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智库:中评白皮书第252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智库:中评白皮书第252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2018年12月号,总第252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国评论》2018年12月号,总第252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国评论》2018年12月号,总第252期(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评白皮书第252期《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已出刊,本期白皮书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总编思语”——《美国搅动全球政经变局与中国的应对》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中美关系在短短的一年里,从言笑晏晏到风刀霜剑,几近冰封,变化之大,可谓“世事无常”。贸易摩擦仅仅是当前中美关系中最突出而敏感的一环。即使中美两国在不久后能够达成贸易协议,也不意味着中美关系能够和好如初,再续前缘。对于特朗普政府和美国精英阶层而言,中国作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基于这个基本定位,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轴由以往的接触加遏制改为全面遏制的竞争为主,合作已经退居二线。只要美国没有遭遇什么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危机,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合作以应对危机,那么这个战略定位及对华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本期白皮书“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台海局势走向:在冲突与融合中加剧向大陆倾斜》和《“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杠杆——评习近平总书记港澳发展新思路讲话》两篇文章。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原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周志怀在《台海局势走向:在冲突与融合中加剧向大陆倾斜》一文中指出,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后,由于蔡英文当局打破两岸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否认“九二共识”并采行“渐进式台独”路线,致使两岸既有的联系与沟通渠道中断,台海局势再度陷入冲突与动荡之中。2020 年前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两岸关系发展前景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大陆的快速发展,台海局势的天平会不断加剧向大陆倾斜,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前景会更加明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法学博士田飞龙在其文章《“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杠杆——评习近平总书记港澳发展新思路讲话》中说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会见港澳各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对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独特贡献及其可持续性作出了高度肯定及具有战略性的未来规划。这表明,新时代“一国两制”有了更加明确的国家理性自觉,有了通过国家战略及港澳实践推动“两制”向“一国”回溯性建构与认同的基本共识。这意味着“一国两制”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杠杆的作用将继续得到发挥,与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继续保持同步调。但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一国两制”观念与实践,对港澳社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港澳社会聚焦思考如何在国家发展的新周期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持续做出独特贡献,完成“一国两制”在其初期发展中未能充分完成的历史使命。

  本期白皮书“智库报告”栏目主要聚焦台湾问题,三位两岸关系领域的专家分别就台湾“九合一”选举、两岸统一前的政治关系问题、以及注重问题导向的台湾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精彩论述。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先才在《“九合一”选举后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前瞻》一文中指出,民进党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遭遇如坐过山车之民意大震动,原因就在于台湾民心已变。由于绿营重返执政非但没能立即而有效地解决台湾当前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反而加剧了台湾内部的纷争、两岸的对抗以及国际参与的被压缩。台湾民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民众不再只看颜色不问是非。民进党的绿色招牌无论多么本土,但如果无法使台湾脱困,早晚会被民意所抛弃。

  在《以“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规范两岸在统一前后的政治关系》一文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兼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林冈指出,中共十八、十九大报告揭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构想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内在关系,隐含着以“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规范两岸在统一前的政治关系的政治逻辑。“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有利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手段,而是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一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包含三个互相关联的要素,和平、统一与“两制”。其中和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统一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一国两制”既是统一后的具体政治安排,也是有助于争取岛内民心、化解国际阻力、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手段。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文生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台湾研究》一文中认为,涉台研究机构“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研究”,是对于涉台研究机构与涉台研究学者的重要提醒和要求,反映了涉台研究的特点、任务与目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台湾研究”是涉台研究机构与涉台研究学者应当始终遵循的原则与指标,这也是新时期台湾研究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

  本期白皮书“智库观察”栏目放眼国际,刊登了五位专家在中美关系方面的力作,分别是:美国纽约大学在职终身教授熊玠的《中国如何应付特朗普的新冷战并赢得贸易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教授严安林的《中美“贸易摩擦”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夏立平和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马艳红共同撰写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的《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与中国的应对》,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郭艶的《特朗普台海政策下的“台独”风险评估》。

  熊玠在《中国如何应付特朗普的新冷战并赢得贸易战》一文中谈到,美国学界已有高人指出:特朗普这一切表现,正代表了他领导下的美国已将中国视为长久敌国,一似当年美国对苏联为敌一样。因此特朗普对中国的贸易战,只是他挑剔中国各项手段之一而已。要考虑如何对付特朗普的全面冷战行为,大战略原则是要回到习近平主席在 2012 第一任就职以后利用创建一连串“地缘经济”措施在国际舞台上启动一个地缘经济游戏,表示与美国扮演一个我们可称为“不对称竞赛”的运动 ——意即要避免和美国在军事上竞争与纠葛。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未来走势与前景又是如何?对于中国大陆经济与台湾的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尤其是对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到底会怎么样?”严安林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上述几个问题,他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各方面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不小的,包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要做好充分应对准备;但从长远看,“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需“风物长宜放眼量”。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一文认为,特朗普政府去年11月以来推出“印太战略”(the Indo-Pacific Strategy),企图维护和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与保持有利于美国的地区战略平衡。该战略如果进一步充实,将增加印太地区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该文在研究特朗普政府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7》和特朗普总统本人及其政府高官相关言论的基础上,对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进行分析。

  彭念在《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与中国的应对》一文中认为,2018年10月初,美国副总统彭斯的一篇言辞激烈的对华“攻击檄文”发布后,国际舆论哗然。不少分析人士将彭斯的演讲与邱吉尔的“铁幕演说”相提并论,并再次使用“新冷战”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新冷战”的提法言过其实。实际上,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不对等全面竞争的态势之中,还未演进到全面对抗的地步。为此,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妥善应对挑战,努力扩大合作,从而顺利崛起。

  郭艶在《特朗普台海政策下的“台独”风险评估》一文中指出,随着中美结构性矛盾上升和战略竞争加剧,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推行某种程度的“台海再平衡”,美台实质性关系得到强化,“台独”风险随之升高,但短期尚属可控。美国短期内仍会把台湾当作一张牌,进可攻退可守。而“台独”冒险行动,将把美国和平与稳定的利益置于风险之中,因此美国不会完全放任“台独”势力挑衅,使中美目前尚属可控的地缘政治竞争迅速激化和升级为地缘政治对抗。大陆方面需立足底线思维,努力稳定中美关系,共同管控台海风险。

  在“智库论丛”栏目,本期白皮书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的《台湾“公投政治”对一中框架的侵蚀与挑战——法律与实证的视角》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两岸关系南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国民党前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的《社会融合理论视野下的两岸融合发展》两篇文章。

  王英津在《台湾“公投政治”对一中框架的侵蚀与挑战——法律与实证的视角》一文中表示,台湾“公民投票法”(简称“公投法”)是政党博弈的产物,其中充满了政治算计和政治妥协,其立法之初的政党利益超越了该法本身的价值;同时,该法本身就是民进党追求“台独”的结果,这些注定了台湾各政治力量围绕着“公投法”修正问题展开博弈的必然性。研究“公投法”修正过程中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分歧与共识、态度变化,以及修正后的“公投法”文本,对于我们瞭解岛内“统独”力量的消长,把握岛内政治生态的变迁,防范和应对绿营势力利用修正后的“公投法”来挑战一个中国框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融合理论视野下的两岸融合发展》一文中,作者指出,两岸融合发展可谓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方向,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字意义,应该是两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个结合不论是台湾加入大陆,或大陆加入台湾的混合过程,结果都应该是让两岸成长得更先进;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辩证过程,是一直往前进步的成功结合过程。在两岸互动过程中,融合是为了往前发展,发展则是融合后应该产生的效果,因此融合是充分条件;辩证的观点而言,发展有助于融合的推动,融合亦彰显发展的价值,所以融合也是必要条件。因此该文先针对两岸互动充要条件的融合加以探讨,进而分析惠台政策的变迁,以及其与融合发展的阻碍和推进,理解两岸关系的未来取向。

  本期白皮书“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厦门市台湾学会副会长、研究员曾建丰的《民进党内派系竞逐与“蔡赖”关系》和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陈谷鋆和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孟筠的《论台湾地区青年的“忙、盲、茫”与“斜杠人生”现象》两篇文章。

  曾建丰在《民进党内派系竞逐与“蔡赖”关系》一文中指出,民进党自建党以来便始终保持“派系共治、动态平衡”的政治生态,党内核心要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上都与党内派系此消彼长、兴衰存亡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以当前民进党内主要派系“英系”与“新系”的发展态势与互动关系,分析“蔡赖体制”中蔡英文与赖清德之间的竞合关系。目前看,其党内呈现“英派为主、新系为辅、各派分赃”的权力与利益分配模式,而其中“英系”与“新系”的互动关系则是整个派系结构的核心与主轴。目前看,政治现实与世态炎凉显示“英系”已经盛极而衰、危机四伏。而实力坐大成势的“新系”已经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从2017年开始,“斜杠青年”(即一个人拥有多种全职与兼职工作身份)频登台湾的各大书店的书籍与杂志。这不禁让人好奇,岛内青年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论台湾地区青年的“忙、盲、茫”与“斜杠人生”现象》一文通过在台湾的本土观察,分析台湾青年目前遇到的职业问题与职业心境。第一部分讲述台湾青年心中普遍感觉处于“穷忙”的状态,“穷忙”导致他们根本存不到钱。第二部分分析台湾青年们的三种无奈的心境:“忙碌”、“盲目”、“茫然”,由此勾勒出台湾青年错误理解“斜杠人生”、沉浸在“小确幸”的现状。第三部分是目前内地对台的红利与补助政策,总结指出内地对台的红利与补助政策可以为台湾青年在职业规划上提供另一种选择。

  本期“智汇集思”栏目刊登了中国评论通讯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国际部主任郭至君的《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观点综述》。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共同举办,主题为“打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的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在京召开,来自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非洲,众多防务部门领导人、军队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热烈探讨国际安全形势,为现今各类防务安全议题献计献策。该文系统梳理了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的观点。

  压轴出场的“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2018年第12次思想者论坛全文。是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王键主持,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就“东亚视野下的两岸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18年12月号,总第252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至今20周年,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931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