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影响两岸关系?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影响两岸关系?


美国对中国大陆发起的“贸易摩擦”可能给“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严安林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专文《中美“贸易摩擦”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作者表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未来走势与前景又是如何?对于中国大陆经济与台湾的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尤其是对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到底会怎么样?都是各方相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各方面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不小的,包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要做好充分应对准备;但从长远看,“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需“风物长宜放眼量”。文章内容如下:

  一、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1、对于目前中美贸易问题的定位

  应该说还是属于“贸易战”的初级阶段——“贸易摩擦”,还没有发展到真正的“贸易战”的程度。当然,未来发展的走势,是有可能向“贸易战”的方向发展,而且不少人认为出现“贸易战”的可能性还不小。

  2、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特征

  主要有:第一是美国对华发动的“贸易摩擦”,根源在于美国国内自身的“内生性”因素。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国内政治社会问题发展的外溢,是基于美国内政发展的需要。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美国当前对外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以“内生”为主,根源在美国精英对于美国自身实力不能继续独霸世界而感到不满和焦虑,挫折感强烈;也有部分建制派人士因为对特朗普及其内外政策的不满而更为焦虑。应该说是这两种情绪的集中爆发,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包括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也挑起了中美“贸易摩擦”。

  第二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特朗普的个人色彩非常鲜明。在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与政策做法中,应该是具有浓厚的“特朗普色彩”。因为特朗普个人的认知就是中美经贸关系是“美国全输、中国全赢”,中国方面提出的中美经贸关系是“双赢”,但特朗普则是认为“双赢”就是“中国赢两次”。包括采取贸易讹诈、抬高要价就地还价、谈判好的事情推倒重来等,都表现出鲜明的“特朗普色彩”。
  第三是中美“贸易摩擦”自开始进行就呈现出不断扩大化的趋势。一方面是“贸易摩擦”的规模在扩大,且短时期内恐怕难以中止,另一方面开始延伸到价值观、人权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因素。

  第四是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关系中的新的矛盾面向与问题所在。在中美关系中既有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贸易摩擦”这样的新问题,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由是过去中美关系中的“压舱石”、“稳定器”发展成为矛盾的“触发器”、“导火绳”。

  3、中美“贸易摩擦”的症结

  当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单方面的政策作为所挑起。其意图在于:第一是解决中美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认为,中美贸易逆差造成美国社会失业、分配恶化,产生社会矛盾。应该说,美方以贸易逆差为藉口制造国际经贸摩擦,是开错了药方,实在是“美国自己生病,却要他人吃药”。美国减少其自身的全球贸易逆差的最有把握和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国内政策改革增加国民净储蓄,同时增加美国出口,包括减少对于出口产品管制,尤其是对于出口到中国大陆产品的管制。

  第二是阻止中国大陆的产业升级,也是美国制造中美“贸易摩擦”的一大动机。不少人提出,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既在于要求降低中美间的贸易逆差,更在于想要阻止中国大陆的产业升级,包括“中国制造2025”。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莉森就表示:“当前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向中国发难,除对华具体产业政策等不满外,更多反映了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一种沮丧、焦虑与担忧的情绪”,“美国就好像在沉睡了15年之后突然发现:糟糕,中国已经如此强大。”①

  4、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大陆之间的贸易摩擦,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因此,中美这次的“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史上最大的贸易摩擦,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破坏了世界贸易秩序,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据经合组织预计,如果美国发动贸易战引发其它国家反制,最终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10%,全球贸易减少6%。可见,美国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政策上的单边作为,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而目前的世界秩序包括世界经济秩序,是二战后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为了追求和平、安定、繁荣、和谐而做出努力后达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安排,是各方共同努力、辛苦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实际上是让美国由世界秩序的缔造者变成了破坏者。
  第二是国际产业分工将出现重组。美国发动的中美“贸易摩擦”,破坏全球的产业链,也破坏了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产业合作。

  第三是伤害了美国的进口商与消费者。增加关税,无疑是加重了美国进口商与消费者的负担。对进口消费品加征关税,最终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进而导致物价的上涨和消费支出的下降。

  第四是影响到中美关系。中美“贸易摩擦”的症结可能在美国若干人士对于中国大陆发展与崛起的担忧,但应该说,这样的焦虑与忧虑是过度了。目前的中国大陆,综合实力尽管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中国大陆既没有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意愿也没有这个实力。而由“贸易摩擦”引发的中美关系前景,却使“两国关系可能进入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新时期”。②需要强调的是,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先对中国下手,中方只是还手,是被动的。中方并不想搞“贸易摩擦”,因为“贸易摩擦”没有赢家。当然,中方也不怕,别人要打,只能奉陪,别无他法!在“贸易摩擦”问题上,美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也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与耐心。

  二、中美“贸易摩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做好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长期化与持久化的各种准备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谈判中,美方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中国大陆没有能力接受,也没有条件能接受。从而,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似乎是必然的结果。美国下一步依然会围绕着贸易问题,更加强调与采取削弱与限制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对中国大陆采取相关排他性协议的做法;加强中国大陆对美投资、或对盟国的投资并购的限制,加强在金融、科技等方面领域对中国大陆的全面压制等。因而,中国大陆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的高品质发展。

  2、应警惕与防止中美关系由“贸易摩擦”发展到“经济战”,甚至最终滑向所谓的“新冷战”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摩擦”甚至对华攻击扩大化的目的之一,应该是为中期选举增加政治筹码。尽管中美“经贸摩擦”可能长期化,但应该说,特朗普政府尚未确定对华全面性的战略,战略上是否要对中国大陆进行全面冷战,应该还没有成型,至少是有待观察。因此,需要警惕与防止中美“全面对抗”的出现。中美“全面对抗”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似乎是中国大陆在主张与推动经济全球化,而美国则是反经济全球化。其实美国才是经济全球化的头号受益者。最近中国前大使傅莹女士在一次报告中列举了一组世界银行按照美元现价所做的统计: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90年是22.57万亿美元,到2017年达到了80.68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GDP是从5.98万亿美元增长到19.39万亿美元,中国大陆是从0.36万亿美元增长到12.24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人均GDP是从2.39万美元增长到5.95万美元,中国大陆人均GDP则是从318美元增长到8827美元。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在这18年中是发展了,但其实美国发展得是更快,中国大陆是人均8000多美元,而美国是近6万美元,美国依然是遥遥领先中国大陆。人均8000多美元的中国大陆如何去威胁这人均近6万美元的美国?这是值得美国政治人物去深思的!尤其是正如傅莹所指出:“中美已在同一全球经济体系内合作40年,都在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价值链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相互也建立了全方位联系。即便中美真要‘脱钩’,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要经历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对双方的经济和人民的福祉乃至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损害,恐怕是世界难以承受之重。”③

  3、应客观认知与定性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

  不宜轻易、无限地上纲上线,甚至提出中美难以不进行“全面对抗”的论断。反倒是应该防止这样的局面出现。

  不少人提出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与实质是模式之争与制度之争。认为这是一场经济斗争,也是一场政治斗争,既是意识形态之争,也是制度与模式之争,中美关系未来发展到“新冷战”的状态是未来国际秩序下不可排除的发展方向之一。个人观点则是认为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定性需要慎重。目前而言,还是就事论事比较好,比较策略。尤其不要将中美“贸易摩擦”上升到制度之争、模式之争的层次。中美两国是完全可以和平相处、和平发展的,尽管双方之间存在竞争,但也需要合作,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4、应做好中美“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升级背景下应对美国打“台湾牌”的准备

  美方视中国的发展为“威胁”与“挑战”美国在地区和全球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美国国会与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双重推动下,美国行政部门可能加大打“台湾牌”的力度,美在台湾问题上不断“踩线”对中国大陆施压的可能性也大大上升。因此,需要对台海局势中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有充分的估计,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一)短、中期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不小

  1、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陆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虽没有改变中国大陆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却是中国大陆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较大的变数。二是“经贸战”没有赢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金融稳定、贸易投资、就业与民生等诸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被加征关税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短期内受到一定的冲击,如2500亿美元清单基本涉及中国大陆对美出口中最具竞争力的高科技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对中国大陆整体出口行业的冲击是明显的。短期与中期内,外贸顺差会出现明显下降,对经济、金融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债务会有所上升;三是对中国大陆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四是对于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对美贸易占中国大陆总贸易额的19%,而中国大陆经济成长过去一直靠对外贸易拉动。五是对中国大陆外向型实体经济也产生影响,导致成本增加、订单减少、工人失业等问题。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S·波森(AdamS.Posen)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全面贸易战争是对两国劳动人民的灾难,破坏整个世界经济的未来。”他认为最直接的代价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间接的代价是“对世界贸易系统的长期性破坏”,减少未来的投资和效率。

  2、中美“贸易摩擦”对台湾经济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台湾地区作为贸易依存度高,且同时与中国大陆和美国均有紧密贸易往来的经济体,必然会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直接的波及和影响。从2002年起,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国大陆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与贸易对象,从而中美“贸易摩擦”直接影响台湾地区经济发展。

  3、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了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制造业的生产与出口,7成以上是以原材料、半成品或零元件为主的中间财,其中又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出口市场,2017年出口金额1302亿美元,占台湾出口41%。从2016年大陆海关统计表明,大陆对外出口总量最大10大企业里面,台湾占了8家,前20大里面台湾占15家,大陆对美出口排名前一百名的公司中,台资企业约占四成。竞争力相对比较弱或利润比较薄的台资企业,将受到“关税战”的影响,在短期内会对其整个产业链造成一个波动。

  4、美国对中国大陆发起的“贸易摩擦”可能给“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美国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贸易摩擦”及其扩大化、持续化趋势,可能引发的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民进党当局在两岸政策的错误道路上走下去:

  一是民进党当局不顾台商的生存问题而恶意选边站,加码美国,如2018年9月民进党当局赴美采购团签署15.6亿美元大豆。
  二是寄希望有“转单效应”,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也有助于吸引台商回台生产,期待“渔翁得利”。

  三是战略上,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大力推动台美关系提升,完全倒向美国,尤其判断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制约中国大陆,自我寻求位置与角色是充当美国“反华”“急先锋”与“马前卒”。

  四是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继续采取对抗性与“台独化”政策,如10月10日蔡英文的演讲就充斥着“两国论”和针对大陆的对抗性思维,暴露出配合美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大陆的险恶用心。这样,两岸关系僵持就难以打破。

  (二)长远看,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

  1、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

  第一是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提高了对外来冲击的承受力。中国大陆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自身内需已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要力量。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出口、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消费增速相对平稳。2007年中国大陆对出口依存度接近70%,2017年外贸依存度是33%,与2012年的47%相比,下降了14个百分比,远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已经成为稳定中国大陆经济大船的“压舱石”。④中国大陆2017年GDP总量82万亿人民币中,出口的贡献是8万亿左右。当然,这8万亿中,美国贡献了三分之一。因为如此,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陆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美国一点出口都没有的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0.2-0.5%。经济成长由6.5%降到6%。

  第二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在内的对外贸易策略,进一步拓展了外贸市场。2018年1-7月,中国大陆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的399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上半年,中国大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5%,规模创历史新高。⑤

  第三是中国大陆具有的政治优势,包括制度优势、政策优势。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多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改革开放40年所累积的坚实的经济实力与丰富经验,已经具有了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的能力。中国大陆不是“失落20年”的日本。
  第四是中美双方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美两国已形成结构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经济关系”。⑥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S·波森(AdamS.Posen)认为:“中美贸易总的来说显然是双赢的”,“鉴于中国的发展程度,现在这两个经济体比以前有着更多共同的基本经济利益,包括由那种体制保障和约束的利益。”中美“两国都不可能打赢一场贸易战”。“使用单边的关税威胁作为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是错误的。就纯粹的经济而言,关税将伤害下游的生产商和全球供应链,还有美国的消费者。”“就外交而言,它以众多方式伤害发达经济体(美国的所有盟友),以及旁观的新兴市场。而就全局而言,它破坏了国际经济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它们导致了对所有国家而言的更大的繁荣和稳定。”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莉森认为:“中美间的竞争态势不会改变,但需要的是‘有约束’的竞争。确保竞争在有底线可循、双方能有效交流的情况下进行。”⑦

  第五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与文明进步。站在全球化一边,中国大陆就占据着道义高地,采取的反制举措是为了捍卫国际多边贸易规则,而美方做法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是逆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必然会产生分化的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市场主体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等问题是客观存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它?是因噎废食?还是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同的思路,决定不同的出路!

  2、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发展大势。两岸经贸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交流与合作领域,主要受到大陆与台湾经济因素的制约。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对两岸经贸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存在对两岸经贸可能正面的刺激效果。如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大陆弱势产业经过痛苦的转型后,浴火重生,包括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后,引导台企在“一带一路”上进行新全球化布局,将可能是中美“贸易摩擦”对台商发展的一个正面因素。

  3、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的主流民意,也符合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利益。

  4、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中国大陆发展与崛起的事实。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美“贸易摩擦”虽然给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如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盛行,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上升,不可测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依然是基本形态。40年来,中国大陆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大陆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向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也改变不了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统一的潮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四、政策思考与建议

  1、客观认知变局,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美国“遏华”势头与大打“台湾牌”变局,中国大陆无需惊慌,更不会失措,稳住阵脚,求其在己。中美“贸易摩擦”其实也是一场信心战。中美关系大局稳定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美方政策作为,也取决于中国大陆自身实力与应对之策;不全取决于美国国会通过什么涉华法案,也取决于美行政部门实际对华政策的执行。中国大陆的经济稳定是有底气的,有80多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年经济总量,6.7-6.9%的稳定的经济增长,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2、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做好自己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发展自身,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2018年4月博鳌论坛上习近平讲话确立的开放日程走,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大陆没有理由再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未来只能是越来越开放。过去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的,未来中国大陆的高品质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包括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关税,2018年11月5-10日在上海的进口博览会就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指标,通过“进博会”刺激中国国内消费,提高供给水准;开放服务市场,包括金融、教育、医疗。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大陆不能也不会因噎废食。

  3、保持经济的稳定与成长,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尤其通过减税、降低资金成本、土地成本,减少行政管制等举措,让企业降成本、释活力,完善国内市场的运行机制。

  4、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进行有策略的斗争

  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策略的蛮干。做好多手准备,应对反应应该是逐步升级。第一是“和”,和为贵,高举中美关系稳定是第一要务的旗帜,占据道德高地,不轻言“斗”。第二是“斗”,做最坏打算。第三是既斗争又合作,“斗智”不“斗气”,“斗力”不“斗嘴”。做好采取坚决斗争的准备,但坚持谈判解决问题的做法。相信中美“贸易摩擦”最终将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刘晨、胡友松:“中美需进行‘有约束’的竞争——专访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参考消息》,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②秦朔:“风雨过后是彩虹”,《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第2版。

  ③傅莹:“中美关系再次站在方向选择关口”,《参考消息》,2018年10月18日,第12版。

  ④石平:“中美经贸摩擦改变不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求是》,2018年第17期,第17页。

  ⑤高云才:“稳中求进,以稳应变”,《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第17-19版。

  ⑥任平:“贸易战悲观论调不靠谱”,《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7日,第2版。

  ⑦刘晨、胡友松:“中美需进行‘有约束’的竞争——专访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参考消息》,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446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