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张竞:台湾青年大陆求学热潮 有何启示?

热点搜索

张竞:台湾青年大陆求学热潮 有何启示?


台湾青年学生至大陆求学形成热潮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发表专文《对台湾青年学生大陆求学热潮的观察与思考》,作者认为:“若是打算未来要能够跻身于中国大陆社会顶端社群,能在接受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就运用求学过程取得这种出身地位认证关系,其实在大陆于全球政经地位看涨、发展后势看好之际,具有事业发展企图心之台湾学子,愿意如此选择与投资,将本身求学青春岁月,押宝在具有发展行情之校园,绝对是不令人意外。”文章内容如下:

  一、前言

  凤凰花开又是毕业季,但同时亦是学子们奋勇向上之升学季;今年就台湾学子来说,选择至大陆参加高校甄试,突然受到媒体关注,并且集中报道之密度与力度,更引起两岸相关政策主管机关重视,甚至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因此引起台湾社会家长与学校师长反弹与感叹。

  其实到大陆升学就读高等院校,早就行之有年,并不是个突然出现之社会现象。但是会让人感受如此强烈,究竟是真正经过量变而到达质变阶段,其实都很难有所定论。但是不论如何,事出必有因,凡事皆有果;本文将依序分就驱动因素、考量事项与后续影响三个面向,探讨与表述个人对台湾青年学生大陆求学热潮的观察与思考,俾供中国评论月刊读者参考。由于笔者并未实际进行探访统计与调查研究,仅就直观印象进行评论,仍在此祈请诸先进不吝指正。
  二、驱动因素

  1、两岸交流必然结果

  台湾青年学生至大陆求学热潮之驱动因素,首先就是要理解到此乃两岸交流必然结果。过去三十年来,两岸透过各种不同型式展开交流互动,尽管因为政治因素产生诸多波折,但是民间各项活动之轨迹,并未受到政治力之主导与牵引,反而依照其既定方向,找到本身发展之路途。

  所以在谈到台湾青年学生至大陆求学时,就必须先正确认识台湾学生之定义;从两岸交流以来,在大陆经常居住的台湾人口数量相当惊人,尽管各方统计数字差异甚大,但确实因为经商与就业,台湾家庭迁居大陆其实是相当普遍。同时再透过两岸通婚,此种两岸一家亲之发展趋势,更模糊吾人对于台湾学生应当采取之定义方式。

  当吾人今日在讨论台湾学生时,其实有相当数量之台生,其整个受教育过程中,与大陆教育体制完全是互通接轨,特别是各地台商子弟学校学生,尽管在学制与教材上,会强调比较台湾各项教育内涵,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得以返回台湾升学,但是在真正实际运作上,反而是提供此种就读于台商子弟学校之所谓台湾学生,获得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之优势地位,所以在思考台生进军大陆时,特别要注意此等情况下,具备台湾居民身分,但又其实是在大陆接受教育者,到底要如何加以认定。

  同样由于在大陆接受过高等教育之毕业生,透过两岸交流返回台湾任教与就业,其从事教职表现,以及在职场工作绩效,无形之中就会成为未曾去过大陆就学者参考基础。再加上许多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之学长与学姐,都会将相关资讯传送给学弟学妹,所以经过如此多方管道产生作用,产生目前此种现象、无人甄试不必感到惊讶。

  2、台湾教育环境恶化

  其实就目前台湾各个高等院校升学管道与机会来说,只要想读书完全是生方市场而非校方市场,换言之,除去热门顶尖院校与热门学系之外,学生选择性确实还是很大。但是近年来连顶尖院校都会产生报到缺额,甚至是热门科系会无人青睐现象,诸多研究所硕博士班,不但是招生录取挂蛋收场,甚至连报名时,都会产生乏人问津情事。
  许多高等院校行政主管与师长,整日为学生来源苦恼,甚至要使出浑身解数,运用各种人际关系进行招生。正是因为学生来源不容易获得,因此收进师门后,亦就难以严格要求,因此多种放水过关浮滥授予学位传闻不断,最后是让整个学位资格受到社会怀疑,更是拖垮台湾高等院校学位之含金量。

  另外就是台湾社会政治干扰学校办学,诸多校园内政治活动,让学子亦无法安心学习,教育主管机构又在校长任命上兴风作浪,让家长在感叹高等院校动荡不安以及学生丧失学校教育品质信心后,自然就会另觅他途升学,这就产生恶性循环,让学校更无法改善整体教育环境;所以台生出走赴陆升学,其实亦不让人意外。

  3、大陆教育条件改善

  当台湾高等教育品质在向下沈沦时,大陆教育环境却相对在向上提升,其实这不仅是靠关切此事者主观之判定,更有诸多西方教育评等机构所提供客观之评比作为支撑;特别是相关院校排名,以及从特定高等院校毕业后,在后续升学管道上所能产生之加分作用,更使得大陆获得教育条件明显改善之证据。

  诚然到目前为止,大陆高校在教育体制、师资、教材与设施上,确实存在继续努力空间;平心而论,许多科系之教育品质,到目前为止,亦未见得能够与台湾一较高下。特别是在社会科学诸多学门,在研究课题上整体自由度不够,学风亦未见得能获得与台湾相同程度挥洒空间。但是对于本科层级高等院校基本教育,甚至到硕士层级研究生教育,其实绝对是能够满足台湾学生与家长所抱持之期待。

  不可讳言,大陆在诸多自然科学与基本学门上,确实有其相当深厚之基础,而且校园中亦不乏获得世界顶尖水准奖项之名师,所以当台湾教育环境充满负面力量将其水准往下牵引时,相对上就会感觉大陆高等教育发展充满正面力量,驱动整体环境与条件往上发展。此种两岸相对性消长现象,就成为吸引台湾学子,特别是本身学能在前段班之菁英,愿意跨海投考大陆高等院校最重要之原因。

  4、考量未来事业发展

  高等院校本科学历其实就是代表社会菁英之出身,只要观察先进国家之社会顶层人事背景,就可以发现高等院校教育过程,其实代表着出身、关系、人脉与思维风格。大陆顶尖高校毕业校友在中国大陆党政圈内与商业界,其实更凭藉其专业学能与人际网路,掌控着不同政商运作之地盘。
  所以若是打算未来要能够跻身于中国大陆社会顶端社群,能在接受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就运用求学过程取得这种出身地位认证关系,其实在大陆于全球政经地位看涨、发展后势看好之际,具有事业发展企图心之台湾学子,愿意如此选择与投资,将本身求学青春岁月,押宝在具有发展行情之校园,绝对是不令人意外。

  台湾俗谚称一枝草一点露,其实就是点出个人头上有片天;因此就算不是进到大陆顶尖院校,在不同层级院校求学过程中,青年学子亦可同样发展出关系与人脉,对于未来在大陆发展事业来说,亦是具有加分作用。大陆经济量体之规模,构成对台湾青年学生相当高之吸引力,特别是诸多创业成功案例,更是吸引年轻人大胆西进,跨海至大陆就学之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大陆国际化程度逐渐不亚于台湾、与国际社会接轨程度日益密切时,其诱引能量就更加惊人,这亦是台湾青年学子出走之重要因素。

  5、群众心理同侪影响

  台湾青年学子赴陆投考高校,其实有项值得关注之社会现象,那就是群众心理同侪影响所产生之集体效应。特别是某些学校会集中报考特定院校,而且往往到最后是大量同校毕业同学,同时进入某个大陆高校不同科系就读,显然这是因为有人从中主导所致。

  大陆高校透过易地学习、留学交换、师资交流与访问互动,其实与台湾很多对等层级之院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同时亦使双方学生不会好高骛远,对本身学能水准作出不切实际之估算,如此对于日后申请或投考大陆高校,水准接近之两岸院校,特别是学程能够相互衔接、学分能够相互抵换之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让台湾青年赴陆升学。

  若是赴陆升学在技术上可行,在社会观感上可被接受,并且在学生社群同侪间能够成为共同话题时,自然就会产生此种集中报考特定院校之集体效应。特别是从大陆院校毕业校友回到台湾母校大力游说,本身事业发展亦让人称羡时,就会产生极为显着之说服力道。所以论起台湾学生赴陆升学之供需媒合关系,其实不完全是在学校排名与档次,能够顺利建立信誉与管道,才是真正获得利基之王道。

  三、考量事项

  台湾学子赴陆升学不能是只看到天边彩虹般之美景,仍然要注意到脚下足以绊倒人之荆棘;整体说来,所有顾虑与考量事项不外乎下列数项:
  学程衔接是台生赴陆升学首要考量事项,即便目前大陆确实在很多方面有所考量,但是对于台生来说,毕竟是要跨越两个不同教育体系,而且许多台湾方面认定之升学利基,未见得能够在面谈口试时获得肯定。所以未来如何在这些技术层面上,除掉要做出最妥善之安排外,更要以适当力度进行沟通说明。特别是在目前两岸政治互动完全停摆、关系陷于低迷氛围转趋恶劣之际,更是要能够避免负面论述让学子误信此等学程衔接是无法突破之窒碍。

  当然面对学程衔接问题,两岸都必须拿出务实态度,能够折抵转换以及必须补修之学分,都必须能够具体说明。对于入校后要完成之学能检定考试,亦须加以说明。特别是有意经过大陆高校本科教育,然后再至西方国家留学之台湾学子,更是必须注意这些资格与学能检定考试,如此才能够避免浪费本身时间,顺利完成在大陆求学之过程。其实正是因为关切此等学程衔接问题,亦将带给两岸补教业者无穷商机,后续将在本文探讨这个面向。

  教育内容是台生与家长极度关切之考量事项,当然大陆各个院校都有不同之教育使命与内涵,不论是就业导向,抑或是以学术探讨为重,其实都可以透过适当说明与宣导,让台湾学子与家长认清其真貌。说实在话,要跨海求学必须付出相当代价,所承受之压力亦不算低,所以精打细算再三考量那是必然过程,所以就算是显得功利取向,其实是不能够有所苛责。

  俗话说是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在选择高校时,亦是要面对相当困难之取舍。尤其大陆高等院校诸多学门分类,整个课程设计与台湾亦有相当程度差异。所以曾经发生过台湾学生入学后,在选课时才发现所读科系,并非其所想像之修业方向,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出在科系名称,有时会产生误解与误判所致。此外还有评分与剔退淘汰规范,亦是台湾学生选择大陆院校之重要指标。

  生活适应是台湾学生选择就读大陆高等院校另个重点考量事项;尽管大陆与台湾在基本文化上有其同质性,但是大陆毕竟地域广大,各个不同地方之风俗习惯,以及整体气候环境与四季如春的宝岛,还是会有所差异。举凡衣食住行与娱乐休闲之外,对于年轻学子来说,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网路管制,而这是与就学修业息息相关要项。特别是台湾学生从小习于运用网路资源作为学习辅助管道,因此在面对网路管制必须翻墙时,诸多负面评价都是来自此等网路通联管制措施。

  但是年轻学子本来就具有相当高之适应能力,在入校后与大陆当地同学混熟后,亦能够获得多项超出师长想像之解决问题管道。所以化解生活适应挑战,其实是最容易解决之问题。更何况在大陆目前强调给予台胞与台生同等待遇前提下,相关就医与生活安排,应当亦不会成为严重困扰台生就学之窒碍项目。

  毕业发展则是台生本身与家长同意选择就读大陆高校最核心考量要素;但是这项要素却是最难以确认与掌握。此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许多社会上事业成功之通达人士,未见得是出身名校望族,甚至还有人是中途辍学,所以对某些事业发展途径来说,高等院校学历与学位是某种程度的必要条件,但却未见得是保证成功之充分条件。
  但是就某些专业职业技术来说,就算是高等院校获得特定专业之学位,仍然要透过检定考试取得证照,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认证就成为参加此等检定考试前之重要关卡,但这亦就成为两岸间相互把关卡人之问题所在。但是随着大陆政策转变,提供台湾学生同等待遇,让其不论是否透过大陆就学历程,就可以参加大陆诸多职类与专业之检定考试后,就会增加台湾学生至大陆就学之动机与诱因。所以就考量在大陆就学后,未来事业发展之整体趋势来说,其实是与在大陆内部发展机会,以及大陆与国际社会接轨程度两个面向息息相关。

  四、后续影响

  谈完前述考量事项后,在此必须提醒两岸主管教育交流主政之士,其实目前在掌握两岸学子跨海就学统计资料上,并未投注足够心力与研究经费,所以对于台生在大陆就学样态与属性来说,并未有任何学者依据其就学院校位置、学习科别、院校排名、毕业比率、社会关系(台商聚落)以及后续发展,绘制出足供主政单位参考运用之整体生态图。所以往往所能获得之资讯相当片段,或许能够获知某些成功或失败案例,但整体说来,还是无法看到整体全貌所显露之真实样态。不过就目前发展势头来说,在下列两个面向上,确实会产生后续影响。

  教育市场是显而易见之发展趋势,但是如何正确掌握情势,端赖主政单位能否掌握前述资讯,并且依据资讯所绘制之就学生态图,理解大陆对台生真正诱因所在之处,再顺势而为顺利规划与导向。教育本身虽有其崇高目的,但办理教育行政必须要有市场意识,能够从供需角度来审视问题,才是最能够符合人性需求之政策导向。

  补教商机是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多少业界人士所注意到的尚待开发市场;诚如前述,大陆与台湾教育体系并不是完美接轨,在学程衔接上,确实有让补教业者提供课程班次发挥之空间。特别是针对如何应试面谈,这些都是补教业者未来能够着力之方向。再加上未来跨海参加各种专业资格检定考试,未来这个面向发展潜力确实是无可限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陆从不讳言希望透过社会融合,逐步化解两岸间之政治歧异,最后迈向政治统一。透过鼓励两岸双方学子交流与就学过程,确实是有助于认识沟通,对于稳定两岸情势、促进融合发展来说,应可发挥出相当程度正面效益。

  但是最后必须提醒,所有主观期待还是要注意必须有客观条件加以配合,接触可以增进理解,沟通可以化解误解。但是文化同质性未见得能够保证政治统一,同样地在文化异质性上,亦无法促成政治关系断裂;人类历史上政治命运的安排,未见得是可以由文化因素所拍板定案。但是能够让两岸学子沟通交往,总是让中华民族迈向复兴再创盛世多份希望与期待,更会让文化台独阴谋无法只手遮天。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2029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