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习近平的“心灵契合”统一观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习近平的“心灵契合”统一观


  中评社香港10月1日电/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杨开煌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习近平的“心灵契合”统一观》,作者认为:“习近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是将互动式的和平统一转变为主动式和平统一。两者差异在于,如果互动式和平统一是视和平为迈向统一的途径,同时将谈判视为统一的主要手段;而主动式和平统一则展现‘能和’、‘用和’的自信心,不论“台独”政权如何挑衅,中共‘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而习的目信心,来自于他所倡议的‘心灵契合’统一观,这个‘统一观’具体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的基础:一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二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三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心理基础;四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国际基础。”文章内容如下:

  一、互动式和平统一的衰退

  自1979年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倡议两岸“和平统一”以来,两岸关系跌荡起伏、风风雨雨,不过中共坚持国家“和平统一”的目标一直没有改变。从理论来看此一目标本身应包含了“统一”与“和平”两个部分,两者相较“国家完全统一”具有绝对性和无可取代性,而以“和平”只是完成“统一”的“第一手段”。正因为“和平”只有工具意义,具有可调整性,1984年邓小平说:“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1〕。”之后他又更清楚地说:“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跟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要放弃国家统一?绝不轻易使用武力”,“但不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量〔2〕。”1985年他特别对李光耀说“蒋经国不在了,台湾出现‘独立’怎么办,我们怎么能承诺不使用武力?”〔3〕其实邓小平讲了三种“统一方式”:使用和平、不能放弃使用非和平和不轻易使用武力。而江泽民在刚刚就任的记者会上也说:“不作这样承诺,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分裂主义分子的。”〔4〕这就是说“统一”是唯一责任,没有妥协的余地。迄今四十年间,此一信念,历经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当今的习近平四位总书记,而历久弥坚,从未动摇,只有表现“和平统一”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从和平统一方法来看,最明确的调整就是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在邓小平时代,特别是80年、90年,中共领导人在涉台问题上,提及和平统一时,总还是不忘记邓的“不放弃说”,到了“反分裂法”在中共人大最高票通过之后,“统一”方法出现了两个明确的改变:

  一是增加法律手段,在此前“统一”是中共的国策,故而只有政策手段和行政手段;其随意性比较大,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表现也较重要;法律手段就一定的程序性和民意性,相对而言,方法的稳定性也强烈得多。
  二是反分裂和促统一在法律的定性上明确区分,“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明言:“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所以国家必须“采取下列措施”包括了第六条、第七条,这是法律明文,不是政治号召。

  三是统一与反分裂的手段有了明确的区分,由于法律的名称是“反分裂国家法”,所以该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就说“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第八条则说“‘“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5〕所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是针对分裂国家的行为,当然在第一条也提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但法律的宗旨来看是反分裂导致的“祖国和平统一”,法理的推论如果没有被认定分裂的行径,自然就依法不能使用“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换言之,此法的制定反而明确了“武力反独,和平促统”的稳定性。

  反分裂国家法的时代,胡锦涛采取“扩大交流,让利台湾”的方法,特别在2008年中期,国民党执政之后,两岸之间,透过复委托的机制启动正式协商,双方也签订了制度化的交流协议,两岸关系也因此逐步进入相向、正面发展的阶段。

  习近平上台后,两岸关系更进入官方性质的互动,这可以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性一步,先是两岸事务的负责人在国际场所的见面,并以官衔并称,之后,两岸的官方正式在两岸进行协商,特别是两岸领导人的第三地见面协商,更将两岸关系推至和平发展的最高点。顺此路径两岸关系就完全可以“由经入政,由易而难”,逐步解决双方的政治难题,为两岸关系的长久和平,迈向统一,寻找到可行的路径和模式,然而国民党在岛内的惨败,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增添了障碍,甚至使得两岸关系从两岸共促统一,倒退回强力反独,两岸协商完全中止;不过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民进党的再次掌权对北京的对台政策而言虽然是一种挑衅,然而它的影响主要在于国家和平统一的表现手段,而非和平统一的方向和进程。

  再从和平统一的表现手段来看,在邓小平时代他所提出的和平统一,就是以“谈判”方式表现,最早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说:“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6〕之后是在叶九条修正提出“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7〕邓小平也在1983年说“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8〕。在邓小平看来,“两党平等会谈”的建议,他是很寄望蒋经国的,1981年他特别说:“台湾当局总是讲凡是搞统一、合作,都是他们倒霉、吃亏,共产党占便宜,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对彼此都带来很大好处,主要是给民族、给人民带来好处。”〔9〕其后“和谈”作为一种推动和平统一的手段,就没有改变过。江泽民时代亦复如此,1990年江泽民说,通过和谈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多年来的一贯主张〔10〕。1991年他又呼吁“两党应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派出代表进行直接接触商谈”〔11〕。从1991年两岸分别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方面,简称“海基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大陆方面,简称“海协会”)已经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民间性的协商,1992年更确立了两岸同属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原则,但这并不是政治议题的谈判,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江泽民再呼吁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12〕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95年的“江八点”,他在第三点建议:“在此,我再次郑重建议举行这项谈判,并且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之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李登辉的“台独”阴谋逐步败露,两岸两会的谈判都难以为继,遑论政治性谈判的开启。换言之,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虽然都希望两岸迈入政治性谈判,以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然而,事与愿违,未见成果。

  胡锦涛时代,面对民进党在台湾第一次掌权,一开始就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顿失接触的政治基础,两岸两会的谈判只能中止,当然更不会期待两岸的政治谈判。然而,2005年中国国民党的主席连战,反而应胡锦涛总书记之邀,以主席的身份率团登陆,开创国共两党敌对半世纪之后的再接触,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胡连会”可以说轰动一时,胡锦涛与连战于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举行会谈,会谈后,胡锦涛与连战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虽然当时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没有执政的优势,然而“胡连会”所提出的“九二共识”、“和平发展”确实成为两岸关系主流趋势;因此,“胡连会”可以说是两岸之间的第一场卓有成果的政治谈判。从而为2008年中国国民党再执政后,两岸关系的快速的发展奠定重要政治基础。因此,2008年底胡锦涛在他为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对于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13〕

  然而,经历40年分离的反共教育,又遭受“台独”分子近廿年掌权(1988~2008)的反中、仇中教育下的一般台湾民众,反而对快速的两岸关系发展感到担忧,加上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蛊惑,中国国民党主导下的两岸关系,反而引发了台湾人民深深的疑虑;然而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此时台湾执政者马英九只是保守型的领导者,八年的时间仍然只是实现两岸三通、经贸往来,在两岸涉关和平的政治议题、安全军事议题上几乎亳无建树。所以两岸关系在形式上有政治接触,事实上,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没有增加。

  如今看来,比照当前及可遇见未来的台湾政局发展,加上霸权主义的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敌视,我们作出以下的判断:以谈判为手段的“互动式促进和平统一”的设想,过去是波折不断,未来也是机会渺茫,故而有许多人直觉认定,应该是以非和平手段,甚至大力倡导以武力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到了;然而一方面是反分裂法的规范,一方面是台湾问题在中国崛起的大局中,与最初的改革开放相比,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相比,其实质的重要性是不断下降。换言之,如今的台湾在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大趋势下,所能发生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解决此一问题若无法掌控其走向,本身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一大讽刺。目前台湾问题对北京而言,应该是和平未到最后关头、不应轻言放弃和平的阶段。而所谓的“和平未到最后关头”,不是对台湾的执政者有任何妄想,而是北京的和平统一的能量尚未完全释放。
  二、主动式和平统一的作为

  习近平在会见连战时说到“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14〕这就清清楚楚地告知台湾,在两岸关系中大陆方面才是自变项,台湾只是依变项,同时也清清楚楚地宣布坚定不移推动以“祖国和平统一”为导向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由于北京有“信心和能力”,所以掌握了主动性,和平统一是对各方有利、对未来有利的政策,所以习近平毫不犹豫地继续坚持。关键是如何作为,才能达成目的呢?个人以为习的做法有两个方面是不同以往的:一是改变对“国家统一”内容的要求;二是将“国家统一”的新内容和对台工作的群众路线相结合。

  (一)“统一观”的内容微调

  在邓小平时代他所提出的统一的内容就是“一国两制”,邓小平用了最通俗的话说:“一国两制的方式,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这不很好吗?”〔15〕他甚至把“一国两制”这个和平统一的方案,明明白白地说“我们的底全部亮出来了”〔16〕。简言之,邓小平内心所想的“统一观”,是以“国家的形式统一”为主,其他可以不变。

  江泽民说“我们曾经多次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7〕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江泽民的“统一观”是以“两岸政权关系的调整”为国家统一的第一步,然后是比邓小平所说的“国家的形式统一”更具体的是“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胡锦涛说“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18〕胡强调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并未分裂”,所以“复归统一”所指“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如何“结束政治对立”,胡建议“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而江泽民所强调的“共同承担义务”,到了胡的时代已经不再提及了。

  到了习近平谈“统一”时,除了“胡六点”所说之外,习近平说“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应该说这是“统一观”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最早提出“心灵契合”说,是2013年对吴伯雄说的。吴伯雄事后在受访时说,尤其习近平讲了一句话,很有禅意,他所希望的统一不是形式上的统一,而是两岸人民心灵的契合,心与心能够完全互相接受,心连心,“我觉得这句话让我很感动”。〔19〕之后“心灵契合”一词就不断出现在习近平相关的讲话之中。次(2014)年在两会及今(2018)年四会连战时,都提到“实现心灵契合”,而直接将“心灵契合”与“国家统一”连接起来,是他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2015年习近平会见朱立伦时,他说:“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20〕见洪秀柱时,他说:国共两党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21〕
  我们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客人时,几乎每次都会提及“心灵契合”,足见“心灵契合”是习近平统一观的主要、核心内容。综合来看,从邓到习,中共领导人的“统一观”,从最早以蒋经国为对手的国家统一观,到蒋去世之后,中共强调政权“去敌化”的治权统一观,如今再调整为人民为主体的统一观。而前两者都须要双方当局愿意协商。然而不论北京提出什么条件,台北官方均无意配合,所以互动式的和平统一,只完成了形式性的政治互动与政治接触。并没有解决两岸各自关心的主要议题。而且在民进党掌权下,两岸官方不仅断决互动,而且敌意日深,互疑日增。习近平的“统一观”,强调两岸人民的融合,逐步形成由下而上的促统力量,一方面是形势使然,另一方面也和习近平不忘初心的职志,息息相关。但问题在于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该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二)习对“心灵契合”的论述

  其实习近平刚提出“心灵契合”说的时候,大家都不免有些疑惑:首先是以当年的两岸民间,特别是台湾民间对大陆的政权、制度和总体印象都不佳,两岸“心灵契合”谈何容易;其次台湾民众的认同和大陆民众的认同,近乎是对抗性的,所以大陆多年对台示好、示惠,台湾的反应也非大陆所能想像,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相当遥远,谈“心灵契合”似乎有些不可置信;其三证诸以往北京对台政策的效果,大家也不能不怀疑,北京当局如何才能有效地达到其“心灵契合”的统一呢?其四是客观而论,连大陆人民之间,要实现“心灵契合”都有难度,何况是相隔百年的两岸之间?总之,所有的疑问可以归结为什么是习近平所说的“心灵契合”?以及如何达成“心灵契合”的统一?

  1、什么是习近平所论的“心灵契合”呢?

  我们检视习近平相关的表述如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熨平心理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但更有信心。亲情不仅能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22〕

  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23〕

  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24〕
  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25〕

  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他还特别告诉马英九“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26〕

  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27〕

  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28〕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29〕

  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特殊心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样,大陆同胞历经长期努力、不懈奋斗,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湾同胞尊重。两岸同胞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增进理解认同,实现心灵契合。〔30〕

  综合以上所述,习近平所谓的“心灵契合”应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前者的内容是他最常说的,后者只说过一次。看来习近平不是政治的浪漫主义者,他的“心灵契合”主要是要做到两岸人民可以“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他多次说到“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两次提及“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所以“心灵契合”对习近平处理两岸关系而言,似乎是他的方法论,而非目的论。而“心灵契合”的基础是“两岸一家亲”,这是割不断的两岸精神纽带,因为是“一家亲”,所以在共同的血缘和文化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将心比心”地思考问题,两岸之间能做到“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终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如何体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呢?

  从习近平的讲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真诚分享”、“融合发展”、“善意交流”和“持续沟通”四者是促成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当然如今的两岸关系,官方“持续沟通”已经不可能,所以前三者和民间的沟通就成为重点。

  “主动分享”:一直是习近平上台以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工作重点:习近平说: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我们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政策措施不会变。〔31〕他在会见马英九时表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特别是会见连战时说:“我们为同胞谋福祉的能力更强、条件更多。逐步为台企台胞提供与大陆企业、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今年2月,我们发布实施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两岸各界反应良好。我们还会深入研究,适时推出更多新的政策措施,把同等待遇逐一落到实处。”〔32〕

  “主动分享”才能为“心灵契合”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两岸的“心灵契合”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两岸人民新型的政治合作。提供合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工作的必要。

  “融合发展”:是习近平对台政策的另一个特色,他在会见洪秀柱时,特别有一段专门阐述了“融合发展”,他说“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国共两党要积极发挥交流管道作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推动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支持两岸企业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扩大两岸中小企业和农渔业合作,扩大基层民众参与面和获益面。”这一部分显然是在中国崛起的整体战略布署下的一环。

  “融合发展”是创造两岸“心灵契合”的社会新环境,两岸更多融合的机会,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自然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民更加认识与熟悉,更好地彼此理解。

  “善意交流”:除了两岸人民之外,更重要是两岸青年交流,他说: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33〕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台湾乡亲从未来过大陆,我们热诚欢迎他们来大陆走走看看,参与到两岸交流大潮中来。”〔34〕当然习似乎更加重视两岸青年的交流,他对朱立伦、马英九、洪秀柱都说过相似的看法。
  对朱立伦说: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

  对马英九说: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

  对洪秀柱说: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瞭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

  两岸青年是十分容易变动的群体,往往一、两件新闲事件就容易改变其情感,所以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创造两岸大交流,尤其是体验式交流,如实习、打工,就学、就业都是能让青年人沉下心认真理解、体会,消除误会、偏见最有效的方法。

  “持续沟通”则是两岸民间沟通不断,由于两岸官方沟通完全中止,而“心灵契合”主要就是两岸人民得以相互认同,因此,两岸民间的沟通不能中止,在2016年台湾政局出现重大改变之后,习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35〕最近他对连战说:“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对两岸都有利。两岸同胞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分歧,不应影响两岸正常交流合作,更不应成为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的藉口。”

  总之,他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36〕才能让两岸人民将心比心,相互尊重,而习近平之所以有“心灵契合”统一观的信心和看法,应该说完全源自他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和认识,这是他的前任在思考统一问题时,所不常用的角度。虽然江八点、胡六条都有一整段谈两岸的文化连接,但是习近平是不怕被扣上封建糟粕、封建复辟的帽子,大力倡议中华文化,重视文化建设的总书记。所以江八点、胡六条的文化交流给人以强烈的工具化的感觉,习则是立足在中华文化的基础来倡议“心灵契合”,他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只要两岸同胞共有“根”和“魂”,心灵契合就有可能。
  三、结论

  “中国统一”对中华民族而言,在历史上处于农业时代,它代表的可能只是一种稳定的秩序,大家都可能预测自己、家族的未来,并没有近代的国家意识、战略需求。但到了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因为没有跟上西方世界的变化,造成中华民族虽然是统一的国家、依然不断挨打的局面,不能维持国家的统一,也保护不了人民又受欺侮,于是“国家统一”、“国家强盛”变成我们民族基因里最为渴求的种子。如今中国崛起,前瞻未来,中国受欺侮已经不大可能,但中国未统一反而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软肋。因此,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中国统一”被赋予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意义,特别是西方列强勾结少数民族分裂狂热分子的背景下,国家、政权的统一观的挑战更加严峻。因为他们未必能破坏“统一”,但可以立即破坏“和平”。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的战略选择问题。如果选择失当,有可能以“统一”害“崛起”,“统一”变成拖住崛起的长期的绊脚石。从此一角度理解习近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是将互动式的和平统一转变为主动式和平统一,两者差异在于,如果互动式和平统一是视和平为迈向统一的途径,同时将谈判视为统一的主要手段;而主动式和平统一则展现“能和”、“用和”的自信心,不论“台独”政权如何挑衅,中共“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而习的目信心,来自于他所倡议的“心灵契合”统一观,这个“统一观”具体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的基础:

  一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是以“惠台31条”为起点,所建构的机会平等的统一,也就是让台湾同胞来大陆后就能看到统一后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个物质基础是很必要的,能够破除台湾人民的恐慌心态,这也是“一国两制”所没有明讲的,即台湾人民可以在台湾发展,也可以通过构建这个物质基础,给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发展同样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给台湾菁英一个公平发展的前景。

  二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通过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构建两岸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得承认当前两岸间存在一定发展阶段方面的落差和差距,说白一点,就是两岸人民的国民素质的融合,让两岸同胞有可能更自在地一起生活、更自愿地进行相互嵌入的生活。

  三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心理基础:这一点需要通过心灵契合来实现,也就是要将心比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藉鉴。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的“心灵契合”,这个“心灵契合”的意思应该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多考虑对方;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特别是双方的制度不同,各因其历史而作的选择,没有孰优孰劣,都各有适合自己的地方,不应互相指责、试图一方取代另一方,所以“心灵契合”是一种方法论。

  四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国际基础:这一点主要是让“台独”放弃、打消依附外国、倚赖外援的幻想,建构起的是反“台独”的国际基础。在反“台独”方面,不能有“选举假期”,不能因为岛内进行选举了,就出于选情考虑而放松了反“台独”力度。反“台独”是原则性的,这个红线必须一以贯之。

  习近平以主动“促和”的政策,彰显“和平”的力量,一举而完成“统一”和“崛起”的双重任务,可以说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在两岸关系层面上,实践“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
  注释:

  〔1〕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转引自《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编,2001年9月,页215

  〔2〕同上注,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页223~224

  〔3〕同上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谈台湾问题,1985年9月20日,页233

  〔4〕同上注,会见台湾统联访问团时的谈话,1990年2月19日,页256

  〔5〕反分裂国家法,全国人大网,2005年3月14日,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5-05/08/content_341734.htm

  〔6〕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1979年1月1日

  〔7〕同《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牟9月30日,页495)

  〔8〕同《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一书,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6月26日

  〔9〕同《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会见由会长茅诚司率领的日中协会第三次访华团时谈台湾问题,1981年10月28日,页192

  〔10〕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91年6月11日,页266

  〔11〕同《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页269

  〔12〕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

  〔13〕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会上讲话,中国广播网,2008年12月31日,http://news.sina.com.cn/c/2008-12-31/132716956876.shtml

  〔14〕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2018-07-1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7/13/c_1123123044.htm

  〔15〕同《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一书,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页223

  〔16〕同《中共三代领导人谈台湾问题》一书,会见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杰克逊时谈中美关系问题,页209

  〔17〕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6/content_4391749.htm,1995-01-30

  〔18〕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会上讲话,http://news.sina.com.cn/c/2008-12-31/132716956876.shtml,中国广播网,2008年12月31日

  〔19〕吴伯雄:习近平说两岸统一是心灵契合,2013-08-08,中评社,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9/27/CH1409270001.htm

  〔20〕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http://cpc.people.com.cn/n/2015/0504/c64094-26945364.html,2015/05/04

  〔21〕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1/c_1119830924.htm,新华社,2016年11月01日

  〔22〕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2014年02月19日,人民日报01版,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19/c64094-24399555.html

  〔23〕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07/c64094-24986916.html,2014年05月07日,陈键兴,新华网

  〔24〕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6/c64094-25742555.html,2014年09月26日,新华网

  〔25〕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http://cpc.people.com.cn/n/2015/0504/c64094-26945364.html,2015/05/04

  〔26〕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2015年11月07日,新华网,http://www.taiwan.cn/xwzx/la/201511/t20151107_10991936.htm

  〔27〕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2016年03月05日,新华社,http://www.taiwan.cn/xwzx/la/201603/t20160305_11402890.htm

  〔28〕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2017年10月18日,新华网,http://www.taiwan.cn/xwzx/PoliticsNews/201710/t20171018_11853789.htm

  〔29〕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321/c64094-29879544.html,《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1日02版

  〔30〕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13/c_1123123044.htm,2018-07-13,新华网

  〔31〕习近平: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2015年03月05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05/c64094-26638817.html,人民网-人民日报

  〔32〕习近平会见连战一行,2018-07-1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13/c_1123123044.htm

  〔33〕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http://cpc.people.com.cn/n/2015/0504/c64094-26945364.html,2015年05月04日

  〔34〕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2015年11月07日

  〔35〕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http://www.taiwan.cn/xwzx/la/201603/t20160305_11402890.htm,2016年03月05日,新华社

  〔36〕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http://www.taiwan.cn/xwzx/la/201511/t20151107_10991936.htm,2015年11月07日,新华网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781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