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陈星灿语中评:文化传播就像流水

热点搜索

陈星灿语中评:文化传播就像流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陈星灿接受中评社专访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陈星灿

  中评社香港10月9日电(记者 张心怡)由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招商局集团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协办的“手铲释天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20年重要考古发现图片展”9月28日至10月9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馆特展厅展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陈星灿日前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此次展览可对增强香港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填补历史教育缺失发挥一定作用。

  陈星灿指出,文化传播就像流水,水位如果高,周围都是洼地,水自然会流进洼地;反之,如果自身还是一片洼地,水便流不出去。所以,应该埋头苦干,多做少言,与“高水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后,文化就会顺其自然地“走出去”。

  陈星灿还提到,文化自信非常关键,当今社会很多问题都与文化自信的缺失有关,文化自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如果我国进一步发展,现代化转型获得成功,各个层面的具体问题均得到解决,就不会再有文化不自信的情况出现。

  专访全文如下:
  “现实问题投射着对过去的认知”

  中评社:此次在香港举办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十年重要考古发现图片展,主要的考虑和想法是什么?希望产生怎样的意义及影响?

  陈星灿:此次图片展所展出的内容,虽然只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一小部分工作成果,但它依然可以呈现出不同时代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不同断面。在香港举办这样的展览非常有意义,可以对增强香港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填补历史教育缺失发挥出一定作用。

  中评社:众所周知,香港的历史教育有所缺失,您认为香港民众,特别是香港年轻人应如何增加对历史文化的热情?

  陈星灿:不只是香港年轻人,内地的年轻人也在历史教育方面亦是有所缺失。我们看到,现在真正关心历史的年轻人并不多,大都只是关注类似于《盗墓笔记》的好玩、有趣的内容。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说,此类缺失与文化认同有一定关系,但应当只是阶段性问题。

  中评社: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考古学研究者,您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哪些特别的理解和感受?

  陈星灿:文化自信非常关键,当今社会很多问题都与文化自信的缺失有关,文化自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例如,日本的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亦从未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问题。而当一个国家文化薄弱的时候,想要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便非常困难。

  当下,我们的文化相较西方处于弱势,弱势的文化往往让自己变得不够自信,找不到优势所在,甚至瞧不起自身的文化,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并不是落后于西方,只是形态上有所差异。当然文化都有好有坏,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之前在美国的文物展厅里看到很多当年中国农民到旧金山淘金带去的东西,比如赌博的筛子、抽鸦片的烟壶等等,这些的确是物质文化中不太好的部分,但我们的美术、建筑、书法,甚至是某些生活方式都是值得称赞的。现实问题投射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所以,如果国家进一步发展,现代化转型获得成功,各个层面的具体问题均得到解决,就不会再有文化不自信的情况出现。
  “专业考古工作者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中评社:去年热播的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激起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潜在热情和自豪感,一时间引发热议,但亦从侧面反映出民众与文物间还存有一定“隔膜”,您认为应如何在保证文化品位的前提下,让普罗大众与文物进行沟通,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陈星灿:类似《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是让老百姓了解中国古代文物、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但与此同时,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很多观众收看此类节目是为了看热闹,或者是为了收藏,真正想了解中国古代、热爱文物的观众可能是少之又少。

  从文物展览利用这一角度来讲,我国已经做得很好,目前很多博物馆都不输于任何国家。但从其他角度思考,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职业的考古学家们过去往往是将眼光放在学术上,思考如何挖出文物,如何保护文物,至于怎么让老百姓懂,却从未考虑过。例如一些专业考古工作者不满意盗墓类的小说,但与此相关的内容创作自己又不去涉足,将话语权让给别人,这是不正确的。所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去讲。

  中评社:最近几年影视作品流行盗墓题材,吸引了部分观众关注考古学,比如了解到“洛阳铲”这些本来冷门的专业词汇,但也有舆论质疑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普通民众对于考古学的印象,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星灿: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一种商业行为,这种相商业行为是有一定市场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术作品。根据古代历史,真正有关于盗墓的内容,应该有懂行的、专业的考古学家来做,例如考古学家、科幻作家童恩正先生,他所著作的《古峡迷雾》、《珊瑚岛上的死光》,就有真正的科学考古背景,而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构思。
  “文化传播就像流水,水位高自然会流进洼地”

  中评社:您去年曾率团出访印度进行交流,想必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之下您收获颇丰。那么在您看来,应如何通过考古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古代文明步履稳健地“走出去”?

  陈星灿:我认为,当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之后,文化自然会“走出去”,强推是没有效果的。文化传播就像流水一样,水位如果高了,周围都是洼地,水便自然会流进洼地;反之,如果自身还是一片洼地,水肯定流不出去。就像美国,它的电影、科技影响了全球,挡都挡不住。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埋头苦干,再埋头苦干,多做少言,等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与“高水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文化就会顺其自然地“走出去”。

  中评社:您在考古工作期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陈星灿:最大的感悟是考古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我们与美国、洪都拉斯、埃及等国家的学者都很容易进行沟通。那种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锹能挖出什么东西,以及重大发现所带来的惊喜的感觉,大家都是共通的。当挖到具有历史价值、美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时,内心还是会嘣嘣的跳。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988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