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 > 十九大报告文化方略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热点搜索

十九大报告文化方略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十九大文化方略强调“深化两岸文化往来”有其重要的战略导向

  中评社╱题:十九大报告文化方略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作者:周天柱(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指出,十九大文化方略强调“深化两岸文化往来”有其重要的战略导向,从以往注重数量,适时改为务实地注重品质,重“质”高于重“量”是客观现实的选择,这有利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同时为历经磨难、折腾的两岸关系终究要摆脱两岸同胞所不齿的“政治雾霾”后走入正轨,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2017年十月,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代表大会被称为“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是因为大会报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来临。习近平在报告中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提出的14条极有针对性的基本方略,为中国今后5年、15年,乃至于30年的发展,描绘了方向已定、鼓舞人心的壮丽蓝图。

  十九大文化方略深化十八大战略取向

  重温中共十八大报告,此报告对文化的定位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将这一定位进一步提升,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照这两份报告,对文化的定义都涵盖了民族与人民,但后者认为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血脉、精神层面,须持续升高至最高的灵魂地位。将文化定位灵魂,就意味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经过5年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大对外开放,中国大陆重新树立了曾经一度散失、缺乏的文化自信,并站上了新的战略制高点。中共第一次在5年一次的党代会报告中,郑重、系统地阐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之间所存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即有了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极其重要性,进而凸显了文化在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

  文化既然具有如此高的战略地位,那纵观两岸文化交流,在十八大报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继续前行,在十九大报告第12条基本方略中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扩大”改为“深化”,有着不同的深层次的含义。马英九执政时期,由于解决了“两岸同属一中”这个重大问题,扩大交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扩大规模,提升基数,对加快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如今大陆面对的是一个否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政权,在两岸官方、半官方往来停摆的同时,加强两岸民间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但必须看到,马英九时期扩大交流是建立在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之上,而现阶段双方互信基础已不复存在。十九大文化方略强调“深化两岸文化往来”有其重要的战略导向,从以往注重数量,适时改为务实地注重品质,重“质”高于重“数”是客观现实的选择,这有利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同时为历经磨难、折腾的两岸关系终究要摆脱为两岸同胞所不齿的“政治雾霾”后走入正轨,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现阶段对两岸文化融合存在相对立的两种作用力

  一、中华文化全球地位提升有利于两岸文化融合

  蔡英文大搞“文化台独”可谓“生不逢时”。对她最为不利的是,国际大潮流与由她主导的现今岛内所蔓延的这股浊流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国际社会日趋瞩目的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一直享有独特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由文化来具体承载、表述的世界古文明,如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以及北美洲的上古文明,如今或早已覆没,或割裂中断。唯有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屹立东方,独立发展了五六千年,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持之以恒的自我超越精神及万古常新永恒价值。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中,历代政权历经盛衰兴亡,但只有朝代的更替,没有民族的灭亡,中华民族历经艰辛困苦,却能够多难兴邦,愈挫愈勇,成为全球公认的历久弥新、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强韧性的民族,很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维系整个民族的中华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纽带,与民族、血缘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共同认知的思想理念、伦理基础、道德范畴、社会内涵,因此具有一脉相承的惊人生命力,体现在后朝认同、接受、继承前朝的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内涵,始终牢牢维系着自身的同一,自身的聚合,自身的完整,自身的发展,自身的深化。中华文化超强的生命力就是国家强大的生命力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始终是中国根,两岸根,是永不能丧失、永不会消亡的两岸魂。

  母体文化与分枝文化(大陆文化、台湾文化)的关系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母体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分枝文化求之不得的好事。中华文化在大陆经济崛起的强大推动下,已开启了复兴的征程,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定在于中华文化进一步实现文化领域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于历史遗留的种种原因,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不少差距,这是事实,不可否认。可依托强大的母体文化来梳理整合,双方的差距可缩小,长短可拉平。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地位越来越高,必将有利于两岸文化之间的互相整合、融合发展。

  二、岛内多方位推行“去中国化”力阻两岸文化融合

  与历届台湾“总统”相比,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蔡英文首屈一指。因为她深知:没有青年的选票,民进党就无法执政,而要影响广大青年,唯有大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与教育。因此尽管前任马英九放弃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蔡英文却迫不及待指使下属为其抬轿,很快夺回了会长职位。

  蔡英文上台执政一年半,经济复苏虽毫无起色,却在“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方面先声夺人。其主要手段有三:一是尽可能淡化岛内文化的中国色彩。这一年多来去孔、去孙、去蒋、去郑(成功)的动作频发,如对以孔子生日为节日的教师节、让台湾摆脱日本统治的光复节开刀,原本放假,现已取消。二是若无法淡化或取消的中国文化部分,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尽量设法减少,从以往占篇幅总量的45%-55%,降低到35%-45%,再进一步减少至30%以下。三是对无法否认、诋毁的中国文化部分,便“自我创造”有别于中国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比如在岛内极力提倡讲台语,可台语就是闽南语,这很容易又联想到中国。于是改以罗马拼音指定发音体系甚至文字;推动修改台湾时区,改为与日韩同步。如此多的“去中国化”的所作所为,突显蔡英文急于在文化领域完成全面“台独”的急迫心情。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者,先灭其文化”。蔡英文忙于完成“文化台独”最后一里路,着眼于全面切割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天然联系,力阻两岸文化的必然融合。但事实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这种人为逆向的阻扰完全是徒劳的。

  必须认清两岸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

  根据以往的经历,不管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还是在民进党掌权时期,伴随两岸文化交往的两岸文化冲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此贯彻十九大所提的文化方略,深化两岸文化的交往,就必须认清两岸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必须看到两岸文化冲突对两岸文化融合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杀伤力。冲突不止,融合不成,这是一个基本道理。唯有广视角、多范围寻找到酿成两岸文化冲突的根源,才能逐步排除两岸文化融合的种种阻力。

  剖析两岸文化交流30年来的一系列文化冲突,其根源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价值导致文化的差异性

  1949年开始,海峡两岸实行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各成自己的社会体系,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价值、社会理念与生活方式。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为自身的社会体系服务。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价值、生活方式导致原来同源同文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在不可抹杀的共同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

  要大力深化两岸文化交流,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两岸文化目前所处的现状,切实瞭解其共同性与差异性。文化差异若被人故意操弄或反向引导,往往成了文化冲突的导火线。可是,目前两岸多数学者的研究,比较强调两岸文化的共同性,而忽视其内中的差异性,或是对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认为微不足道。这样的认知与现实相距甚远,结果导致一种怪现象,双方越交流,敌意反而越深。

  现实世界是多元的,文化当然也是多元的,文化的价值差异、理念差异就是多元的具体体现。这种差异本身对两岸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定障碍,甚至由此而引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两岸文化价值、理念的差异之所以常常会引爆两岸文化冲突,还在于长期以来台湾某些势力有意识不断人为地利用、扩大差异的结果。在过去60多年间,“文化反共”和“文化台独”都在千方百计利用两岸文化差异。前者是因为差异而隔绝两岸文化往来;后者是因为差异而否认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必然属性,人为扩大两岸文化差异,想方设法制造两岸文化交流障碍。

  二、台湾对大陆的快速崛起毫无思想准备,十分不适应,并为之害怕

  面对大陆经济的快速掘起,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毫无思想准备,因不瞭解大陆和平崛起已经并将进一步惠及两岸同胞,在十分不适应的同时,受民进党欺骗,害怕强大的大陆会动用武力统一台湾。30多年前,他们认为,对面的大陆人比我们穷很多,台商“登陆”投资被视为“财神爷”,处处享受优惠。怎么一眨眼的工夫,“亚洲四小龙”的“龙首”变成了“小虫”,而百年“睡狮”一旦醒来,一下变成全球仰视、羡慕的“飞龙”,把台湾甩在后头,并越甩越远。

  面对这种全然颠覆性的现状,许多台湾同胞心里想不通,不是滋味。过去经济奇迹、生活方式等形成的优越感瞬间受到重创。因无法务实、虚心正视现实,心理天平顿时失去了平衡。这种心理失衡阻碍了台湾的再升级,再进步,再起飞,徒增了瞪眼睛、找缺失的敌视心态。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是充满焦虑感。对大陆崛起的害怕心理又徒生敌意,经济根本不是同等量级,无法追上,硬实力我无法与你比,那就从软实力上寻找“泄气阀”,各种莫名其妙的文化冲突寻机而生,油然而起。一旦爆发,会得到台湾社会呼应。

  三、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感到无奈、恐惧

  5年23项两岸协议的签署有助于浅碟型的台湾经济逐步脱困、复苏,也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增添了动力。可至今仍坚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控制的媒体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大陆一步步与台湾建立全面性的‘金钱连结’关系。‘金钱连结’比虚幻的民族情感更有影响力,像狗链一样套着台湾,使得台湾不自觉的被他牵着走。”这种不断以恐吓为手段,反复向善良民众灌输“恐陆”、“恐共”思想,以求在台湾社会这块特殊的土壤中不断播下“反中”、“仇中”的种子。对此曾任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在回答媒体专访时认为,“台湾虽已在1987年‘解严’,但很深层的部分还没有‘解严’”;“台湾社会如果走到连在十字路口看到红灯,都会怀疑红灯是假的,还谈什么方向、目标”?

  对前景深感恐惧,终日忧心忡忡,这种病得不轻的“忧郁症”总得寻找“排忧处”、“泄愤口”。自认为比大陆“棋高一着”、占得优势的文化,自然成了“忧郁症”病患退守的惟一防线。无事生非、来势汹汹地引爆文化冲突,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给大陆一点颜色看看,减缓两岸列车前进的速率;又可以守住上层建筑最后的精神堡垒,以防文化渐渐“被全面中国化”。

  融合发展是两岸文化交往的理想境界

  两岸的各项交流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但在这些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交流总是先行一步,始终充当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两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根本无法交集、来往、对话、交流,但包括教育、科学、卫生、宗教、文学、体育、戏剧、绘画、书法、影视、新闻、出版等在内的文化领域,因为双方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中华文化,共同以中华文化为内涵、为底蕴,形成了双方认同的交流的基础、空间。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两岸交流是从文化交流为起端,为源头,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是从文化交流开始;要想解决两岸的各种不同点、矛盾点,从文化交流出发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捷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事物的发展轨迹要想归结为具有共性,又颇具个性的不同发展阶段,一般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活动相继出现的顺序必须是固定不变的。有先后顺序,不能跳越或颠倒。二、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结构特征。三、整体结构是连续整合的,其发展则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准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一个新系统。

  以此理论为准绳,按两岸文化交往的成熟度、广泛性、默契度、参与度、效应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近程阶段(或称为交流阶段);中程阶段(或称为成熟阶段);远程阶段(或称为融合阶段)。

  交流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从单向发展为双向;从个案发展到广泛;从参与到形成一定默契。时间跨度从1987年两岸开启文化交流,直到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后,双方签署文化ECFA,并具体开始实施。

  成熟阶段:此阶段的特征由于签订并实施了文化ECFA,双方的交流从随机到有约;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精细;从无法律保障到有法律保驾护航;从追求数量到更求品质。时间跨度则要充分考虑到各项具体文化协议的商签、完善、落实、实施。

  融合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理论日益成熟,和平统一理念已为岛内多数同胞所接受,政治协商、谈判为双方统一开启了大门,两岸的文化交流摒弃曲解,互为理解,融会贯通,汇为一体。而对两岸双方的结合,包括文化的融合,曾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方案,如统一、一统、统合等等。可对这些方案台湾高层最终都不置可否,其心里最为担心的是,台湾在这种结合(融合)的过程中,或结合(融合)后,能否享有尊严与平等。其实汉语对“融合”一词的定义十分清楚,即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既然是“合为一体”,两个结合体首先必须自身都有结合(融合)的愿望,两厢情愿,才能合二为一;其次不存在一方结合(融合)另一方,另一方被结合(融合)的问题。尊严平等是结合(融合)的必要前提。所以两岸文化融合对台湾是最有利的。而这种融合对于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传统的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中国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双方形成了基本类同的价值观、历史观,形塑成两岸文化的命运共同体。十九大的文化方略给两岸文化融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从交流到成熟,再从成熟达至融合,文化融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往的理想境界。

  按照上述“三段论”来衡量,目前两岸文化交往仍停留在文化交流的阶段。而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认同一中原则,双方的交往甚至已倒退到仅是民间交往的范畴,难免会使人有挫折感。对于这一点理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大陆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也应具有战略耐心。在台湾不管谁执政,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深化文化交往交流,乃至推进到文化融合的各种问题。凭藉着双方30多年文化交往交流的经验与基础,从交流到逐步成熟,再迈向融合,笔者认为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段时间不会延宕太久。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一再证实一个真理:文化落后,经济亦必然落后;文化复兴,经济也有望复兴。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文化同时又是经济复兴的启明星。在两岸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复兴,而是要在弘扬中华文化灿烂文明的同时,与当今乃至与未来的世界新潮接轨,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有望跻身于世界文明前列。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4月号,总第244期)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91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