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关注:学者北京共话中美关系历史与现实

热点搜索

中评关注:学者北京共话中美关系历史与现实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上海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贾庆国(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中评社 海涵摄)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中评社 海涵摄)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余智(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海涵)26日下午,“中美关系与公共外交40年”圆桌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协办。上海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贾庆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余智在论坛第二环节的专题讨论中,围绕“中美关系历史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机遇”议题展开了深入研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了该环节的研讨。

  参与讨论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已进入新阶段,中美之间虽然有危机、有竞争,但合作空间仍然很大。两国应当在竞争之中谋求合作,尽量避免恶性的战略竞争,要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寻求战略共识,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上海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指出,我们应该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当前中美关系。早在1949年美国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对华政策辩论,题目是“谁丢失了中国?”。这场所谓“失去中国”的辩论中的一些因素在今天似乎又重演了。而此次“失去中国”可能意味着美国也将“失去世界”。我们看到新一轮“失去中国”的威胁,这不是夸大其词,而可能会是一种现实。中国此次难以通过传统公共外交的手段与美国达成广泛共识,而需要“多管齐下”:第一,不仅与美国智库沟通,也要与美国更广泛的群体进行交流;第二,找到美国痛点,并通过舆论手段向世界宣传;第三,让坚持客观事实的美国人有更多发声渠道;坚定地支持自由主义与多边主义,防止麦卡锡主义再次出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贾庆国表示,根据当前世界格局的态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中美关系的发展规律。首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历史上,当中美将对方视为同类国家,关系会好一些,反之就会差一些。中美今天依然是同类国家,两国在价值层面的差距不大,只是由于两国国情不同,这些价值的实践方式不同而已;从利益的角度看,中美两国都是现存国际机制的利益攸关者,整体而言希望维护国际秩序的开放。其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当两国能兼顾对方利益,两国关系会好一些,否则两国关系会不太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为对方善意交往提供便利,相互开放市场,从而两国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同时,两国都获得了实际利好。再次,“君子取之有道”,守规矩和按“牌理”出牌是两国关系的基础。最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国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愿望是双边关系良好发展的前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当今中美面临的竞争态势与历史上英德竞争进行对比,中美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一方面,导致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均是新兴国家国力的提升引起守成国的担忧与警觉。另一方面,从对比的视角看,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差距超过英德,且英德两国意识形态对比是常态,没有戏剧性变化。同时美国国内动员程度高于彼时的英国。但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是,近年来,尽管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谨慎实践,但这一倡议本身就已引起美国的担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表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我们脚下的星球演变有很大的相似性。地球的发展演变在亿万年的时间长河中,时而剧烈时而瓶颈,人类社会也很相似,人类社会的发展时而天翻地覆,时而波澜不惊。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似乎进入新的波动的时代。历史的波动时期有三大表现:其一是民众意识形态动机上升;其二是偶然性事件增加;其三是政治强人增多。而历史的波动又在当下引起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变化,两国关系前景堪忧。回顾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面临很多曲折和问题,在两国建交之前,中美两国都存在着“妖魔化”对方的情况,这种方式阻碍了两国民众客观地认识对方和理解对方。尽管如此,中美关系在过去的40年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经验,这正是我们值得发扬的能量,我相信中美两国的领导者能够把握历史机遇,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指出,当前我们更不能忽视中美两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中美如果发生对抗,除了两败俱伤以外,还有可能导致无法确定的局面出现,这将严重影响世界的发展。回顾历史,中国始终是中美关系的积极推动者,在多次摩擦中,中国都积极推动两国关系向好发展。展望未来,中美学者都应该认识到中美关系已进入新阶段,放弃幻想,要在竞争中谋求合作,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寻求战略共识,并进一步加强相互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过去两年来,全球主要矛盾是美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世界秩序出现一定的权力真空。中国当前不应把关注点仅仅聚焦于中美贸易竞争,而应更多聚焦国内的深化改革。中美之间虽然有危机、有竞争,但合作空间仍然很大。中美合作的大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今年中美贸易量可能还会提升,孔子学院虽然关了几家,但总量还在,根据形势的变化做些调整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国家的强大,中国也应有大国心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限合作阶段,双方从零开始,逐渐扩大合作领域;第二阶段是奥巴马时期的威慑外交;第三阶段是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中国展开的一系列竞争,从威慑逐渐提升到遏制。面对美国的战略调整,中国应该在强调合作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竞争与反遏制。同时,要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来缓解美国精英的焦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指出,当前,在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关系认知是有差别和不同层次的。简单的说,在美国民众层面,对中美关系的印象并不是那么糟糕。用美国的中国通杰弗里·贝德所说的,“美国基层没有很强烈的对中国竞争意识”。我觉得这在未来会是一个常态。焦虑或者是负面的态度更多集中在精英层面。对于美国精英人士来说,更多从战略层面考虑中美关系。但是对于美国老百姓而言,他们想到的是平常的日子,想到中国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在经贸领域、在日常生活中的伙伴。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中美战略竞争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不应该忽视它的尖锐性。同时,要尽量避免和美国之间恶性的战略竞争。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余智表示,现在中美谈判正在紧张进行,结合媒体的公开报道和相关研究来分析,从保持中美关系稳定的角度出发,中美双方各让一步是有可能的。中国在外贸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做出的调整和改革,不仅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需要,也是基于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战略考虑。

  此次研讨会召开于中美两国建交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过去40年来,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但却能够始终破浪前行,保持了向前发展的态势。当今世界正经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和深刻的变化,中美关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2018年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双方同意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释放了直面问题、合作共赢的积极信号。但与此同时,中美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分歧。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和时间节点上,此次论坛上对中美关系的研讨很有意义。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412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