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陈克明:廖承志先生是两岸交流的破冰先驱

热点搜索

陈克明:廖承志先生是两岸交流的破冰先驱


  中评社北京9月25日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所周知,由于国共两党在内战中积怨颇深,海峡两岸对峙、隔绝了近三十年,终于在1987年开启了交流的大门,实属不易。而廖承志先生则早于1983年过世,很遗憾没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然而,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会感到宽慰,因为先生曾为两岸破冰做了积极而颇有成效的工作。

  廖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所从事的大多数工作,特别是建国后的工作,如外交、统战、侨务、对台等,都和廖公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及其人生经历有必然的联系。

  一是廖蒋两家的关系背景,廖承志之父廖仲恺与蒋经国之父蒋介石,同为国父孙中山先生手下的得力干将,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内左右两派斗争激烈,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暗杀,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相信,与蒋介石不无关系,因此,廖蒋两家虽为党内同志,但实存心结。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两家相邻而居,因而廖承志与蒋经国是孩时同伴,后来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廖承志加入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两次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坐牢,其中第二次被关押在江西时,当时在江西任职的蒋经国还专门到牢中看望并试图劝降,遭到廖公的严词拒绝,不久后被押解重庆,蒋介石也以“世伯”身份施以恩威,也都未能达到所谓的“拯救”目的。另外,廖公的姐夫李少石,是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伤兵开枪误杀。由此可见,廖蒋两家私交悠久,却因政见不同而结下仇怨,渊源深厚。

  二是廖家与宋庆龄的关系。宋庆龄女士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同为知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宋庆龄与何香凝既是私交密友也是政治战友。国民党统治时期廖承志两次被捕入狱,宋庆龄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营救作用。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长期担任宋庆龄的英文秘书直至宋庆龄去世。宋庆龄逝世后,廖承志是重要的遗嘱执行人。可见,廖宋两家关系非同寻常。

  另外,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父亲经亨颐,早年与廖仲恺何香凝一起留学日本,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加入国民党,担任过国民政府委员等要职,也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因而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正是这些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及相关的事件、经历,使廖承志先生在当时台湾国民党军政界及海外华侨华人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对于开展对台工作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对台工作思路下,廖公的个人背景因素作用更显突出。

  建国以后到文革前,廖承志先生主要担任统战、侨务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也会有一些涉及与两岸关系有关的事宜,但直接介入、参与处理两岸关系事务较少。而从1973年起,廖承志先生开始直接参与对台工作,这绝非偶然。这一年,大陆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的“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出面发表讲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重要的政策转变信息,即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改善,大陆开始在考虑由“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向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转变,传递这个重要信息的人是文革中受迫害刚被解放、尚未有正式重要职务的廖承志先生,(此时公开的正式职务只是外交部顾问),这充分说明中央选择由廖公出面发表重要讲话,注重的是他个人的背景因素及其影响力,也体现中央对台工作的远见与策略,这是试图融化两岸坚冰的开始。

  此后,廖先生虽然到1979年底才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但一直参与许多重大对台事务工作的处理,如前国民党战犯的特赦及后续安排处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传工作、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的关于对台工作的九条建议(即“叶九条“)的制定发表等,此外,廖先生还充分利用其主管侨、港澳事务及外事活动的各种机会,宣传解释中央的对台政策,做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经常充分利用适当的机会,由公及私,恰当地表述了自己对历史旧帐的认识与处理,明确表示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可以也应该抛弃个人家庭恩怨,这不但体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体现他的个人性格魅力,也极大地增强了对台政策宣传的说服力和心理渗透力。

  正是因为廖公有这样的胸怀、远见和谋略,他力排众议,提请中央批准修复在文革中受到破坏的蒋家祖墓。在他的亲自安排下,1979年中央拨款30万由地方政府出面进行修缮,使蒋家祖坟焕然一新,并在此后他亲自托陈香梅女士将一套相关的照片带到台湾交给蒋经国先生,他对陈香梅说:“给经国捎个话,告诉他,奉化溪口蒋家祖坟已经修葺一新。经国如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还记得当年于右任先生题赠经国的一副联语‘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老先生的话至今仍可作为我辈的座右铭。”。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宣布“溪口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引起海内外轰动。这些颇有人情味的重要举动,释放出大陆为改善两岸关系的浓浓善意,为以后的两岸互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廖承志先生的对台工作生涯中,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浓重一笔是,1982年7月25日发表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公开信是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先生在一篇悼念蒋介石先生的文章中流露出思乡情后,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先生出面给这位儿时好友、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写信。在这封公开信的起草写作过程中,廖公经过大量的研究思考,特别是以他对蒋经国的了解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与相关人员沟通交流,如专门多次拜访从台湾回来的马壁教授,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并亲自动笔写了信的开头一段,为整封信的内容、文风、语言风格确定了基本格调。时隔二十多年,现在再来看这封信,依然能够看出大陆对台湾方面动之以情、陈之利害,苦口婆心、晓以大义,希望台湾当局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促进统一大业,真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我认为,正是因为有廖公力主修复蒋家祖坟等一系列行为,才有了经国先生在那篇公开发表于台湾、香港报纸的悼念父亲的文章中,赫然醒目的“切望父灵能回家园与先人同在”的表达,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现在看来,这显然是在对大陆的一系列真情举动做回应,这充分说明大陆方面的用心和行动产生了效果,冰山开始融化,两岸开始了互动。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蒋经国先生读了这封信后的具体感想我们不得而知,但1982年8月17日,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给廖承志写了回信表明,两岸的互动在继续。尽管宋女士的回信内容依然坚持国民党当局的顽固立场,借机在政治上攻击祖国大陆,但由宋美龄出面回应本身就表明,蒋经国先生在认真思考包括廖承志公开信在内的中共关于两岸关系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并准备有所行动,改变长期以来的大陆政策,他之所以不自己出面回应,是因为此事重大,不但要有成熟稳妥的方案,也需要适当的时机,在这两者都不完全具备时,他本人不做明确的表态是一种明智的政治策略,否则,他要么不予理会,要么严词拒绝。而另一方面,选择由宋美龄女士出面回应,在身份上与大陆方面有异曲同工之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宋女士的回信既以“世侄”称呼,其中还用相当篇幅以叙事方式和特定的立场正面肯定廖蒋(廖宋)两家的关系,特别是力图理清蒋(介石)廖(仲恺)不和的说法,而不是以往那种只要共产党一谈到这种人情世故便会被斥之以“统战阴谋”的一贯做法,也可以说既讲情面,也讲情义,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呼应和互动?!显然,宋女士出面做回应,在当时的背景下,既是两岸互动的继续,也为经国先生在两岸关系方面后续的相关思考和准备铺垫发挥了重要的战略缓冲作用。

  我们欣慰地看到,尽管廖公1983年就离世,但两岸关系则沿着他在世时所做努力的方向继续向前,坚冰最终融化,这其中有他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廖承志先生诞辰110周年,缅怀廖公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不懈努力的丰功伟绩,无限感慨。廖公是一位有崇高理想、有高度政治智慧和胸怀宽广的政治家,他一生追求革命理想,为之而不懈努力,为此也遭受磨难,却始终不渝。为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他不计前嫌,不纠缠历史旧账,抛弃个人恩怨,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以一个优秀共产党人,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特有的情怀、境界和智慧,集国家情、民族情、同胞情、兄弟情之大成,以情化怨,以情感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廖承志先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破冰先驱,当之无愧。

  三十多年过去了,两岸交流获得很大的进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并没有一帆风顺,两岸和平发展历经坎坷,当前甚至于面临严峻形势,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坚冰,甚至于产生许多人为的新的坚冰。我们必须向廖承志先生学习,学习先生当年作为破冰先驱所具有的情怀、境界和智慧,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两岸同胞负责,坚定不移地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儿女一起,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告慰廖承志先生在天之灵,告慰无数为之奋斗终身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让曾经历经磨难的民族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陈克明系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656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