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以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热点搜索

以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中评社北京12月25日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书记讲,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这两大主要矛盾的总“开关”。然而,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走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要以高质量发展来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助理、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晓红文章表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农民全面发展

  文章分析,农民全面发展事关重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今年4月10日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讲,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成就巨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是短板,农村是短腿,这是中央的判断,也是现实的事实所在。从民生的角度来讲,农民发展不充分,有四个非常鲜明的表现。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张。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13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到了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316元,农民收入达到13412元,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是1∶2.56,到了2017年是1∶2.71。再观察一下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两者收入差距扩张的趋势令人担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点在2009年,是1∶3.33。随后的5年时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年缩小0.1个位数,2015年、2016年分别只有0.01个位数。换句话讲,从1∶3.33,下降到1∶3.32,再下降到1∶3.31,到2015年是1∶2.73,2016年是1∶2.72,到了2017年是1∶2.71,按照这个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1,甚至1∶1.2将是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张。

  第二,截至2017年,中国还有3046万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计算的标准,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纳入贫困线。到了2017年,人均收入低于2900元或者3000元纳入贫困线。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或者相对于全国居民收入水平来看,这个标准应该是偏低的标准。换句话讲,政府消除贫困后更要关注后扶贫时代的返贫问题。

  第三,从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来看,农民全面发展与城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6年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表明:现在全国48%的农村家庭没有厕所,或者只有旱厕;26%的农村家庭生活垃圾没有得到集中处理;82%的农村家庭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村的自来水覆盖目前仅仅为78%左右。即便是通水的农户家庭,52%的自来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 44%的农村地区,农民现在的能源结构是柴火、茅草、稻秆、玉米秆、小麦秆。从生产生活条件来看,农民全面发展距离甚大。

  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教育、医疗救助、民生保障这三大问题,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

  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农民全面发展与城镇的距离就是总书记反覆强调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症结所在。所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总书记明确要求,乡村振兴要让亿万农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么样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通过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二、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质量优先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效益,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其一,要顺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显着改变几亿农民生产生活面貌,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解决好“物”的问题,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既要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其二,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将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的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更好地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其三,要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文章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当前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方面,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未来,要继续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引导支持力度,促进农业降成本、提效率。

  四、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文章强调,当前,中国已到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彻底打破城乡二次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要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基础上,加强城乡功能连接,深化城乡专业化分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乡村振兴化解城乡二次元体制机制矛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二要注意积极发挥相关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三要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四要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展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五、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培育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文章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就没有了依托,农民增收只能是一句空话。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在人、钱、地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不断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做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的文章。乡村产业振兴,首先一定是农业振兴。现在和将来,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产业。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放到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服务业,完善乡镇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打造一批科技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特别是要走绿色安全高质量的路子,加强源头治理,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畜牧业绿色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做好工商资本和人才“上山下乡”的文章。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回归乡村、服务乡村,工商资本从城市流向农村,是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乡村产业振兴靠政府包打天下是做不起来的,必须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随着农村吸引力越来越强、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农村度假、休闲、养生、养老、创业,工商资本和人才“上山下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农村的延伸,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支持农业、带动农民,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新乡贤、退伍军人、外出农民工等回归农村,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努力在乡村形成人才、资本、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对于工商资本下乡,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明确下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脱离农业、把农民挤出去,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

  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所在。2017年有些沿海发达省份的一产占比只有3.9%,如果仅仅就农业抓乡村产业,或者简单移植城市二三产业,是抓不出产业振兴的。只有立足本乡本土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乡村产业振兴才会有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可能。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功能和乡村的价值,让乡村产业插上互联网和科技的翅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养生养老产业、农村电商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做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文章。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农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要积极深化农村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置”,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盘活农村闲置废弃农房和闲置宅基地,进一步打通要素流入农村的通道。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六、高质量发展重在建设美丽乡村

  文章提出,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重整行装再出发,大力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像打造艺术品一样来打造乡村,让乡村不仅乾净,又充满温度、各具韵味、富有活力。

  更加注重乡村特色。乡村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搞乡村建设,一定不要把传承记忆的东西给破坏了,把自己的特色给弄没了。有些乡村由于存在自然差异性,必然带来村庄的多样性,每一个乡村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把保持原有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在独一无二的特色上做文章,努力让每一个乡村都散发自己的独特味道。

  更加注重环境治理。美好环境是个“易碎品”,治理难,巩固更难。对于治水拆违,必须加强、不能削弱,必须持续推进、不能停滞不前。要以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V类水成果,全面打赢治危拆违攻坚战,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全域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付之东流。各地要扎实开展存量违建清零“回头看”工作,坚决杜绝新增违法建筑的产生,尤其是关注村级留用地、临时建筑、工业小区、城郊接合部等新增违建,做到有危必治、有违必拆、即查即治。

  更加注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既塑形、也铸魂。建设现代乡村文明,不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简单回归,更不是重拾封建糟粕,而是要对传统乡村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村优秀传统美德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比如孝老爱亲、扶危济困、勤读力耕、诚实守信等,在乡村都是高度认可、代代相传的。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习俗文化、礼节文化,建设现代乡村文明。要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特别是要坚决反对不承担养老责任等异化行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吸引村民多走进文化礼堂。

  更加注重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中国农村大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欠账还比较多,突出体现在:对交通主干道建设投入比较多,对遍布乡村的交通“毛细血管”的维护还不到位,乡村信息等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差距就更明显了。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下乡,特别是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改造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认真办好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努力使乡村具有与城市一样的吸引力、让农民享有与市民一样的品质生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导向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调整,集聚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着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335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