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张燕玲聊“一带一路”:“风险说”是伪命题

热点搜索

张燕玲聊“一带一路”:“风险说”是伪命题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燕玲(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海涵)日前,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五周年:评估与展望”国际智库研讨会暨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燕玲从她具体考察的多个“一带一路”项目讲起,谈到“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一带一路”项目所在国的风险问题。她表示,有关“一带一路”项目所在国存在风险的言论其实是伪命题。

  “一带一路”是世纪工程,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规划到实施,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奋进,实现了从概念股到绩优股的华丽转身,凭借其平等性、开放性、普惠性的特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也让无数人的梦想成为现实。为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一带一路’五周年:评估与展望”国际智库研讨会暨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邀请来自亚非欧美洲的十五个国家的外方代表,与中方官员和学者一道,共商合作,共话未来。会议同时发布了《“一带一路”五周年:政策视角下的回顾与展望》等三个研究报告。

  张燕玲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中国积极参加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和全球正在实施的一个新的“一带一路”模式。
 
  她表示,习近平主席8月27日的重要讲话里也提到了对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此,张燕玲特别引用了几个实地考察的案例加以说明。张燕玲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她上周考察的土耳其最大的建筑集团。她说,土耳其这个建筑公司是中国建材下属的中材海外工程作为总承包的一个日产五千吨欧标水泥厂。“一带一路”的项目当中很多都是中国做的总承包,就是EPC。就土耳其的这个建筑公司而言,在E的阶段,中国和欧洲的企业合作,一块进行设计;在P的阶段进行采购,主要的设备是中国的,但是有一些电子设备也是从欧洲来的;在C的阶段进行建设,基本上是让当地的业主来做。中国现在做的EPC的三个阶段都和过去的EPC是有不同的,设计有和发达国家一块做的,采购也有从西方进口的,建设又是主要交给当地,支持了当地的就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她表示,这个项目很生动地彰显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的经济格局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倡议者和参与者变了,经济发展的区域变了,合作模式变了,经济发展的理念变了。

  同时,张燕玲还提到了埃及的一个公司。她说,这个公司被埃及政府当作是招商引资的成功样板,习主席在开罗也接见了这个公司的董事长。中国对埃及的这个公司的投资项目打破了几个记录,一是中国速度,本来计划八到十年分三批建成一个20万吨的玻璃纤维的生产基地,现在用了六年不到的时间已经全部完成了,这是“一带一路”的速度,又利用了“一带一路”的东风,投产特别顺利;二是中国技术,这个项目是中国海外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线,所有的技术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发;三是填补了中东和北非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玻璃纤维制造业的空白;四是为埃及创造外汇,第一条生产线刚出来就为埃及创汇了两亿多美元,同时带动了上下游矿产资源和加工业的发展;五是为当地人民造福,创造了两千多个就业岗位,公司的中层管理者66%以上本地化,一线员工99%的本地化;六是促进了民心相通文化融合。

  张燕玲介绍说,这个公司外面都是沙漠,里面绿化的非常好。公司园区里有4栋职工宿舍,埃及员工1400人,中国员工50人。还有一个两层楼的餐厅,一层是埃及餐,一层是中餐,中餐厅也全是清真的,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公司的员工爱厂如家,到春节的时候一块包饺子,过开斋节的时候中国员工也和埃及员工一块过。
  
  此外,张燕玲还向在座各位介绍了日本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她说道,日前,她曾接待了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到访,其团长从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描述:其一,从规模来看,构建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圈,对日本的未来而言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二,从外交形势来看,“一带一路”构想颠覆了以往以军事扩张和危机处理为基础的外交模式,旨在打造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双赢伙伴关系;其三,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宽泛;其四,从政策手段看,“一带一路”构想建设强化以超越国境的合作为基础,旨在将地区合作的利益最大化;其五,从政策理念来看,“一带一路”构想的中心思想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共生的地球环境,目标是解决贫困、恐怖主义等多方面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该团长还总结说,从以上特征来看,“一带一路”构想具有打破近代以来欧美构建的世界格局,为解决新时代的新挑战提供了可行性。

  “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而国际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论调却指称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是为了向沿线倾销过剩的产能和污染的项目,“这纯粹是属于胡说八道,”张燕玲说。为了驳斥此种言论,她援引了“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被称为阿塞拜疆的高加索的明珠。这个项目是于2014年7月竣工的一个水泥厂,该厂日产五千吨水泥,这是他们国家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水泥厂,它的投产使阿塞拜疆从水泥进口国变成了水泥出口国,每年节约的进口资金是1.5亿美元,解决了400人的就业。同时,在相关的化工、运输、燃料等行业也创造了2500个就业机会,他们国家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

  张燕玲说,之所以举水泥的例子,是因为水泥在中国确实是过剩的产业。但是中国的水泥装备业名列全世界第一,中国是用自身的先进技术为沿线国家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中国在铺路、架桥、造船、高铁等其他方面,技术含量就更高了。

  国际上还有言论表示,“一带一路”项目所在国或存在风险问题。对此,张燕玲表示,这是一个伪命题。首先,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任何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要举债发展的,历来如此,全世界都一样;第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举债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的国家是举债无门;第三,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领域都是基础设施,它属于投资性债务,它形成的是有效资产,而不是非消耗型的那种债务;最后,现在的招商引资项目是东道国政府和人民决定提出来的,投资方在投资前也都会对项目做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西方的提醒会帮助项目所在国在加强项目综合经济效益释放上做好工作,以免形成债务风险。

  最后,张燕玲指出,“一带一路”新观念、新方案正在谱写全球治理的新篇章和新理念。五年来,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建设”——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相合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这四点主张为世界经济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实施的药方,为新的全球化增加了开放感。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应该互利互惠一起发展。“一带一路”现在正在深耕持久发展的进程中,未来,要加强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同时要注重质量的要求,“一带一路”每一样工作做到极致方能保证“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533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