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国未来40年开放不会“开倒车”

热点搜索

中国未来40年开放不会“开倒车”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电/“中国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一个成绩,是开了13亿人的市场化的‘窍’、国际化的‘窍’,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11月9日在“2018中国开放论坛暨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上指出,尽管当前的对外开放面临严峻挑战,但中国未来40年开放不会“开倒车”。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张燕生说目前的严峻挑战是中美贸易摩擦,但是可以看到,在上海刚刚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日本有500多家企业参加,美国有180多家企业参加,德国有170多家企业参加。也就是说,美国企业仍然是支持中国对外开放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美国企业、美国地方政府、美国民众到中国来,中国和美国共同推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

  在张燕生看来,下一步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分成三个阶段,2018年—2025年是中美博弈的第一时期,这将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短板是金融、创新、治理。第二时期是2026年—2035年,短板也有三个:价值观、如何构建国际统一战线、如何履行大国责任。“2035年之前中美两国是非理性冲突,2035年以后双方可能理性合作、理性对话。这样的话,第三时期就是2036年—2050年,中国的短板是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即未来全球治理的框架,中国方案究竟是什么?中美两个大国未来的合作模式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如何推进?”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要不忘初心,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启程。”张燕生指出,中国在历史上有过三个深刻教训。

  第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自己历史上最深刻的教训。我们在近现代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推动开放。因此,未来40年开放不会‘开倒车’,这一点是要充分坚持的。”张燕生说。

  第二,开放的本质是改革。也就是说,创建特区、加入WTO、应对贸易摩擦,体制竞争是胜负的关键。

  第三,开放前行举步维艰,应对开放风险和内部下行压力最好的策略,是继续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把危机、压力转化成机遇。
  张燕生说,过去改革开放的40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代工贴牌模式,另一种是自主生产模式。“以代工贴牌、低端为主的贸易方式,在改革开放前30年是主导模式。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够从代工贴牌走向自主,从低端走向高端,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下一步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方向。”

  他认为,开放促进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能够形成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过去几十年制造业所有制结构中,国有企业占27.8%,民营企业占61.2%,外商投资企业占11%。

  “也就是说,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时,我们的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70%以上是民营和外企,30%以下是国企,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使我们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再来看一下我们的服务,以金融为例,金融市场结构,国企占90.7%,民企占7.8%,外企占1.5%。当我们说融资难、融资贵的时候,它的核心就是金融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怎么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张燕生分析称。

  张燕生进一步指出,当前对外开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WTO。“现在国际上关注的问题有三个:首先,中国是否履行了承诺。我们说,中国很好地履行了承诺。其次,WTO要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使WTO更有效率,尤其是谈判;如何使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更有效;如何建立新规则。再次,我们能不能像2001年那样全面开放、全面改革、全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挑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724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