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吴军捷:重视香港抗战历史 改革中史教育

热点搜索

吴军捷:重视香港抗战历史 改革中史教育


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吴军捷

  中评社香港5月25日电/香港中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特区政府决定把中国历史列为初中的必修课后,教育局正就实施方案进行社会谘询。然而笔者认为,要使中史教育受到学生欢迎,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目标及模式,如多教近现代史,培养学生对香港以至祖国的归属感。所以在政策正式实施之前,相关部门仍需要了解清楚中史教育真正的教学方向。

  应用生动的方式推广中史教育,把抗战的史实传播到中小学,以及大学之中。图为香港某小学课堂,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

  倡导中史教育需关注的六点问题
  
  第一,虽然中史科成功列为香港初中的必修课程,但似乎没有明确中史教育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强调中史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多增一项“死记硬背”的学科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真正懂得香港的前世今生,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从而培育出对香港、对祖国、对民族的归属感。是故读史明志的目标需要十分坚定,不容动摇。而目前教育部门的思路仍然是从属“世界史观”,即把香港的发展历史置于西方逻辑的“东亚史”之下,淡化了中国悠久历史对香港产生的内在联系。
  
  第二,教育界的讨论过于集中在课时的安排上,且倾向用大部分课时教授远古及中古史,至中二甚至中三才到清代,最后才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中间花费了大量时间讲解朝代更迭,却没有用足够的时间讲授最重要的近代史内容。
  
  第三,在中史科的教授中,涉及香港本地的内容极少,一则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二则不足以令学生认识到自己和祖国之间的关系,难以达到建立归属感的目标。
  
  第四,中史只作为初中必修科,对于高中不强制定为必修,甚至非大学入学的必要条件,使得学生失去了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如果真正重视历史教育,在大学入学要求的核心课程中的中文科内容就不应止于“中国语文”,而要包含“中国文化”或曰“中国文史”。
  
  第五,要使中史教育达到预期目标,首先要针对推行的阻力开展工作。不少香港中学的历史教师在国民教育争议冒起时转为任教通识科,即便让他们“重操旧业”,大家的史观,以及对历史的认识不一,在授课时亦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所以适当的培训规范必不可少。
  
  第六,学生普遍认为中史科需要“死记”的部分太多,内容枯燥,甚至对于升学的帮助不大,所以一直以来缺乏了学习动力。其实,正确的历史观是为人的基础素质,是青少年不可偏废的基础教育。香港近年的社会矛盾,很大成因是出于青少年对祖国以及民族的不了解,加上对特区政府的不满,使得他们做出逆反的事情,就如小孩对父母不满时,专挑父母不想听的忤逆话去刺激他们。

  历史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没有感情是不可能感染及教育别人的。图为香港学生正在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

  特区政府应为中史教育创造外部氛围
  
  若要增强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和更多地了解香港的历史,便应多用本土史料,增加近现代史、当代史的比重,着重史观和分析方法,古为今用,才能发掘更多的趣味和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建议中史教材应由特区政府编定,制定教学大纲,培训历史教师。在此基础上禁止出版社胡乱编书,各校随意选购,避免任教老师各说各话的情况出现。更要组织有关团体、机构为中史教育创造条件和外部氛围。毕竟爱国史观的建立不光是知识的传输,更是一种需要环境熏陶的情怀和观念,一种世代沉淀的文化。
  
  笔者认为,香港的沦陷史、抗战史是中史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值得特区政府在推广中史教育时认真思考,充分利用。
  
  首先,抗战时期日军占领香港三年零八个月,是香港历史上最悲惨的日子。当时香港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市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人还记忆犹新。只要抓住这个痛点,才不会让人感觉置身事外。

  其次,香港的抗战是多方合作的全民抗战,在全国的大城市中绝无仅有。上海沦陷后,香港又是抗战的文化中心、募资中心。抗战期间形成的同舟共济精神,成就了香港的核心价值。而经历二战后的香港社会变迁是香港发展的分水岭,亦是日后经济起飞的基础。
  
  因此,客观全面地表述香港抗战史,充分利用香港抗战是各派最大公约数的优势,纠正过去社会主流只谈英军、爱国阵营只讲东纵而忽略其他抗战者的偏差。利用抗战是香港各派政治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尚存不少遗迹、活教材的有利条件,把香港的抗战研究做深做细,把香港抗战历史置于全国抗战、二战的大局下阐发,并借此发掘出香港精神的本质,增强香港人、特别年轻一代的本土归属感和自豪感,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位置、与祖国的关系及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才是对香港社会真正负责任的一项重大工作。

  历史教育活动应多用生动形式
  
  历史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没有感情是不可能感染及教育别人的。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史料、遗址作媒介才有感情的联系。抗战时期的无数故事到了现在仍在坊间流传,可以这个话题连接上下几代的关系,发起“寻找三年零八个月最后见证人活动”。这种活动不应作生硬的灌输,而是采用多种生动的方法,如编制生动活泼的宣传品、视像、互动游戏等,把当时抗战的种种史实传播到中小学、大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社会考察、设计考察路线,以及开辟抗日遗址游专案等。
  
  笔者建议,在富有历史意义的地区,如元朗的东纵活动地区,结合文天祥后人的爱国传统,收集史料,建立抗战历史教育营地,透过军事游戏,重演历史的方式吸引青少年。透过角色扮演,正反辩论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历史的了解,附带应急求生的救援训练,使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上有实际得着。
  
  基地可同时举办普通话营、赏鸟、种植和品尝当地特色土产,使其丰富多彩。还可以利用历史上创作丰富的香港抗战电影,开办系列讲座,分析欣赏港产电影并传授电影制作知识,鼓励青少年创作微电影,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加以传播,增强正能量。
  
  以上配合中史教育的做法需要突破原有的教育架构才能做好。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改善香港教育的50亿港元预算中,除了在原有教育架构中使用30多亿港元应急解困,应有相当预算作前瞻性的使用,尤其要拨出相应经费支持中史教育,支持有关团体举办行之有效的社会教育工作。民政事务局亦应关注市民的历史教育,可透过设立香港抗战历史纪念馆、收集历史资料、保护历史遗迹、推广历史宣传等,使香港的抗战精神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书写本土历史 发扬香港核心价值观
  
  最近,笔者代表的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推动了广州南石头难民营的历史研究。据有关史料记载,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后,驱使成千上万的香港市民逃到广州,却不幸被日军关入南石头难民营,成为日军8604细菌部队的试验品,人数据说有数万,堪比731部队、欧洲毒气营等罕见的大惨案。
  
  所以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正大力推动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如果大惨案真相得以揭露,将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教育重要材料。我们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的种种事情,作为香港人不可以把它忘得一干二净,毕竟没有先人的苦难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秦汉时归南越番禺郡管辖,与内地血缘交融,一脉相承。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各个重要关头都没有缺席,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发端、对北伐的支持、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到新中国建立、抗美援朝、突破西方封锁,香港都曾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港人心中潜藏着强烈的民族情结,使得香港的地位作用,以及历史形成的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现代文明一个不可剥 离的组成部分和共同财富。
  
  书写香港的本土历史,建构自己的本土理论,自豪地将香港核心价值观融进祖国的话语和视野中,铸造中华民族新的现代化的共同信仰,是胸怀中华大志的香港人的重大历史课题。所以大力开展香港抗战历史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正是启动这个观念转变不可错失的最好切入点。

  作者系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会长吴军捷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12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