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一个人的寺庙

热点搜索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一个人的寺庙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乘车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连绵的沙丘迎面而来,汽车犹如海中扁舟上下翻腾。越靠近沙漠腹地,高大的沙丘越多。汽车加足马力驶上一座沙山,在山顶眺望,只见沙山另一侧的陡壁几乎垂直而下,直达山底的湖边,湖对岸是一座寺庙,周边零星分布着几座民房。

  驱车驶下沙山,来到青瓦白墙的院落前。一位喇嘛从院内走出,自我介绍名叫洛桑朝格尼,是寺内唯一的喇嘛。

  新华社报道,这座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寺庙名叫巴丹吉林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1755年,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主殿面积不过300平方米,右侧是一座佛塔,左侧还残存有一座大殿,建筑风格汉藏结合,主殿是四角楼阁式的两层庙室,有歇山式的屋顶,在房檐上还有法轮和金鹿。

  主殿殿门两侧绘有两幅壁画,一幅画着寿星,另一幅画着在一棵菩提树下,鸟、兔子、猴子和大象“迭罗汉”般站着。洛桑朝格尼说:“这是一个关于互帮互助的佛教故事,兔子、猴子和大象都够不到菩提果,它们就站在彼此的肩上,摘到了菩提果。”

  “这个世界上唯一建在沙漠中的寺庙能建成,也离不开大家的相互帮助。”他补充道。中国传统是深山藏古寺,大漠中建寺庙十分罕见。运送各种建筑材料穿越140多公里的沙海困难重重,离不开僧侣和牧民们的互相协作。

  洛桑朝格尼介绍说,沙漠中缺砖少瓦,准备建筑材料就用了两年。驼队将烧砖的土从外面运进沙漠,僧侣和牧民建起烧砖窑,一边烧砖一边建设。大殿内的四根顶梁柱,也是由骆驼驮进沙漠的,骆驼走到离庙址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因为沙山太高爬不上去,庙里的僧人接替了骆驼的工作,每20个人抬起一根柱子运到终点。

  “建寺时还有80多个喇嘛,人多力量大,加上牧民帮忙,一年就建好了。”洛桑朝格尼说,近年来寺里的喇嘛有的去了别的寺庙、有的还俗,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守着这座200多年的古寺。
  清晨五点,洛桑朝格尼准时起床,打坐念咒半个小时,磕长头36个。用过早饭后,到庙门口将国旗升起,再回到庙中念经。大殿幽深寂静,洛桑朝格尼坐在靠门口的位置,将用蒙藏两种文字写成的经书铺在面前的矮桌上,敲了声鼓,左右晃动着身体念起经来。念经声在大殿内回荡,只有来回跳动的酥油灯花与之辉映。

  洛桑朝格尼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人修行,只有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到六月十六的法会时,由于大批信众前来礼佛,他会从其他寺庙请喇嘛来诵经、接待信众。

  “沙漠中人少,以前即使是法会期间,到庙里的人也不超过100个。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沙漠深处,现在每年有上千人到巴丹吉林庙参观。”虽然洛桑朝格尼在沙漠深处修行,但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

  巴丹吉林庙周边散居着4户牧民,2年前他们还住在土坯房中,2016年政府的民生改造工程帮助他们免费盖起了红瓦白墙的砖房,还安装了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和太阳能热水器。如今,这4户牧民在养骆驼的同时都办起了牧家乐,他们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是冲着有“沙漠故宫”之称的巴丹吉林庙来的。

  从喧闹的都市来到静谧的沙漠,又见一位喇嘛独守着沙漠中的古寺,游客们都觉得很惊奇。有的游客会和他一起早起念经、打扫寺院,在享受孤独的同时放空心灵。还有人好奇他如何忍耐寂寞,洛桑朝格尼轻笑道:“我并不寂寞,因为世界在我心中。”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523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