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又到九一八 两岸共话书生救国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又到九一八 两岸共话书生救国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评社 海涵摄)


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之子潘公凯教授(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中评社 海涵摄)


北大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蔡磊砢(中评社 海涵摄)


《朵云封事》一书作者、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中评社 海涵摄)


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常沙娜先生(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中评社 海涵摄)


与会嘉宾合影(中评社 海涵摄)


南京博物院非遗所所长陆建芳(中评社 海涵摄)


故宫博物院文博专家朱家溍之女、紫禁城岀版社副编审朱传荣(中评社 海涵摄)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中评社 海涵摄)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先生外孙女于葵(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海涵)18日上午,“两岸共话书生救国,探寻烽火文化传承《朵云封事》新书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举行。是次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民盟中央文化文员会指导,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主办,潘天寿基金会、北京出版集团承办。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书面致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之子潘公凯,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北大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蔡磊砢分别致辞。

  此次活动借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的一本新书《朵云封事》的因缘,邀请到两岸历史、考古、文博等领域专家学者与相关历史人物后人代表,座谈抗战时期中国近现代考古文博学术体系,及中国艺术史研究体系在国难时期的萌芽和发展,并还原中国第一代考古文博学者共赴国难、救亡图存的生命历程,描绘几代爱国学者“胸怀天下”的集体群像。

  张平在致辞中说,《朵云封事》座谈会更深更高的意义并不在一本书,一个人,而是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李在中先生的《朵云封事》是榜样,一个开始。新时代的新使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白庚胜则从民族学的角度高度,潘公凯先生从艺术史和艺术教育方面高度评价了《朵云封事》这本书。

  蔡磊砢从蔡元培150周年诞辰谈起,认为这本书对于研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具有补白的意义。20世纪30年代,爱国知识分子蔡元培、傅斯年、李济等奉“科学研究”为圭臬,在“教育救国”的伟大理念下提议倡建了一个集典藏展览、学术研究、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院——“中央博物院”。他们希望,通过整理文物、研究历史,来凝聚民族文化向心力,树立民族自信心。他们开创了中国综合性集科研与教育于一身的博物馆建设的先河。

  《朵云封事》一书作者李在中先生,就抗战时期的烽火文化传承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抗战期间虽国家深受罹难,但多难兴邦,在艰困的环境下,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曾昭燏、潘天寿等一代知识分子坚守爱国信念,用辉煌灿烂的成就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书生救国”的故事。他们为中国近代科学考古文博事业、民族社会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体系的发展,贡献良多,也为日后的中国人文艺术学术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常沙娜先生,作为亲历者分享了常书鸿先生在抗战期间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故事。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先生外孙女于葵女士分享了梁思成先生与“中央博物院”的建院点滴故事。故宫博物院文博专家朱家溍之女、紫禁城岀版社副编审朱传荣女士则诉说了两岸故宫人无法割舍的文化故事与情感纽带。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代表吴为山馆长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他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以李霖灿为首的第一代中国艺术史研究学者的贡献进行了评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从李济、傅斯年、董作宾等人挖掘殷墟考古讲起,充分阐述了这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考古文博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是中国考古文博学科的奠基者,以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让“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成为现实。远道而来的南京博物院非遗所所长陆建芳,则从“中央博物院”的继承者—一南京博物院的院史角度大家分享了抗战时期南京与中央博物院的故事。

  “新时代,新书生,新担当!”在9月18日这个全体中华儿女共同铭记的悲怆之日,来自两岸的嘉宾相聚北大,共同撕开了中国近代史“书生救国”的信封烽火文化传承者的群像跃然纸上。美育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的命题再次被热议。嘉宾们呼吁两岸有识之士、以及海外的广大学者,共同思考如何在当下接续文脉,共同守护灿烂的文化中国,践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506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