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林郑月娥:需降低大湾区内不同制度政策限制

热点搜索

林郑月娥:需降低大湾区内不同制度政策限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评社 张心怡摄)


林郑月娥出席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8月30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出席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林郑月娥指出,大湾区是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关键的一着棋、主要的血脉,对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她亦表示,大湾区虽在一国之内,却存在两个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及三套法律制度,要使资源分配更具效率,首先必须降低三地不同制度构成的政策限制,让区内的人员、货物、资金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促进大湾区内居民穿梭三地生活、工作、求学、经商。

  林郑月娥提到,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在这些年间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及对外贸易额的年均增长分别约为9.5%及14.5%,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国家步入经济新常态,未来将更着重“高质量”发展。

  “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从国家策略层面,大湾区绝对具备条件和潜力成为落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林郑月娥解释说,第一,大湾区是国家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以少于1%的土地和少于5%的人口,贡献了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大概12%,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第二,大湾区是国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16年湾区内珠三角九市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为226亿美元,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第三,大湾区是跨境联系最紧密的区域之一,自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把大量资金和技术带到广东沿海城市,而香港也因有了广东这个腹地,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及服务业枢纽。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其后于1998年启动,广东自贸区于2015年挂牌,在广东落实了不少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为粤港合作打下巩固基础。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大湾区正标志着国家对我们新的期待,有望把区内的协调发展提升至另外一个层次。

  林郑月娥认为,大湾区的金融实力不容忽视。她提供了几个数字作为参考:在银行方面,粤港澳三地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达4.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额的16%;在保险方面,三地保险保费收入约116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额的四分之一;在证券业方面,香港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总市值超过7.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事实上,全国七个在五十大全球金融中心榜上有名的城市,有三个都是位于大湾区之内。
  那么大湾区的金融该如何整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林郑月娥借鉴国际上一些主要湾区的成功经验,整合出四个实践方向:第一,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流动,便利居民穿梭三地。与国际上其他知名湾区不同,大湾区虽在一国之内,却存在两个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及三套法律制度。要使资源分配更具效率,首先必须降低三地不同制度构成的政策限制,让区内的人员、货物、资金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促进大湾区内居民穿梭三地生活、工作、求学、经商。

  在人员流动方面,自去年七月习主席在香港宣布中央有关部门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分别在去年八月及十二月公布了两批政策措施,涵盖教育、就业、创业和日常生活等范畴,让在内地港人在相关领域享有内地居民的同等待遇。两星期前,中央公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在内地居住并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请领取居住证,持证人可在内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三项权利、六项基本公共服务及九项便利,响应了香港市民的需要,也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国家发展的机会。
 
  资金流动也日益频繁,在2012至2016年间,广东与香港地区金融账户跨境收支的年均增长率达每年22.2%,占广东省与境外金融账户外汇收支近六成。过去,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已经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深圳市中心支行落实了不少便利措施,如粤港跨境电子直接缴费业务、电子支票服务等便利市民的跨境金融服务等。

  随着大湾区建设,可以预见三地居民的互动会更趋紧密,而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业需求也会更为殷切。因此,期望借大湾区取得政策突破,进一步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务求让三地市民于区内的交通、购物、日常消费支付,以至一般银行服务及理财皆能做到无缝对接,配合区内日渐频繁的人员流动。日前在北京出席大湾区中央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领导小组也同意积极研究再出台一些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发展的具体措施,当中就包括简化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开立银行户口,以及研究容许香港的电子货币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使用。
  第二,确立香港的金融优势,支持区内实体经济发展。广东省的产业链完备,已孕育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对高效的金融服务业有一定的需求,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和基建成熟,正可提供所需的服务。同时,若能以大湾区作为腹地,将能为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举例说,大湾区内企业及基建等项目的融资需求,可为香港的债券市场注入新动力,有助香港建立一个活跃、流通量高及庞大的债券市场。为鼓励更多企业来港发债,特区政府已推出债券资助先导计划,为过去五年没有在香港发债的机构和企业提供最高五百万元的补贴,并提供税务优惠予债券投资者。特区政府亦推出了绿色债券资助计划,以资助发行机构的绿债认证成本。另一方面,大湾区内庞大的市场及快速增加的财富将为香港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带来巨大商机。特区政府近年已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让香港的基金管理平台更具竞争力,包括引入新的基金结构、提供更有利的税务环境,以及透过基金互认安排扩大销售网络等,相信能有助基金业更好地把握机遇。

  透过推动大湾区内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互通,区内金融机构间的协同,将有助促进大湾区优势互补,使跨境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升金融服务业效率,支持大湾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集中引领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日前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已确定了中央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会加强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和科技方面合作。事实上,大湾区内汇聚了内地多家创科龙头企业,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是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在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地区作为创新集群的排名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位列第二。据估计,大湾区内目前共有35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一千亿美元,潜力庞大。要充分释放相关的潜力,完备的金融服务业不可或缺。
 
  香港长久以来都是广东企业上市的首选地点。至今年七月,在香港上市的广东企业就有231家,占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百分之二十一,总集资额超过7580亿港元,其中接近3155亿港元经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香港是大湾区内独角兽公司上市的理想地点,除了因为香港投资者有兴趣投资内地企业,资金自由度较高外,香港作为发展成熟及监管严格的经济体,对企业确立品牌、开拓海外业务也比较有利。

  为了与时并进,特区政府今年也推动了上市制度的改革,以拥抱新经济环境。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今年四月三十日起实施了新的上市制度。在新上市制度下,未有收益或盈利纪录的生物科技公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高增值及创新企业公司,以及寻求在联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合资格发行人可以在制定适当保障措施的前提下,于联交所的主板上市。相信新上市制度能够迎合新经济环境,配合新兴企业发展的集资需要,加强香港相对于全球其他主要上市地的整体竞争力。透过吸引更多新兴企业来港上市,也有望聚集相关的资金及投资者到香港,建立浓厚的科创氛围,使科创企业融资更得心应手。
  第四,打造大湾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凭借整合粤港澳的综合实力,大湾区可望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在金融方面,香港具备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可在促进基建投融资如资金筹集、项目配对、风险管理、专业支持等多方面配合“一带一路”的发展,也配合大湾区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为了促进香港成为“一带一路”的主要金融中心,特区政府已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成立金融管理局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透过汇聚主要持份者,共同促进基建投融资;亦已修订法例,提供税务优惠,争取大湾区内的大型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企业财资中心,管理集团内分支机构的现金、融资、外汇兑换、投资和对冲等活动,减低企业财务成本。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保险业可以担当海外风险管理者的角色。保险业监管局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已达成共识,当内地保险公司分出业务予香港合资格的专业再保险公司时,会降低对该内地保险公司的资本额要求。此外,保监局也正积极与保险业界筹建“一带一路”保险促进平台,并加强与内地国资委等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专属自保公司,并协助它们完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等。

  藉大湾区内企业的庞大需求,有助打造香港作为风险及资金管理中心的品牌,加上潜在的投资者基础巨大,长远而言可建立群聚效应,吸引更多区外,包括内地、东南亚及亚洲的企业,以香港作为其拓展“一带一路”业务的基地,把大湾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区。
 
  林郑月娥在演讲最后表示,社会中近年就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进行热烈讨论,市场上陆续推出不同的大湾区产品和服务,说明各界在不同范畴抓紧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步步推进大湾区的建设。世界上知名湾区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透过多年政府策划和市场调节的互动中发展而来。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条件,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广东、澳门及内地相关部委紧密联系,塑造出良好的政策配套,加紧推动大湾区的建设。她亦希望,各业界能把握当中的机遇,出谋献策,充分发挥大湾区的经济潜力。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2987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