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华府观察:中美关系新冷战?美学者多不认同

热点搜索

华府观察:中美关系新冷战?美学者多不认同


美国智库回顾2018年美中关系,探讨美中是否迈向新冷战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芮效俭指出,以冷战来定义美中关系完全不合适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戴博表示,拒绝以“冷战”作为美中关系的框架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孙韵认为,尚未看到华为事件影响美中经贸谈判的优先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中评社华盛顿12月19日电(记者 余东晖)中美关系已经出现的种种“脱钩”迹象,让人担心这两个大国会否迈向“新冷战”。然而承认美中正在进行战略竞争的华府学者大多不认同以“冷战”来形容和定义中美关系,他们认为这无法反映中美关系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这个关系的复杂性。

  在华府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学者中心18日举办的“美中2018年回顾:新冷战?”研讨会上,中美关系是否正迈向新冷战就成为2018年的主题,这是去年同期举办回顾2017年中美关系时始料未及的。那时特朗普刚访问过中国,尽管“印太愿景”已提出,但当时人们对特朗普治下美中关系保持大体稳定还抱有乐观期待。

  仅仅半年多工夫,风云骤变。美中贸易战爆发,且有不断升级之势;原以为只是“纸上谈兵”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将中国作为长期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之一,美国正以“举国之力”加以应对。尤其是以美国副总统彭斯对华政策演讲为标志,美中是否走向新冷战?在华府外交学界成为“流行之问”。

  当威尔逊中心同样发出此问时,每位与会学者都不认同“冷战”可定义美中关系。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指出,使用冷战是完全不合适的。美中关系即便处于尖锐分歧中,双方进行的谈判与他在冷战时期参与过的美苏谈判不同;美中关系现在是以战略竞争为标志,但这是历史上大国之间都经历过的事情,以冷战来定义美中关系具有误导性。他强调,当年美苏之间的“相互摧毁保证”同样适用于美中关系,美中不能开战,因为双方都太强大,没人可以承受代价、全身而退。谈论美中冷战还模糊了其它双方应当合作的领域。

  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韵表示,美中之间将出现新冷战的论调早就存在,然而今天中方意识到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将中国置于困难境地。鉴于中方学界务实地想到中国尚无法赢得与美国的战争,对于新冷战是否已经开始,中国学界也有许多微妙解读。她认为,如果美中会否走向新冷战取决于中方如何回应,中方务实地采取更加和解的姿态,以降低目前的紧张是有可能的。

  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表示,他拒绝“冷战”这种框架,因为这根本无助于澄清美中关系,误读美中关系的复杂性与演化性。前苏联公民与美国疏离是当年冷战的主要特征之一,但美中之间不存在这种疏离,美中之间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关系非常紧密,美国人对华观感实际上还稍有好转。美中之间也没有各自设立对抗性的集团,尽管两国都有这种迹象。他说,所以还是应当坚持美中关系,忘掉冷战。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副教授欧阳梅(Meredith Oyen)认为,新冷战更多的是一种媒体“头条式的论调”,但美中之间存在持续几十年而不只是一两任领导人的战略竞争将是长期的现实。

  谈到未来美中关系可预期的好坏状况,芮效俭表示,自己经历过美中之间的好状况和坏状况。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是真切的,但美国应当继续追求接触政策。他拒绝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说法,而是认为美国没能以全部的力量与中国打交道,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过度投资于军力而忽视和没钱投入外交等其它方面。他呼吁美方不要忽视与中方合作的领域,比如朝鲜问题没有中方合作,就无法取得进展。

  戴博认为,未来几年很难看到美中关系战略竞争态势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便双方在90天内达成某种经贸协议,双方依然会互视为长期战略威胁,并采取各种限制措施。

  欧阳梅对美方有人提出停发所有中国学生来美签证的动议表达担忧,认为这会切断两国相互理解的途径,危险正在浮现。孙韵认为,虽然美中双方对华为事件的解读完全不同,但双方目前的优先是在明年初达成贸易协议,尚未看到华为事件对贸易谈判干预的发生。不过即便双方达成贸易协议,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仍会持续。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209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