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专访:冯哲以儒话两岸

热点搜索

中评专访:冯哲以儒话两岸


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中评社 海涵摄)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现场。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现场。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现场。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现场。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现场。


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典礼现场。

  中评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 海涵)9月28日适逢孔子诞辰2569年。是日,北京、山东、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台湾、韩国首尔、越南河内等地都举行了祭孔典礼。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亦于孔子诞辰日在海淀区温泉体育中心举办了隆重的祭孔典礼。该书院院长冯哲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岸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于文化,两岸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在于文化。台湾有台湾的乡土情,大陆也有大陆的土地心,这点是有区隔的,但是两岸一定都是中国文化心,在人性层面有很多东西也都是相通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祭孔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因此,可以让祭孔成为两岸的文化纽带。

  据了解,四海孔子书院地处北京西山,是一家以中外传统经典学习为主、面向海内外少年儿童的民办书院,创办于2006年9月,是继经典诵读工程在海内外开展七年之后的又一个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实体。四海孔子书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多方面的转化与尝试,围绕传统文化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传统文化在生活及美学层面的实践,结合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礼乐、耕读、健康等有机生活、庭院美化、传统服饰等领域进行了小范围却有深度的实践。

  办学十年来,四海孔子书院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体系日趋完善,科目开设逐渐完备,其中包括经籍、国文、数学、英语、修身、礼仪、体育、音乐(古琴)、舞蹈(乐舞)、书法、美术、射艺、手工、中医、农耕等。截止2017年,四海孔子书院教育基础设施发展包括六个教学园区,分别为诚园、敬园、谦园、和园、同园、雅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中医学馆,一处茶道院和古琴馆。

  书院创办以来,陆续得到书院创办十年来,陆续得到一批海内外著名学者前辈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孔子奖”获得者、著名国际汉学家安乐哲先生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李瑞智先生受聘为书院外籍顾问与导师,前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受聘为书院首席顾问,台湾地区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昊清基先生受聘为书院名誉院长,同时又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资深硏究员95岁高龄何光荣先生,台湾三一人文经典协会执行长杨庆亮老师,全国政协委员凌孜女士,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等前辈担任顾问与导师。

  以下为专访全文:

  祭神如神在

  中评社:在28号的孔子诞辰日,多地都有举办祭孔典礼,可否请您介绍一下今年祭孔典礼的相关情况以及祭孔典礼的具体流程?今年,四海孔子书院的祭孔典礼有没有什么亮点?

  冯哲:今年亚洲多地都举办了祭孔典礼。在中国,大致有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吉林市,辽宁沈阳,新疆乌鲁木齐、喀什英吉沙县,北京,天津,河北承德、正定、沧州、行唐、邢台、迁安,河南郑州、淮阳、西陕、项城,安徽合肥,山东曲阜、济南、滨州、汶上、即墨、沾化、胶州、日照,陕西渭南,山西太原,甘肃张掖、武威、天水、兰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湘潭、浏阳、平江、宁远、浏阳、平江、宁远,四川南充、崇州、德阳、犍为、阆中、内江,上海嘉定,江苏南京、苏州、宝应、无锡、江阴、常熟,浙江杭州、衢州、宁波、温州、永嘉、天台、龙港、台州,江西南昌,福建长泰、福州、晋江、漳州、同安、,广东江门、德庆、珠海、佛山,贵州贵阳、思南,云南曲靖、建水、腾冲、玉溪、保山,广西恭城、南宁、岑溪,海南文昌,台湾台北、台南、高雄、云林,等等。此外,韩国的首尔和越南的河内也举办了祭孔典礼。

  祭孔典礼的具体流程共有十二个步骤,分别是,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迎神、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恭读祝文、撤馔、送神、撤班、礼成。

  今年书院(四海孔子书院)祭孔的亮点多多,我在这里谈两点。第一个亮点就是,借助科技手段营造宏大庄严的氛围。在祭孔的时候,我们运用视频、灯光,并把台北的祭孔场面切到北京现场的大荧幕上,以此形成一种宏大庄严的氛围。尤其是在迎神的时候,我们在现场做了一个万仞宫墙,并把台北体育馆祭孔的画面切到了万仞宫墙上,还打上了高强度的流明灯。现场的嘉宾深处其中可以感觉到,盛大庄严的祭孔仪式铺满了全场。

  这样去营造一种神圣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就拿“迎神”环节来说,我们要做的是让大家相信,迎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真的有“神”在。具有神圣性的东西是可以被称为“神”的,因此,拥有完美人格的圣贤离世之后就可被奉为“神”。这样的“神”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神话,而是应当真正被中国人从心理上去相信并认可的。所谓“信则灵”、“心诚则灵”,儒家也讲“祭神如神在”,因此,后人只有抱以最大的虔诚才能把“神”请来。在祭孔典礼中去营造一种神圣的氛围,就是为了使人在祭孔的神圣空间里,把“诚”发挥到极致,把自身的内在唤醒,把平常难有的神圣感和超越感升华出来,并在行为上变得肃正、挺拔。总之,神圣氛围的塑造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这一刻是一个特殊时刻,每个人都应该郑重其事,不能懈怠。这一方面是儒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希望可以把人们的内在超越感激发出来。

  第二个亮点就是通过有深意的安排设计,展示出儒家的精神内涵。书院(四海孔子书院)的祭孔中有三支舞,分别是雩舞、武舞、八佾舞,这三支舞颇有深意。雩舞是由孩子来跳,所穿的衣服是嫩黄色的,这样安排是要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感觉,希望儒家的生生不息之德可以通过天地之间的一群孩子、通过嫩黄色这种色彩绽放出来。儒家并不是守旧和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的,身着嫩黄色服饰的孩童们正是代表了儒家的生机。武舞表达了儒家的“参赞天地之化育”,跳此舞要有生命的热度,要抖擞精神。所以我们安排了最具有生机的少年作为武舞的舞者,他们穿红衣服,拿红色的棍子为礼器。在跳舞的时候,少年们既要有英气、无惧,同时又要有深情。八佾舞的服饰是白纱制作的,以此来体现出儒家的圣洁纯粹高贵大美,展现天地万物之间亲善的关系,万物并生不相害、并行不相悖。总体来看,儒家一方面阳刚,另一方面柔美,阴阳搭配的很好。

  通过这些具有深意的安排设计,就是为了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实体安排进祭孔典礼中,从而展示出了儒家的精神内涵,在这种整体氛围之下,让人动情动容。

  透由祭孔达成社会教化

  中评社:可否谈一下今人祭孔的意义?

  冯哲:祭孔是书院(四海孔子书院)的一个传统。书院(四海孔子书院)创办之后,我们每年都有祭孔,迄今已经十三年。书院(四海孔子书院)的祭孔某种程度上是想继承中国传统,比如传统中国人祭孔的一些礼仪礼节,这些程序是现在祭孔的重要参考。此外,我认为,祭孔还有一个时代性的意识,主要有几个层面的考量。比如说,在今天,祭孔是否还能发挥教化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吸引年轻人喜欢?是否能让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生欢喜,愿意了解、愿意学习?

  作为书院(四海孔子书院),来做祭孔最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如何让中国人找回对天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国家意识?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人讲“天地君亲师”,这是一套完整的中国人的信仰。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对传统有着很大程度的冲击,比如说,很少有人有“天”的意识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圣贤教会了中国人对上天感恩,因为天地生养万物。对“天地”感恩就意味着对周遭要有感。对周遭环境的“有感”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讲很重要。因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因为人对天地万物的感觉没有了。人对周遭的事物无感,就会变得自我,个人主义就会盛行。

  人们应当知道人之所以为人,背后有着巨大的生命背景,这个背景里有天地、有国家、有师长、有亲人。祭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透过祭孔,可以让人在神圣空间里去进行体验,进而从孔子这里达到对天道的体悟。有人会问我,为何要给孔子供奉土、棉花等?因为透过供奉这些,表达的是对上天的感恩。上天生养万物,我们供奉这些,表示我们知道了并心存感恩。我们何以知道,就是透由夫子,没有这个老师,人们是没办法开智的,更没有办法体察天地万物对自身的恩德。因此,在祭品里供奉土、水、棉花、五谷、果蔬,是有深意的,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化的东西,更是代表了后人的深情和感恩。

  让祭孔成为两岸的文化纽带

  中评社:您刚刚提到,台湾多地也举办了祭孔典礼,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两岸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

  冯哲:两岸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于文化,两岸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在于文化。台湾有台湾的乡土情,大陆也有大陆的土地心,这点是有区隔的,但是两岸一定都是中国文化心,在人性层面有很多东西也都是相通的。两岸之间也正是因为拥有共同的中国文化心,才可能有“一家亲”。两岸之间彼此血脉相连、生命相依、情感共振。

  因为历史的关系,两岸之间形成了一些区隔。虽然两岸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双方都是念中国书长大的、都延续着共同的中国文化精神。台湾也是立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上的,比如,台湾的很多道路都被命名为“忠孝路”、“仁爱路”等,这些都体现着深度的中国意识,文化的中国就是要通过这些符号来表达。

  正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精神,所以两岸之间在情上和心上是没有区别的,两岸都保有传统中国人最核心的生命本质。台湾的民间社会也是有情有义的,台湾的很多慈善组织都完全是中国人的行事做人方式,并充满温情。台湾人重情重义,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互动,与传统的中国社会很接近。而大陆的文化意识也已觉醒。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示出了高度肯定,并提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就包括爱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所以,我认为,当前两岸之间的最大的公约数在于文化。解决问题、建立友情和亲情也要以文化为基础。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才能让双方才有真情。或许双方在政治领域各有立场,但是要从“孝、忠、信”等可贵美德这个层面来讲,大家没有障碍。通过这方面的沟通,双方会有一种共同在场的感觉,双方都会拿出真情实感,双方会变得惺惺相惜,心意相通,进而可以互相学习、共同学习。

  关于两岸如何共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可以让祭孔成为两岸的文化纽带。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祭孔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台北的三一寰宇协会(四海孔子书院的合作单位)的祭孔与我们在北京举行的祭孔在个人感受上完全没有区别。参加两边的祭孔,我都会被触动,甚至流泪。正所谓文化的心灵会凝结出真实的情感,无论是台北的祭孔还是北京的祭孔,都是极具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焦点是年轻人。年轻人是未来,要让年轻人有一颗中国文化心,让他们懂中国历史,让年轻人都懂得尊孔、重师道。希望两岸之间可以有更多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我们四海孔子书院多年来也举办了很多届各有特色的亲子营,让来自台北和北京的小朋友与其家长共游共学。在两岸家长和孩子的共游共学中,让他们用柔性的和文化性的方式去交往,让其在情感深处得到触动。这种触动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持久。

  对台湾应谦卑大度 惠而不费

  中评社:您认为,儒家文化可以为促进两岸统一提供哪些智慧?

  冯哲:儒学的特质,最擅长的就是处理关系,两岸之间的问题其实就是关系问题。从儒家的角度思考两岸问题的话,事情会变得很简单。

  大陆是否真正理解台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若是真正了解了台湾,就会对其充满同情和悲悯。两岸之间的区隔是由客观的历史塑造的。历史上,台湾是个孤岛,其心灵感受亦是犹如弃儿。几百年来,在台湾土地上生活的人是很悲苦的。了解到台湾的历史,就能理解台湾的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除了“流浪儿”的心理感知之外,还有近年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对台湾造成的冲击。曾经,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今天,大陆崛起之后,无论是从国际影响力、经济体量还是精气神上都远远高过了台湾。因为这种落差,导致了台湾的心灵扭曲,也由此造成了社会的撕裂。无独有偶,台湾引进的社会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这是台湾社会无序且撕裂的又一原因。而且当前台湾社会的精力、功夫和热情都花在了选举上。选举是利害抉择,以利益为导向,是没有道义的,不能为民族负责,只是为输赢负责。这种政治环境不能为台湾老百姓带来福祉,带来的只有政党间的对立。

  基于此,我以为,不义之党必自毙。大陆方面要有耐心,只需静候。同时,在自身力量强大的情况下,要学会示弱,所谓“柔弱胜刚强”。同时,大陆面对台湾应该更加谦卑和大度、同情且悲悯它,并真心实意地帮助台湾,要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亲和情。儒家讲“君子惠而不费”,大陆要以仁爱精神帮助台湾,最好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帮助。年初出台的“惠台三十一条”就很棒。

  对台湾的帮助,也不能仅限于经济层面。经济可以解决发展,但不能全部解决心灵和情感问题。经贸很重要,但是统摄经贸和成为经贸底色的是文化和心通。两岸回到历史、传统就能看到未来。要让台湾同胞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让他们拥有中国文化的意识,认识到双方都是中国文化和历史塑造的,同时也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人性中的美德。

  让孔子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中评社: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有言论表示希望将中国的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对此您怎么看?

  冯哲:关于把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一事,我也算是一个亲历者。早在2001年,我就曾参与过这件事情,也找过一些学者。这件事情意义重大,看似只是改了日子,但实则对中国人来讲是一种特殊时刻的重要提醒。教师节不能只是一个节日,这样的话就太不够深度了。教师节的背后要有一个宏大的背景,教师节应该与一个伟大的心灵联系在一起,这个宏大背景和伟大心灵与孔子联系起来是最合适不过的。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孔子是万圣师表。把孔子的诞辰日作为教师节,在这一天,全中国人都会觉得,孔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教师节就不再是一个普通节日。

  这一点意义重大。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有一个背景,背景决定了每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若是与一个伟大的生命联系到了一起,他的生命就会有一个参照的标准,人也就会不断涵养自己。孔子具有太深广的生命意义,让孔子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对一个民族的提正非常重要。把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就让整个民族的心灵与孔子联系在了一起,与孔子联系在一起就意味着与中国的圣王道统联系了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就延续下来了,精神的主轴就贯通了。

  当然,这背后的巨大意义是需要深度诠释的,而不是简单地改个日子就可以。有学者曾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我亦认为,儒家的教育,最终一定是精神性的。要有精神性的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主轴。透由夫子的教化,可以发现人有仁义礼智信的珍贵美德,可以体察到人的可贵之处。中国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是因为其具有的这些文化上的独特性。而这些是孔子告诉中国人的,这些东西是可贵的,遵照这些社会才是有序的。当我们这个具有深远而悠久文化的民族赋予孔子诞辰日意义的话,这就带有巨大的教化作用。孔子可以领导起个人生命的深度意识,整个民族的精神谱系、文化主轴、道统继承。

  因此,把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值得越来越多人为之呼吁。当前这件事情之所以很难推进,是很多人不认识孔子,不能理解孔子立起来可以给民族带来精神上的提正,可以让民族有尊严、有自信。

  在生活中贯彻礼乐之教

  中评社:一年一度的祭孔典礼可以召唤起人们对孔子的追思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而真正落实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还是要依靠对下一代的教育。可否谈一下您所在的书院所贯彻的教育理念?

  冯哲:你说的很对,确实,祭孔对当今世人来讲,是一个在特殊的时空之下的重要的提醒。祭孔提醒了人们,启发了人们,让人们在体察方面有了深刻的机会。传统并非通过祭孔就可以传承,而是需要真正投入,去行、去做。

  读《论语》是最好的祭孔方式。祭孔子首先要了解孔子,了解他的心、他的深情和他对世界的悲悯和不舍。了解孔子就要通过他的行仪,而这些的最好记录就是在《论语》里。

  读了《论语》之后会懂得一些东西,但真正的懂则是要通过实践获得。孔子的精神不是抽象的,是落实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衣食住行中去实践孔子的精神。比如,《中庸》曾讲,“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句话颇有深意。吃饭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人在吃饭时是否会想到大地、阳光雨露、农人的辛苦、搬运人的劳累、做饭人的心意?所以人就需要沉淀并凝练自己,没有一个安静的用餐环境很难想到这些。相反,人若是可以专注用餐就可以体察食物背后的背景,使自己对食物有感。

  通过有节制的行为让自己的心里有觉知,这就是孔子的教化。孔子的教化可以使人更加清晰、更加清朗地了解自己,同时也使人对万物有感,并可以对万物表达出自己的敬意。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间万物的关系方能和谐。孔子的教化就是在生活中、在一言一行和视听言动中去实践。夫子说“礼”是“克己复礼”,其实是对视听言动有觉知,表面看是节制,实际上是让心变得严整,不能懈怠昏沉,让人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具有很强的精神性。这并不是一个外在动作的约束,而是夫子教育和儒家教化中很内涵的一部分。

  孔子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话,而是透过很细微的行为来对人进行教化,透过生活行为训练人,透过身边的事事物物来修练人,从身边开始,从当下开始。因此,不能只读书,还要实践。书懂了更要转化到具体的行为中去。这也是中国人很特别的地方。西方人更多是想,中国人除了想之外,更多是做。通过夫子教会了我们,怎样可以更卓越。

  书院(四海孔子书院)就是贯彻孔子的礼乐之教,透由生活,透由建构一种氛围,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书院的教育与近现代中国引进西学、知识分科的标准化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书院更重视的是生活,更注重的是建构氛围,更注重的是具体的实践。比如,书院要求早起,因为早起可保持元气和生机。上天提供了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睡懒觉就是辜负了这种恩赐。还有习劳,把身体投入进劳动之中,劳动时专注、认真、完整、投入,可以让心变严整,心气发生变化。吃饭之前,孩子们也需要做好心意的准备,做好吃饭的准备,并保持安静。饭堂如教堂,大家进入饭堂要准确、肃正,饭前要礼拜夫子,给夫子上香并鞠躬,做餐前感恩 。感恩让人谦卑,不懂感恩的人会变得骄傲和自大。

  从早起、到劳动再到吃饭,孔子的教育理念被落实在了日常生活中,书院(四海孔子书院)每天都如此。我以为,重要的事情“事必过三”。重要的事情要成为生活的内容和生活的习惯,让其自然化成。这种教化并不是强迫和纪律,而是自然化成,通过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去教化。早起习劳吃饭走路莫不如此。这是把夫子之教落实到生活中,成为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教化方式。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842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