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汪辜会谈”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汪辜会谈”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汪辜会谈”催生了“九二共识”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发表专文《“汪辜会谈”历史地位与影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已经历经四十载了,它大大地改变了中国命运与面貌,也改变了两岸关系,回顾这些变化,总结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催生了“两岸解冻”,催生了“汪辜会晤”,催生了“九二共识”,使两岸走向了和解与融合的第一步,让两岸关系的大门开启。”文章内容如下:
  
  一、改革开放催生了两岸关系解冻

  1978年,中国告别了“文革”,告别了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告别了“阶级斗争为纲”,转向解放生产力,打破闭塞,走向开放,全面改革,融入世界。并且纠正历史上一切冤假错案,把人们的积极性都解放了出来,全面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新气象。这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中国在完成推翻旧中国后,终于找到了怎么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正确道路,确定了以“实现现代化为中心”道路。为了确保这个中心的实现,确保这个“战略机遇期”不失,我们其它一切工作都要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与让路。邓小平坚决地贯彻这个战略,亲访美国,吸引外资,改革旧制,并提出了解决“台、港、澳问题的新思路”,即“和平统一”,统一后实现“一国两制”,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这是石破天惊的重大变化。中国历史上所有统一都是武力征服,但我们为了集中精力完成现代化建设,将有限的精力与实力用到经济建设之中,作出了战略妥协,去实现历史上也有过的“相对统一”,即一个国家可以有几个高度自治区域,既保持一个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几个自治区与大陆地区“和而不同”地实现“一国两制”。

  邓小平向港、澳、台抛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橄榄枝。
  这时的台湾正受到“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强烈冲击,国民党的“正统”统治面临严重挑战。蒋经国进退维艰,继续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三不政策,显然是开历史倒车,宣布开放“戒严”,开放“党禁”,开放“探亲”……,又有巨大风险,会被大陆“统一”,或沦于“台独”。但他看到了大陆“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让他看到未来,不如也顺应改革开放,让两岸民众自决。所以他作出了明智选择——开放党禁、解除戒严、让老兵探亲……,结束了两岸互不往来历史,从此诞生了两岸关系有了探亲、通邮、通婚、通商……。从1988年始,至今恰好三十年。可以说“改革开放”推动了两岸关系。
 
  二、“汪辜会谈”催生了“九二共识”

  两岸有了交流交往,也衍生了许多新问题,如婚姻纠纷,海上走私,渔业纠纷,以及怎么共同推动科技文化交流、经济交流、能源开发……,怎么实现全面“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等问题。于是台湾率先成立了半官方机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大陆相应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来处理两岸关系问题。“海基会”董事长为辜振甫,“海协会”会长为汪道涵。“两会”在这两位老人带领下,开始了互动,终于在1992年4月27-29日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历史性会谈,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汪辜会谈”,宣告了两岸分隔了四十三年后,又重聚在一起了。

  第一次“汪辜会谈”达成了许多共识,签署了四个协议,使两岸关系纳入了法制化框架。自此之后,有了第二次“汪辜会谈”;乃至有了从半官方到了官方接触,即2014年台湾陆委会与大陆国台办的正式会面;直到2015年两岸最高领导人的直接见面,即新加坡的“习马会”(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而“两会”也从最初达成“四项协议”到“二十三项协议”。全世界都知道,两岸中国人开始自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恰好又过去了二十五年。

  1992年的“汪辜会谈”,人称两岸“破冰之旅”,这次会谈没有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问题,也没有讨论主权、治权问题,而是只讨论了怎么促进“三通”的功能性事务性问题。因为1992年两岸不存在对“一个中国”歧见,当时台湾刚刚成立了“国统会”,制定了“国统纲领”,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一个中国下的两个地区,即大陆地区与金澎台马地区,“一国两区”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反对“台独”,共同追求“统一”。“汪辜会谈”正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所以“两会”仅仅以口头方式表述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都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均追求统一,感到这样的共识连写下来的必要都没有,这是每天接触的现实,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九二共识”。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催生了“两岸解冻”,催生了“汪辜会晤”,催生了“九二共识”,使两岸走向了和解与融合的第一步,让两岸关系的大门开启。这俩位老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代表了一个中国,他们的谈论、爱好、赠品、函件也无不充满一个中国元素,如国剧、国画、国饮、笔筒的互赠,都表达了“必统”信心,成了两岸最好的纽带。

  三、“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政治基础

  从第一次“汪辜会谈”至今,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巨变,全面“三通”实现了,双向投资、就学、就业实现了,双方货币可通兑通换了,两岸出现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热潮⋯⋯进入“和平发展期”。

  但台湾的发展有着非常吊诡的现象:2014年两岸关系好得似乎离“统”很近了,“太阳花学运”突然爆发,“独派”势力突然抬头,两岸关系一下子堕入冰层;接着民进党反获大胜,迎来了民进党全面执政,“独派”势力到了不可一世的程度;而2018年,“促统”的声音在岛内反而高潮,认同中国人比例不降反升,民进党又开始走向下坡;台湾政治光谱,绿的支持率只有20%左右,蓝的支持率也只有20%多一点,谁都不比谁好,反对党甚至在本土议题上向“台独”靠拢,更构不上制约;台湾每次“政党轮替”,新的政治领袖人气与得票率总是超高,但不消多少日子就会跛脚,折损率极高,政权稳定性极差;台湾民众的“斗争性”极强,稍不满意,就暴力抗争,受到外面任何“压力”,就群情激奋一致对外,没有外来压力,就自己斗自己,好斗成性。

  在这些现象后面,是大陆民众不易理解的“台湾人的经历与悲哀”,以及“出头天”后“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变异,这种“民主化”变成了强力的“民粹主义”,成了“民主暴力”。这种“本土化”蜕化成“爱台”与“卖台”的“二分化”,即“非黑即白,非白即黑”,“只问颜色,不问是非”,陷入了“统独焦虑症”中。这种“焦虑症”也是必然的,战后台湾一俟获得了选择自己制度与生活方式权力,他们选择“民主化与本土化”是必然的,他们“民主化与本土化”还在发酵阶段,还没有消停,还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还不懂政治现实的约束,还不知道充当美国日本“棋子”的危险后果……这充分显示台湾问题的危险性、复杂性与曲折性。

  但“汪辜会谈”打开的交流交往大门是关不住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是改变不了的了,中国大陆获得了“发展机遇期”。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根本性地改变了两岸实力,崛起的中国大陆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台独”要想翻越中国大陆这座大山“独立出去”,无疑是痴心妄想。代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追求统一”的“九二共识”,成了两岸的政治基础,已深入人心,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时间、实力都在我们这一边!
  四、“和平统一”就是走“融合发展”之路

  “汪辜会谈”的两位老人已先后谢世了,但人们一直怀念着他们,他们开启了两岸良性互动,特别是汪道涵会长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迄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如两岸的政治状况是“一个中国尚未统一”,“尚未统一”的政治状况应如何正视;又如统一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共议统一”,“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台湾与大陆都统一的主体等等。这样的主张经过二十五年的完善,习近平将它发展为“共同实现民族振兴”,统一大业就是在过程中完成,统一不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要“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统一的途径是先完成“终止敌对状态”,然后通过对话与谈判,达成和平协议,实现政治和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平统一”。实现和平统一的整个过程,就是通过相互“融合发展”来实现的。

  要达到这目标,我们要克服许多盲区。如:认为我们只要强大了,统一就会“水到渠成”;认为我们只要经济上一体化了,有了高度依赖,经济会影响政治,就会实现统一;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出台“惠台”政策,给台湾好处越多,国家认同就会改变;认为“台独”是“纸老虎”,只要我们不断施压,“台独”就不敢翘尾巴了;认为台湾“政党轮替”我们是无法控制,也“无从作为”的;认为只要搞定美国,就可以搞定台湾……。这一切都是对台湾对两岸关系对统一本质的不瞭解,都是主观主义的“以己度人”心理的作祟。“认同”不是通过给好处换来的,即便31条“惠台”政策也仅仅解决了一部分人来大陆发展的利益,寡不敌众,况且新问题新矛盾会接踵而来。

  我们除了要克服许多认识上的盲点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建立与完善统一理论,没有理论根据,就如无根之树。其次要建立起一整套“新统一论述”;要制定《统一法》,有法可依,依法从事;要制定《统一纲领》,规范统一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统一前与统一后目标,要有统一的科学的时间表……赋予统一有更大的理想性和新思维,要体现更多尊严与包容,体现汪道涵的“共同缔造”思维,既要包容“台湾的主体性”、“台湾梦”,也要包容“中国梦”。我们只有真正建立了这样的理论体系,统一才能真正开启,才能真正威慑“台独”。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改变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深刻改变了两岸关系。统一的大门已经打开,“台独”注定不会成功。我们要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服从大局,忘我工作,将老一辈开创的大好局面,继续完成得更好!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046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