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减贫有何启示?

热点搜索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减贫有何启示?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日前出席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日前出席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

  中评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徐梦溪)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日前出席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并在闭幕式上发言。林毅夫表示,一个国家不管多贫穷,只要思路正确,政策到位,即使长期深陷贫困片区,也有可能在一代人、两代人间改变命运,走向繁荣。

  林毅夫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56美元;81%的人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生;84%的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生活费的标准之下。但从1978到2017年,连续39年,中国取得了平均每年9.5%的增长速度。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8640美元,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列。

  林毅夫指出,一个国家不管多贫穷,只要思路正确,政策到位,即使长期深陷贫困片区,也有可能在一代人、两代人间改变命运,走向繁荣。

  谈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对世界减贫的启示,他提出三个重点:

  首先,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以传统农业作为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贫穷不可避免。要改变多数贫困人口的命运,必须从农业开始,提高农业生产力,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要为农民提供现代科技,改善农村的水利条件,提供良种、化肥和相关的机器设备。同时,农村也必须跟市场连接在一起。一方面,市场上必须能购买到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另一方面,使用现代的农业科技以后,生产力提高,产品也必须进入市场才能够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在这方面,中国应该说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

  第二,工业化。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一开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在其从贫穷的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甚至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要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就要不断地提高。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在发展早期,必须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因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本比较少,并且可以最大量地创造就业机会,这样,农村的劳动力就可以从农业转移到现代制造业。这对减贫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要减少贫困,最关键的是就业。而且,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够变成竞争优势,有了竞争优势以后才能够积累资本,创造外汇,增加税收。那么一个国家才能够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往附加价值比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第三,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竞争可以使资源得到比较有效的配置。另外,市场竞争还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因为竞争带来优胜劣汰,每个企业、每个工作者都必须提高努力程度,掌握必要的技术,进入比较好的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胜。同时,有了市场,才能让企业家发挥企业才能,发现新的机会,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市场固然重要,政府支持也不可缺失。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这时就必须由政府来解决市场失灵,提供新的农业技术,改善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把符合比较优势的,如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起来,有针对性地改善营商环境,提供基础设施。

  林毅夫以中国为例,表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成立了经济特区,还有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等,在这些区域里把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发展技术性的优势产业,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竞争力。同时,中国政府在转型期给传统产业和失业人群等给予必要的保护和照顾,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620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