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关系 > 张宝蓉:大陆对台青“磁吸效应”彰显

热点搜索

张宝蓉:大陆对台青“磁吸效应”彰显


张宝蓉

  中评社香港5月29日电(记者 臧涵)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兼两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日前在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台湾政局走向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对大陆对台青年政策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张宝蓉表示,伴随着两岸青年交流的发展,大陆对台青年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近几年来,在“引才”“引智”“引人”并重的政策思维下,大陆对台青年政策群俨然形成,政策实施对象更加聚焦。

  张宝蓉指出,一方面,“中央高位引领、部门横向联动、各省市地方积极推动”的政策决策与执行格局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当前大陆对台青年政策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已经涉及到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投资置业、学习深造、就业创业、公共参与、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措施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关注和帮助台湾青年成长的政策目标越来越明晰。

  在一系列大陆对台青年政策群的催化下,张宝蓉说,大陆对台湾各行各业青年群体的“磁吸效应”持续增强,掀起台湾青年赴大陆发展的几轮高潮。据观察,第一波高潮大概出现在“三中一青”明确成为大陆对台工作重点的时候,至2016年“520”之前,两岸关系良性互动下的台湾青年赴陆持续热络;第二波高潮出现在2016年“520”之后,至2018年年初,尤其是随着大陆一些省市台办去岛内招聘台青前后;第三波高潮出现在“31条”惠台政策出现之后。

  张宝蓉说,第三波高潮具体表现在:台湾高中生赴陆求学意愿创新高;台湾高校大学生赴陆实习就业意愿日趋强烈;台湾青年赴陆短期交流人数上升;已经或有意愿到大陆高校应聘教职的台湾人才创新高等。

  张宝蓉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如顺水行舟,乃民心所向,谁也无法单方变更交流的节奏和步伐。今天的两岸青年正在用青春、热情,用他们特有的风情和东亚文化形态画就两岸关系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张宝蓉提到,当前台湾当局或民间部分人士却采取不鼓励、谨慎防备甚至干预、阻扰、破坏的做法,使得两岸青年交流笼罩上不确定、不稳定的色彩。

  关于台湾当局做法,张宝蓉认为,其存在“三个不可行”:“政治至上”思维不可行。大陆对台青年政策之所以能够对台湾青年产生如此大的正面效应,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真正顺应了“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这样一种现实需求。今天的台湾岛内,关于台湾青年未来发展问题,整个社会弥漫在忧虑、焦躁和无奈的消极气氛中。生存和发展是台湾青年最关心的议题。对于擅长意识形态的建构与社会动员的民进党执政当局来说,试图政治泛化、染指两岸青年交流领域,显然不可行。

  第二个“不可行”,张宝蓉认为是“仇视对立”情绪不可行。台湾当局和民间部分人士对颠覆台湾青年的“大陆认知”、“两岸关系认知”的企图从来没有放弃过,不管是对“台湾青年是天然独”的话语论述,还是对“台湾备受中国大陆打压”说辞的反覆强调,都是为了刻意切割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天然内在联系,让台湾青年对大陆心存更大偏见、仇视甚至对立的意识。这显然也不可行,两岸青年交流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累积了相当程度的互信和认知基础,当他们彼此跨过浅浅的一弯海峡,就会恍然发现,所谓的偏见、仇视对立意识将瞬间瓦解。“交流不停,情谊不断,记忆不止”就是当下两岸青年交流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不可行”,张宝蓉认为是“消极防堵”策略不可行。当前台湾当局视青年赴大陆为攸关“青年向背”的隐性“战争”,为此出台一些针对性的青年政策,一方面对台湾青年进行分流;另一方面则是直接限制,其目的都是防止过多台湾青年尤其是精英人才流向大陆,这种单方阻扰措施甚至是破坏的做法最终伤害的将会是台湾青年。

  张宝蓉表示,如何为台湾青年的生存和发展开创一个无边界、无障碍的区域流动体系,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加大与中国大陆各领域的互动往来,应是台湾当局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81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