的和松散的政治阵营,一无对立面即对峙的政治阵营,二无“粘合剂”——凝聚彼此的纽带。“中国不当头,俄罗斯不带头,其他更不行,所以没有结伙对打的平台。”

  王海良还说,当今世界力量结构,也不以东西(社会制度)或南北(发展程度)来划分,实际上有明显的力量交织现象。更不是以文明类型划分,否则没法解释日本、韩国的站位,也无法理解美俄冲突的激烈性。

  对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王海良认为,用国际体系的主导权或霸权来看更合乎实际。美国无法把某个大国排除在国际体系外,但不许它享有高位,不让它接近高位,也不许它与其他大国结伙。只要中俄不结盟,或不独自挑头结伙对抗美国的团伙,就不会打新冷战。

  世界政治机理不利于新冷战

  在分析当今世界力量结构与大国关系时,王海良认为,不能忽视政治经济关系和站位的错位现象,“行为体之间没有单一的关系,只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不太会引燃新冷战。

  王海良举例说,像是欧盟的分裂,其成员国的政治立场不会一直保持一致,或者政治立场一致,但经济利益不一致,所以就不能说整体上一致。眼下,美国的政治盟友欧盟也与中国一起向WTO起诉美国。此外,一些国际组织架构,如七国集团、20国集团、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等都为分析当今世界力量结构带来一定复杂性。

  “印太联盟确有拉帮结伙的意思,但没有一个对称的对立面,无论是集团还是联盟。非对称、非单一力量结构决定了问题和对抗的复杂性,所以也就不是第二次冷战,而更可能是普遍的冷对抗,包括软围剿、多打一,而不是‘打群架’。” 王海良说,因此世界政治机理不利于新冷战。

  贸易战、科技战只是广义冷战

  谈到科技之争、贸易摩擦,王海良认为,可以将其称“科技冷战”、“贸易冷战”等,但客观上是广义的冷战,不是特定的冷战。

  他对中评社表示,“科技冷战”不一定是“新冷战的序曲”,而是冷对抗的常态和形式之一。其机理在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已到了一毁俱毁的地步,只能选择在单一领域出击,但还是难免伤及自身。

  王海良分析说,从经济上看,冷战期间,军事上苏联和华约不输于美国和北约,但经济上难以抗衡,无以为继,被拖垮了。因为有苏东经互会,还有中国等独立经济体,当时的世界经济不是一个全球大屋顶,所以经济不是主要对抗面和危机出口。

  相比于冷战期间的局面,王海良认为,如今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分析说,全球化的结果是经济体的融合和利益交错,全球都在一个大屋顶下,经济关系不能一打了之,搞不好会全面坍塌。美国讲国际体系,俄罗斯讲势力范围,中国讲命运共同体。美国不能不顾及国际体系和自身在其中的利益。

  因此,王海良表示,美国的各种退出与重返行为都是反思甚至焦虑的体现,不是要打新冷战的深思熟虑章法。例如美国不愿接受“一带一路”倡议,但在与之相关的亚投行问题上美国改变了主意。

  从经济上看,王海良表示,美国可以制裁俄罗斯,对华打贸易战、科技战,但一旦美股受到冲击,天就会塌。著名台湾学者朱云汉指出,如果特朗普政府开始拆解全球供应链,美国股市会崩盘,美国公债殖利率会大幅走高,全球金融风暴在此爆发,制裁中兴通讯的鲁莽之举只是破坏全球化结构的开端,如不悬崖勒马,华尔街的股灾随时可能引爆。他认为,美国没有多少本钱可以这样鲁莽行事。“把贸易战当做新冷战来打,美国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从地缘政治上看,王海良说,当年美苏都有重大失误,军事上在局部地区陷得太深,苏联败在阿富汗战争,美国败在越南战争,也受挫于朝鲜战场。如今,要在局部地区打热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尽管朝核危机十分严重,朝韩、朝美首脑会谈却能变成现实。

  印太战略带来新冷战?

  从更大范围来看,王海良对中评社说,印太联盟有取代亚太再平衡之势,它有围堵中国的意味,且主要是在海上,但也要看到,日本和印度都与中国有着不同于美国的关系。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双边关系长期政冷经热,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没有大起大落。

  对印度,王海良说,美国的小算盘可能打错了,忽略了国际政治的板块概念及其作用,实际上印度有自己的地缘环境、国家利益和外交棋盘,印俄关系的地缘内聚力是美国无法撬动的;中印之间没有根本厉害冲突,在世界政治中以合作为主,相互依存远高于相互猜忌。中印虽有边界纠纷,但也不是不共戴天之敌,印度不会拿比邻关系换取美国的帮助。

  王海良进一步对中评社分析,从战略上看,涉及印度唯一的大问题是印度洋问题,而那里的主要力量一是印度、二是美国,中俄都无实际存在,因此没有所谓的“印度对中国的防范”。二战以来,印度洋几乎风平浪静,倒是美军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战机轰鸣声不绝于耳。至于今后中国海军西行的危险,与其说会在印度门口的宽阔水道,不如说将在马六甲这个狭窄的咽喉。

  对于澳大利亚,王海良表示,由于地理位置和价值观,显得比较特别,过于积极,帮闲色彩浓重。过去一百年,澳大利亚从不缺席重大国际冲突,总是冲在前面,生怕落后了被边缘化。“新冷战如果成真,澳大利亚不会成为局部热战的战场,但一定是美国的积极打手。不过,如同新冷战一样,这很可能不会成真。”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74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