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智库:《中国评论》第253期精彩观点

热点搜索

智库:《中国评论》第253期精彩观点


《中国评论》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国评论》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53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总编思语”——《台湾民意觉醒的历史大势是如何蔚成的》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台湾民心的向背,通过这次“九合一”地方选举已经清晰可见。民众的选择很清楚,就是要务实发展,要经济繁荣,要“两岸一家亲”而非仇视与敌对。仔细分析台湾当下这股民意觉醒历史大势,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几个重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迭加作用和交替催化,蔚成台湾民意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一,是外在的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台湾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顺应和融入这股世界大潮中;第二,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又因政治原因未能参与其中;第三,台湾的企业虽然在大陆改革开放后,通过将岛内的夕阳产业转移至大陆而获得巨额利润,但他们却不愿意在岛内产业升级的研发上投下巨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第四,民进党二次执政后表现出的种种荒腔走板的政策作为——无论是“一例一休”、或是军公教“年薪改革”、能源政策、转型正义、前瞻计划等等,无不引发台湾社会的强烈反对;第五,大陆因素在两岸关系、岛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主导性因素。

  本期《中国评论》“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与习氏台湾史观》、《世界大变局:全球力量再平衡与国际秩序的重塑——兼论冷对抗下的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非零和的博弈:“冷对抗”下的中美日关系与两岸》三篇文章。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与习氏台湾史观》一文中指出,习近平是具有大历史观的国家领导人,他的大历史观及其中的历史思维特点,已经成为中共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又是罕见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台湾史观的中共领导人。习氏台湾史观,是指导两岸共同史观、正确史观、发展史观得以确立的至为重要的大历史观。随着台湾政治形势的变化,“台独史观”的形成以及蔓延,台湾青年对一个中国的历史认同趋弱,两岸最大的危机之一是不同历史观的对撞,这是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诱因。如何秉持习近平的台湾史观,重构两岸的历史认同,是至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海良在《世界大变局:全球力量再平衡与国际秩序的重塑——兼论冷对抗下的两岸关系发展趋势》中谈到,关于当今世界大势,现在可能是自冷战结束之后的又一个历史分水岭。经过近 20 年的徘徊、蹉跎和探索,国际格局开始调整,一场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正在拉开序幕。一战结束百年了,世界正在天翻地覆,新历史分水岭到来,对大国都是严峻考验。不仅从世界历史周期看是这样,世界经济周期也到了重新塑造全球化的阶段,而地缘政治也在发生相应的转折,一种世界政治板块大变动的景象逐渐进入人们眼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美两大经济体的政治博弈。《经济学人》主编比尔·埃莫特说,世界很快就会目睹中国和美国意志力的历史性考验。即将到来的考验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将揭示世界新兴强国与衰弱但仍居领导地位的既有强国,在对峙时的真正实力和态度。无论结果好坏,可能会决定未来数十年的世界。但世界政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绝非完全由中美两国的博弈所决定,事情远比双边关系的变动复杂得多。他在文章中探讨了世界大变局的总体图景、主要机制和发展趋势,并在这一框架下分析了两岸关系发展趋势。

  辅仁大学日文系教授、台湾大学日文系兼任教授、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何思慎在《非零和的博弈:“冷对抗”下的中美日关系与两岸》一文中表示,“冷对抗”应为当前中美关系的适切描述。中、美非敌我关系,而为处于竞争、摩擦亦互见支持的“冷对抗”,其间零合博弈绝非解方,透过对话,管控分歧,构建超越历史悲剧的新型大国关系仍为“习近平外交”基调。此外,安倍对中外交亦未因中、日在东海的持续针锋相对而停滞,将安保与经贸脱钩,务实改善中日关系,此亦显示中日关系存在多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无法简单化为非黑即白的敌友关系。而在激烈变动中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权切忌台独意识形态绑架,而应审时度势,在中、美博弈中,灵活应对,寻求“九二共识”的解方,突破两岸关系困局,始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有效维持两岸现状。

  本期《中国评论》“智库论丛”栏目刊登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林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法治问题》一文。该文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须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促进和保障。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所决定,在世界范围内(如“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区【大陆法系】、纽约湾区和三藩市湾区【英美法系】,都是在一个国家、一种政治制度、一个法系之内的大湾区建设),没有现成的法治模式和法治经验可资借鉴。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更好实现法治引领、促进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当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在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张亚中发表了《为何要出版 》一文,在该文中,他指出,当世界上更多的人愿意来到台湾,愿意“享有”台湾时,台湾也就可“享有”世界了,也就有了真正的“主体性”。故步自封、以“我执”来爱台,只会害台,只会让自己失去所谓的主体性。“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的“锁岛”排它思维将使得台湾逐步萎缩,唯有“台湾是世界的台湾”的认识,台湾才有机会享有全世界。“和平开放”是台湾必须要走的道路,“有容乃大”则是台湾面对世界、展望未来唯一的座右铭。

  本期《中国评论》“智库报告”栏目主要聚焦台湾问题,两位两岸关系领域的专家分别就台湾“第三势力”和未来蔡英文的内外政策议题展开了精彩论述。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严峻在其文章《台湾民粹主义与“第三势力”》一文中表示,随着“反建制主义”风潮在全球多地兴起,有关“台湾民粹主义”、“台湾第三势力”再度成为海峡两岸政、学界乃至社会大众热搜热议的词。他的文章尝试回答以下三组问题:第一,当前台湾是否民粹主义升温,若是,台湾民粹主义的主要价值取向与表现形式是什么?第二,台湾有无“第三势力”?若有,台湾“第三势力”指什么?其当前力量与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特别是 2018 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对“第三势力”力量的增减意味着什么?第三,台湾民粹主义与台湾“第三势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亚太智库研究员,广西东南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东流在《未来两年蔡英文民进党会否调整其内外政策》一文中表示,民进党想要迅速改善执政处境、调整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要做调整的东西太多了,不单单是两岸关系,还有岛内一系列的政策都必须要做大的调整。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它不单会失去自己的基本盘,也不可能得到新的支持。既然两年之内很难做到重新赢得民众支持,那么现实问题不得不让她更多的考虑该如何才能把原来的基础巩固好。

  时值《中国评论》月刊创刊20年之际,“智库回眸”栏目特别刊登了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专任教授、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顾问赵春山所撰写的《贺20 岁生日》。在文章中,赵春山谈了他与《中国评论》的情缘,二十年来海峡两岸与国际环境的变迁,以及《中国评论》及中评社的作为与贡献。他指出,《中国评论》和〈中评社〉,至少做出了下列的贡献:第一、它提供我们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和分析,让我们“不出门能知天下大事”,对于台湾的读者而言,这点非常重要。第二、它提供了一个智库沟通的平台。习近平上任后非常重视智库建设,认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份,希望广泛听取各方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第三、它提供了中国大陆各方面的资讯,尤其是官方的第一手资料。第四、它促进蓝绿双方的彼此瞭解,在目前两岸现实状况下,中评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登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邵育群的《台湾问题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与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动向》和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焰的《中美贸易摩擦发展趋向与两岸经贸合作方向》两篇文章。

  在《台湾问题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与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动向》一文中,邵育群认为,近年来,台湾问题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响台湾问题的美国、日本等国际因素也在演变,并对台湾当局的对外关系和两岸关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特朗普个人特质造成的不确定性,是非典型政治人物,个人判断力与性格特质将对美国政策回应产生决定性影响。二是特朗普政府对台湾在其“印太”构想中地位尚未确定。三是难以确定特朗普政府将何时、以何种形式用“台湾问题”与国会“做交易”。

  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焰在其文章中指出,通常两个大经济体发生贸易摩擦是有一个过程的,解决之道是由点到面,分阶段依据双边经济发展态势从解决单一行业竞争到整体市场经济关系逐次进行调整。而中美贸易摩擦却似乎采取了跳跃式发展的节奏,这是与中美经济关系的密切性和特殊性决定的。未来由于中美结构性矛盾的经贸争端不会停止,中美围绕贸易问题的长期博弈仍将持续存在。台资台企要抓住中国大陆经济转型发展的契机,在以下三个方向增强力度:第一是加强两岸的产业科技和技术标准合作;第二是加强两岸金融创新合作,服务两岸中小企业;第三是将两岸的经贸合作向一带一路沿线扩展。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登了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教授、所长郭震远的《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探讨》一文,他表示,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完全统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新阶段中,国家认同问题已突出地成为两岸统“独”博弈的核心问题,将主要通过两岸文化交流予以有效处理。所以,两岸文化交流在发力巩固成效、经验,积极消除不足中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受到足够重视。此外,随着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两岸文化交流发展中出现新的参与者——“两岸族”,他们将创造出两岸文化深入交流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聚焦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共刊登了来自两岸的五位专家从不同面向谈“九合一”的文章。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匡宇在《“韩流”论述、非传统政治时代崛起与台湾选民的变化》一文中指出,韩国瑜在逆境中汇聚天时地利人和,用新形态选战把有数十年在地根基的民进党逼到墙角,甚至为其带来了进取 2020 的政治想像,这既是台湾政治的一大“奇迹”,也为观察者带来了新的启示。不过,高雄史无前例的胜选既是韩国瑜政治生命的高点,也是一个岔路口,“韩流”勃兴的大语境是两岸关系对台湾政治社会的影响深入肌理和骨髓,同时岛内进入了“解严”后的第二次“政治祛魅”阶段。未来,其将会扶摇直上,还是潜龙勿用,是否会引领“非传统政治世代”成为台湾政治舞台主角,是对韩本人、对岛内政治社会和乃至两岸关系的长期考验。

  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前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法学博士纪欣在《九合一选举及公投结果对两岸关系之影响》一文中认为,选举结果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氛围,台独被推向低谷,两岸城市交流即将启动,而且势不可挡。令人担心的是,国民党籍的准县市长虽大声疾呼“九二共识拚经济”,但其对两岸关系的认识却似嫌不足。只要两岸在外交及军事上持续竞争,甚至呈现敌对状况,两岸关系就不可能获得本质性的改善,台湾的前途也永远在不确定中。如果捍卫中华民国的本意在于防堵台独,那就真不如督促执政者,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及早与对岸开启政治对话,逐步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最终透过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任东梅的《从韩国瑜到“韩国瑜现象”》一文认为,天降奇兵”韩国瑜,单枪匹马只靠“网路战”造势最终形成席卷全台的“韩流旋风”,让其成为继柯文哲之后,在台湾选举史上写下又一新页的人物。他对国民党党内权力结构及政治生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国民党的改革与转型是否会起到关键作用,都值得高度关注。此外,更重要的是,从“韩国瑜现象”的角度来看,这股从 2014 年柯文哲刮起的超越蓝绿的政治旋风能否继续吹下去,并逐步形塑出一股真正巩固的选举范式,进而影响 2020 年地区领导人选举,甚至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台湾政治运作的轨迹。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博士彭韬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与政情社情展望》一文中通过回顾此次台湾“九合一”选举,以其新变化和新特征为基础,以县市长选举为中心,结合岛内目前政局现状,分析了此次“九合一”选举结果,并展望这种结果未来对于岛内政情社情的变动趋向以及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齐艶在《2018 台湾“九合一”选举观察——以台中、高雄市长选举为例》一文中认为,2018 年台湾“九合一”选举落下帷幕,“九合一”选举重中之重在“六都” ,本文认为“六都”之中则要看台中与高雄,这“两都”的市长选举结果是观察台湾“九合一”选举的重要指标 ,这不仅牵动着国、民两党在台湾政治版图的变动,且对 202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也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会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通过观察分析,本文以期对大陆的对台政策加以思考并提出因应之道。

  压轴出场的“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2019年第1次思想者论坛全文。是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主持,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就“九合一选后的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至今20周年,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472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