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文化台独”历史课纲的文化应对

热点搜索

“文化台独”历史课纲的文化应对


  中评社╱题:“文化台独”历史课纲的文化应对 作者:胡有清(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前全国台联副会长

  二十年来,台湾围绕中学历史课纲的风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为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去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多种政治力量和文化思想博弈的重要表现。台湾当局最近通过的十二年基础教育历史课纲,反映出“台独”分裂势力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明显进展,表现出其强力加速“文化台独”的急切心态,这是“文化台独”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中动向值得大陆方面注意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修改历史课纲“去中国化”的“三进一退”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为适应解严后社会多元发展和张扬本土价值的需要,李登辉领导下的台湾当局对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规范由过去制定“课程标准”改为制定“课程纲要”,主要提供大方向上的指导意见;教材也不再由官方组织编写,而由出版社按照课纲要求组织编写,经审定后出版由学校自行选择用于教学,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这样的改变,弱化了行政权力对教材编写的束缚,但是由于课纲明确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表述,并由此规定学生考试范围和标准,因此无论对出版商还是学校,课纲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与规范作用。同时,课纲不仅制约中学教育本身,其表达和蕴含的价值取向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那时起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少年,现在正值三四十岁的盛年,他们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明显打上了课纲的烙印。

  二十年来,有关高中历史课纲的修订及争议每几年就要发生一次。总体上说,经历了李登辉、陈水扁和蔡英文三任领导人“去中国化”方向的不断推进,中间穿插了马英九时期一次试图扭转方向的努力,是一个“三进一退”的过程。

  “课标”改“课纲”以后的第一个课纲即“88课纲”是在李登辉执政后期编制的,始用于1999年。在此之前,在李登辉的主导下,中学历史教学已经开始出现了“去中国化”和培养“台独”意识的倾向。1994年,台湾“教育部”颁发的《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在国中(初中)增设了“认识台湾”课程,包含地理、历史和公民三科,教材于1997年完成并开始使用,台湾史首次作为中国史之外的独立部分出现在国中课程之中,其内容已经初步表现出“台独”史观的倾向。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台湾史虽没有单立,而是改以独立的若干章节加以突出呈现。后来制订的“88课纲”延续并发展了这一做法,在不脱离中国史范畴的前提下,让台湾史出现在一个独立的单元中,这对台湾历史教育而言,是一种史观的重要变化,迈出了台湾高中历史教育在“去中国化”道路上关键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李登辉拔擢来主持编写《认识台湾(历史篇)》的杜正胜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位具有强烈“台独”倾向的历史学者,提出了所谓“同心圆史观”,主张应改变过去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研究及教育观念,改从台湾出发,先认识台湾,然后瞭解中国大陆、亚洲及全世界。这一观念主导了《认识台湾》的编写思路,看起来是个教学观念,但由于其在将台湾与中国进行区隔时隐含着分离与对立的意味,因此也就成为以后台湾史由中国史独立出去的理论支撑,实际成为一种为所谓台湾“国族建构”铺路的“台独”史观。

  陈水扁执政以后的课纲修订也是沿着这一史观的方向展开的。首先,台湾“教育部”颁发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历史学科被取消了独立地位而包含在社会科课程之中;同时,又以配合九年一贯制课程等为由,提出了新的高中课纲编订计画,打破了十年一修的规定,加快了高中课纲修订的节奏。这次修订产生的“95暂纲”,在历史课程中有两点显着的变化:第一,把台湾史从中国史分离出来。将1945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史”列为中国史,1945年之后的部分列入台湾史。台湾史讲授的内容分为早期台湾、清代的统治、日本统治和当代的台湾与世界等,把中国管辖台湾与日本侵占台湾相提并论。第二,压缩中国史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两学期改为一学期,课时也压缩了一半。

  “95暂纲”2003年发布后,因社会舆论的批评反对而被搁置。2004年陈水扁延揽杜正胜为“教育部长”强行贯彻;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课纲修订,最后于2008年通过,被称为“98课纲”。另外,2007年台湾“教育部”委托独派色彩浓厚的台湾历史学会完成《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画》,下发各家教科书书商,规定依此“标准”编写教材。这份报告检核了当时自小学至高中各领域各版本的教科书,列出五个方面“不适合用词”的调整“标准”,表现出强烈的“去中国化”倾向。这样,完成了从课程设置到文字表述“去中国化”的全套作业,台湾史不再是“地域史”而取得了“本国史”的地位,因为它和中国史之间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架构,更不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整个叙事脉络也完全是互相独立的。至此,对于台湾独立的“国家建构”来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建构,在“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的道路上,陈水扁接力李登辉又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后,认为民进党主政下的课纲是对“中华民国”和“宪法”的亵渎,实际上也对国民党的合法性地位构成了威胁,因此在课纲问题上总体态度是试图阻止或扭转已经膨胀的“去中国化”趋势。

  一开始,马英九当局暂缓实施国文与历史两科“98课纲”,继续沿用《95暂纲》。后来又修订形成了预定2012年实施的“101课纲”,这个课纲虽然增加了中国史的授课时数,但仅对内容做了一些局部的修改,整体与“98课纲”相差不多,并未从根本上对“台独”史观进行拨乱反正。2012年马英九成功连任以后,岛内一些有识之士又呼吁对历史教科书拨乱反正。于是,马英九当局以“错字勘误、内容补正及符合宪法之检核”为由,对“101课纲”进行“微调”修订,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结构和“同心圆史观”的前提下,强化了中国史观内涵,强调两岸历史和文化关联,这就是引起独派强烈反弹的“104课纲”。在民进党的鼓动支持下,2015年7月爆发了持续十多天的中学生“反课纲微调运动”。马英九当局在压力下宣布新旧课纲并行,“104课纲”实际上是流产了。马英九当局试图让历史教学从“去中国化”方向后退的努力最终失败。

  2016年蔡英文上任后,立即废除“104课纲”,宣布在2018年修订完成新课纲之前继续使用“101课纲”。今年8月13日,台湾“教育部”的“课审大会”审议通过新的历史课纲,决定今后高中历史教学将不再分为台湾史、中国史及世界史,而是按台湾史、东亚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开展,把中国历史放在东亚历史的脉络下讨论。教材的编排方法也由过去的按历史发展线索改为按主题划分单元,包括“国家与社会”、“人群的移动”、“现代化的历程”等。

  回顾课纲的演变历史,李登辉时代让台湾史在中国史内部突出出来;陈水扁时代将本国史与世界史二分法改变为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三分法,使台湾史实际获得了本国史的地位,形成了“两国论”的史观叙述;蔡英文任内现在则将中国史放入东亚史,取消了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立地位,不仅进一步在历史叙述中确立了中国的外国身份,而且试图更深入地抹杀台湾与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上的联系,“文化台独”又大大前进了一大步。

  二、“去中国化”历史课纲的恶果延续至今

  台湾历史课纲在“去中国化”道路上这种“三级跳”的过程,正是台湾社会“去中国化”过程的缩影。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具有“台独”倾向的执政者,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三任台湾领导人持续发力推进,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同时,民间特别是知识分子中的分离主义思想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这类知识分子进入权力阶层或与政治权利相结合,将这种思想诉诸于教育、文化事业,则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广泛的影响,杜正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另一方面,岛内虽然在政治上、文化上都不乏反对“台独”的有识之士,但他们力量有限,这也是“去中国化”思潮得以不断张扬而难以遏制的原因之一,而国民党执政在课纲问题“退”的努力,大概是二十多年里试图阻挡整个台湾滑向“文化台独”的唯一一次体制性的大动作,其失败也正暴露出国民党自身的弱点和积弊,马英九和国民党让人失望有其必然性。

  历史课纲所反映出来的台湾中学教育“去中国化”倾向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结果之一,就是造就了台湾青年一代中出现的“天然独”或“人造独”现象,对于整个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发展也有广泛的影响。在新升级课纲的规范和影响下,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发展。无论是对于现在的两岸和平发展还是今后的两岸统一,这都是不可小视的思想障碍。即使是两岸统一了,也无论是两岸和平统一还是非和平统一,后面的事还会少吗?香港的前车之鉴值得深以为戒。课纲所渗透的史观体系必须脱胎换骨地予以改造,然而,就目前岛内的情况而言,以其自身的力量实现这种改变又是不可能的。

  长期以来,大陆方面对于课纲这类“文化台独”问题也有警觉和批判,但与对待政治上的“台独”表现如“两国论”、“一边一国论”等相比,重视的程度和批判的力度都明显差了很多,而且批判也主要是即时性的政治批判,文化层面、学理层面的深入分析不足,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更缺乏长期持续的跟踪关注、研究和应对。过去二十多年里,特别是国民党执政的八年里,两岸交流持续发展,来大陆就学、就业和参观交流的台湾青年数以十万、百万计,但因为我们有“尊重”文化差异、避谈“敏感话题”的陈规,所以规定台生免修“政治课”,对于国家认同的问题避免正面触及;大陆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广泛开展的两岸交流中,一般性的陪同接待和专业性的交流切磋较多,极少涉及历史观、国家观这样政治性的话题,中小学等普通教育界的交流也不例外,这样的文化交流固然促进了两岸民众的交往与感情联系,但对于“文化台独”斗争的作用则不明显。另外,对于岛内课纲与教材,也存有“鞭长莫及”的自我懈怠与安慰,缺乏积极作为的信心和谋划。这些都使得对课纲等“文化台独”的斗争雷声大雨点小而难以持久深入的局面。

  在当前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台独”分裂势力动作频频的形势下,对于“去中国化”历史课纲的危害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在继续进行政治批判的同时,要加强文化批判,加强对台湾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正确历史观、国家观的宣传教育。以与大陆的联系而言,台湾青少年有三种群体:一是在大陆长期生活的台湾青年,包括在大陆各类学校就学的台生特别是高校台生,在大陆工作的青年台商、教师及其他人员;二是来大陆短期交流的青少年团队或个人;三是岛内青年群体。第一、二两类都与大陆有直接接触,而且第一类时间较长,应该与他们有更多的深入交流;第三类在人数上是大多数,因为空间阻隔交流不便,如何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更艰巨也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大陆方面必须根据这些具体情况,立足长远,区别对象,全面谋划,主动作为,多措并举,遏制和抵御课纲“文化台独”的恶劣影响。

  三、如何在文化方面抵制和消除“去中国化”课纲影响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台湾高中历史课纲的专业性研究与分析。可以组织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对其中的“去中国化”倾向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澄清史实,辨明是非。对于课纲中涉及原民史观、南岛语系、明郑政权性质、清朝治理政策以至国民党治理得失等问题要着重研究分析。可邀请台湾学者包括持有不同意见的学者参与研究。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专题或综合的学术研讨活动。研究成果除了形成专业性的学术论文以外,还应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相应的宣传,扩大影响面。

  第二,组织两岸学界合作开展中国史研究。这一研究自然包括台湾史、两岸关系史等领域。前年出版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就是两岸近代史学界五十多位学者合作撰写中国断代史的成功案例,在其他历史研究领域自然也可尝试,从而为两岸学界史观对接和合编历史教科书夯实基础。特别是对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专题研究,可以有选择地多加开展。在选题上,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种是容易切入并取得共识的,例如抗日战争史特别是其中的中国远征军史、台湾民众抗日史等;一种是对认识两岸关系中比较重要的阶段或事件,例如早期大陆对大陆移民、台湾光复等。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两岸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发挥档案、史着以至历史见证人的作用,做好史料的整合与利用。

  第三,编写权威的台湾史和两岸关系史教材。无论是从当前的反对“文化台独”的斗争而言,还是从两岸统一以后的台湾历史教育来看,这都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应该抓紧着手进行。应注意针对“台独”课纲的错误观点,通过教材编写正本清源,抵制和消除其影响,应当注意吸收台湾现有教科书在编写体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点,适合台湾青年使用。两岸语文教材已有合编本印行,尝试两岸合编历史教材虽然困难较大,但仍需要也可以积极尝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开展。台湾出版业比较活跃,台湾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许多人对“台独”课纲持反对态度,大陆与台湾学者联合编写中国历史特别是台湾史教材并在台湾发行,还是应该争取的。

  第四,重视文艺作品的作用。积极创作和推介反映正确历史观的优秀影视、小说、诗歌、戏曲等文艺作品,与岛内文艺工作者合作拍摄反映两岸历史文化渊源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电视纪录片、影视剧,并争取在岛内主流媒体播放,对台湾民众开展“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教育和舆论宣传。两岸合拍的十四集人文历史电视纪录片《过台湾》第一次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相对完整地叙述了台湾三百多年的历史。《英雄郑成功》、《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施琅大将军》等电视剧对于台湾史和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给予艺术表现。这类作品应该多摄制,多播放,多宣传,争取让更多的台湾青年从中增进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瞭解。

  第五,加强对常住大陆青年台胞的中国史教育。根据目前两岸来往交流的实际水准,针对台湾教育造成的青年中国历史观念缺失,过去对台生长期实行免修政治课的规定应当适当调整。作为第一步,可以考虑招收台生的高校将台生修读一定中国历史课程纳入教学计画,台生比较集中的学校应为台生专门开设中国史课程。台联、台商协会以及有关学会等团体应面向常住大陆台胞特别是青少年举办有关中国史、台湾史和两岸关系史的讲座、参观等学习活动。

  第六,在两岸青年交流中安排历史文化研习活动。全国台联近年举办的“台胞学子台湾史研习营”,通过名家讲学、现场研讨、问答互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员瞭解台湾历史脉络和真实面貌,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去年研习营期间,还专门举行了“台湾历史课纲的谬误及其危害”研讨会,多位两岸学者与现场近百余名学生在互动中分析台湾历史课纲,还原事实真相,辨别史观是非,受到了台湾青年的欢迎。类似这样对中国史包括台湾史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多种适合青年人的形式开展,例如举办知识竞赛、研讨班、读书会、专题报告、征文等。这些活动,既可以专门组织,也可以在大型交流活动如台湾青年夏令营或冬令营、台胞团队来访中穿插安排。

  第七,积极开展两岸中小学历史教师交流。双方可以通过切磋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内容,在交流中求同化异,增进对历史教育的共识。在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的同时要注意历史观念与教学内容的交流。要帮助大陆方面教师瞭解台湾历史教学包括教材课纲情况,对于台湾课纲及教材中存在的错误史观有正确的认识,在与台湾教师的交流中积极开展正确史观的宣传。

  第八,重视发挥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作用。可以面向台湾青年开设历史教育专刊、专栏、专用频道,刊登、播放相关新闻、文件和学术论文,刊登播放中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组织专业力量通过史话、答问、图片、影像、历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史学研究、考古、文博等方面的发现,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开辟互动式的专栏、信箱为台湾青年释疑解惑,增进对中国历史的瞭解和正确认识。要重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形式的作用,加强对台湾青少年特别是生活在岛内的青少年的宣传与联系。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无论台湾当局怎样篡改历史,都无法割裂两岸的历史和文化连结,我们应当满怀信心地去做好这些工作,争取两岸最终实现统一的美好未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1月号,总第251期)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014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