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中美日博弈下的两岸关系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中美日博弈下的两岸关系


中、美非敌我关系,而为处于竞争、摩擦亦互见支持的“冷对抗”。

  中评社香港1月13日电/辅仁大学日文系教授、台湾大学日文系兼任教授、“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何思慎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非零和的博弈:“冷对抗”下的中美日关系与两岸》。作者指出:“冷对抗”应为当前中美关系的适切描述。中、美非敌我关系,而为处于竞争、摩擦亦互见支持的“冷对抗”,其间零和博弈绝非解方,透过对话,管控分歧,构建超越历史悲剧的新型大国关系仍为“习近平外交”基调。此外,安倍对中外交亦未因中、日在东海的持续针锋相对而停滞,将安保与经贸脱钩,务实改善中日关系,此亦显示中日关系存在多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无法简单化为非黑即白的敌友关系。而在激烈变动中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权切忌台独意识形态绑架,而应审时度势,在中、美博弈中,灵活应对,寻求“九二共识”的解方,突破两岸关系困局,始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有效维持两岸现状。文章内容如下:

  “冷对抗”应为当前中美关系的适切描述。中、美非敌我关系,而为处于竞争、摩擦亦互见支持的“冷对抗”,其间零和博弈绝非解方,透过对话,管控分歧,构建超越历史悲剧的新型大国关系仍为“习近平外交”基调。此外,安倍对中外交亦未因中、日在东海的持续针锋相对而停滞,将安保与经贸脱钩,务实改善中日关系,此亦显示中日关系存在多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无法简单化为非黑即白的敌友关系。而在激烈变动中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权切忌台独意识形态绑架,而应审时度势,在中、美博弈中,灵活应对,寻求“九二共识”的解方,突破两岸关系困局,始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有效维持两岸现状。

  一、习近平外交:构建超越历史悲剧的新型大国关系

  在美国对外战略中,任何位居美国之后的“二哥”皆视为挑战,须对之敲打,80年代的日本如此,当今之中国亦然,此无关敌友的界定,而为保持美国“一哥”地位的现实应对。美国东亚政治学者任雪丽(Shelley Rigger)阐述美国的中国政策认为,美国的目的不是阻挠中国的崛起,而是防止中国崛起后,压缩到其他周边国家的行动自由和自由选择权,美国不欲见东亚回到由中国主宰一切的“历史现状”(historical status quo),任雪丽的观点与美国防长马蒂斯不谋而合。
  6月19日,马蒂斯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毕业典礼上直言,北京梦想恢复明朝的列国向中华帝国的朝贡制度。中国在南海吹沙造岛,部署导弹,步步为营,种种行动后面可能掩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改变国际秩序,中国目前有一套长期计划,北京似乎是以明朝为蓝本,要其他国家成为向北京磕头的朝贡国。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时即指出,明朝似乎是中国的模式,北京要求他国俯首称臣。

  无独有偶,《美国之音》评论刚闭幕之中国高层外事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习近平外交”,认为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展现全面外向型态势,不再“韬光养晦”。《美国之音》评论或许部分为真,惟中国在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就后,对全球化下的国际政经新秩序具有发言权不足为奇,亦不能将之简单化为对既有秩序的挑战。

  诚然,“习近平外交”遭解读为邓小平“韬光养晦”之外交训导的扬弃,但此认知恐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对立起来,而无视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实,“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提醒,更不该被束之高阁,此应为“中国永不称霸”之具体实践。当前中国瞭解“强国梦”的实现,“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中、美破局,中国难以筑梦踏实。因此,中、美存在经贸及战略安全利益的分歧虽为不争事实,但双方不能走上冲突或陷入冷战的格局,“冷对抗”应为当前中美关系的适切描述。中、美非敌我关系,而为处于竞争、摩擦亦互见支持的“冷对抗”,其间零和博弈绝非解方,透过对话,管控分歧,构建超越历史悲剧的新型大国关系仍为“习近平外交”基调。

  二、印太战略:非冷战“围堵”再现

  在中美关系的对应中,特朗普提出“印太战略”,看似构筑“对中包围网”,以迟滞大陆走向海洋,但此应非冷战“围堵”苏联的复刻版。诚如美国学者奈伊所言,中国不是苏联,无法“围堵”。

  大陆与印太地区国家利益关系千丝万缕,非清楚之敌我楚河汉界,在对中关系上,印太国家彼此间难以形成共同的战略利益,“围堵”难以成形,但特朗普试图藉“印太战略”为习近平在“强国梦”的实现中,制造其“周边外交”的麻烦则为不争事实。

  换言之,特朗普的“印太战略”中,日本、东盟、印度及澳洲皆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牵制大陆崛起的牌,其中日本虽与美国同调,但安倍首相深谙此理,日本的“印太战略”存在与美国不同的想像,挪移安倍改善对中关系步调,避免沦为特朗普的外交牌。

  日本认为,除经贸外,特朗普之“美国第一”更贯彻于安保领域,处处锱铢必较的特朗普对盟国常不假辞色,在朝鲜半岛之安全战略转轨中,更未令日本充分感受利害与共的尊重。在贸易及朝核争端中,遭特朗普再三逆袭的日本势将重新思考美日关系的虚与实,美日同盟恐有漂流之虞。“川金会”不仅决定朝鲜半岛之和平进程,亦牵动美日同盟之去向,对东亚深具意义。
  三、“安倍外交”务实改善中日关系

  特朗普“美国第一”下的中、美贸易战令世界经济出现诸多不确定。相较于蔡英文隔岸观火,甚至为特朗普对大陆输美商品课征报复性关税按赞,日相安倍晋三深谙全球化下日本对外经贸亦难逃“美国第一”的负面影响,积极在日欧EPA等多边经贸谈判上取得成绩,累积即将登场的美日经贸谈判筹码,力守美、日TPP谈判时底线。

  此外,安倍对中外交亦未因中、日在东海的持续针锋相对而停滞,将安保与经贸脱钩,务实改善中日关系,此亦显示中日关系存在多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无法简单化为非黑即白的敌友关系。诚然,中、日东海争端难解,但现实的经贸利益及思考对美外交之合纵连横,挪移着安倍外交改善对中关系的步伐,在“一带一路”上转趋积极,向习近平发出改善中日关系的讯号。

  日本政府之经济产业省与商界多认为对中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两者应分别处理,在“一带一路”基础建设中,日本应“个案评估”,有选择地参加,寻求双方合则两利的机会。而非一味抵制。安倍首相表态愿意思考与中国共建连结东亚与欧洲间的经济带,不缺席欧亚大陆的政经秩序重构,避免自身遭边缘化。

  自2017年5月,与北京关系深厚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高调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日本对“一带一路”态度转趋积极,并寻求以第三方合作方式,参与中国“一带一路”。日本执意以民间企业主导与第三方合作方式参与“一带一路”乃为避免刺激美国,以期在美、中之间鱼与熊掌兼得。其实,身为“亚洲之一员”的日本,战后,中日关系为美日关系外,首要之对外关系,日本须致力于与中国交往,此无关对中国的主观好恶。因此,在对中外交上,安倍不会随特朗普起舞。

  河野一郎外相指出,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希望重新构筑符合“和平友好”之名的关系。2018年9月13日,安倍首相与习近平藉“东方经济论坛”(Eastern Economic Forum)在俄国海参崴举行会谈,以经济为中心加强合作,推进中日关系改善。会谈后,安倍向媒体披露,日本与中国关系正在朝着大改善的方向前进;习近平亦指出,中日关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已经走上正轨,双边关系面临重要的改善及发展机会。日本外交官员分析中日关系改善之成因主要为日、中两国皆面临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谈判压力,双方在对美外交上将互为犄角。此外,中国对日外交思考亦有节制蔡英文政府在外交及安保上试图“联日拒中”、而与北京渐行渐远的战术思考。

  为象征中日关系回到正常轨道,双方2008年以来中断至今之领袖正试互访将重新启动。10月25日下午,日相安倍晋三抵达北京,展开维期三天的正式访问,此意味日中关系走出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的阴霾,结束1972年建交以来最长的低潮,而其背后的趋力正是口颂“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总统。东京政策研究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指出,日本已成为美、中贸易战的受益者。中国大陆目前极为主动地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
  10月27日,日相安倍晋三结束访陆行程,带着52项的合作备忘录(MOU),开启双方在第三国的经济合作丰硕成果回到东京,中、日将在泰国东部经济特区的城市建设及欧洲的海上风电项目投资上合作。此行,安倍受到习近平国宴的款待,此前受此高规格接待的首相为福田康夫,此意味习近平对安倍来访的重视及强烈期待中日关系改善。“习安会”对双边关系升温敲下定音槌,中日关系走出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的阴霾,结束1972年建交以来最长的低潮期。安倍以“新阶段”形容当前中日关系所处的位置。

  安倍首相与大陆总理李克强会谈中,揭橥“从竞争到协调”、“不为威胁的伙伴”及“发展自由与公平的贸易体制”的日中关系“新三原则”,沿此基调,中、日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合作建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并寻求走出“安全困境”建立伙伴关系。缅因州立大学研究中日关系的学者费卡西(Kristin Vekasi)直言,中、日经济具互补关系,在贸易及投资的合作可互蒙其利,特朗普上任后不断祭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刺激东京与北京发展更紧密的关系。在特朗普总统的“美国第一”单边主义下,中日关系将持续改善,日本可望在2019年6月,迎来习近平的任内首访,成为新的日皇首位接见的外国元首,为此波中日关系改善推向高点,届时,双方有机会签署中日关系“第五份文件”,总结成果,迎向未来。

  安倍的对中政策着眼于透过与大陆的交往及合作,引导北京走向国际社会认可之规范与秩序,避免致力于强国梦实现的大陆成为威胁,创造中、日双赢,而非在过程中采取围堵,损人不利己。“安倍外交”显然贴近“守势现实主义”,此有别于特朗普的“美国第一”所展现的“攻势现实主义”路数,趋近战后日本之和平主义。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院长高原明生认为,美日安保战略与北京目标存在分歧,中、美在南海问题上针锋相对,未来只要双方不改变战略目标,包括南海、东海双方冲突升温的可能性仍存在。而将“自由开放印度太平洋战略”及“一带一路”进行结合,也许是让双方调整战略目标的一条出路。此可避免中、美战略对撞,危及日本周边安全。

  然而,上海日本研究学会会长吴寄南认为,中日关系目前仍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仍仅是谨慎乐观。中日关系改善能走多远,取决于未来发展是否合则两利,克服基本主张及利益冲突。此外,在日本与大陆的交往中,安倍更须向美国证明其对中外交扮演美、中战略的“杠杆支点”,采行“接触(交往)主义”,能在引导大陆走向国际规则上奏效,并使美国在亚太地区获利,如此方能避免安倍在国内政治上遭到美国的打击,因美国的外交支持对首相的政治生命而言不可或缺。因此,安倍须在美、中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此“避险”的操作虽困难,更须小心翼翼,但有机会左右逢源。

  诚如战后日本宪法前言中所言,“任何国家皆不得只顾本国而不顾他国,政治道德的法则是普遍的法则,遵守此一法则为欲维持本国主权,并与他国建立对等关系的各国责任”。此应为日本“和平宪法”之底蕴,亦与邓小平之“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外交训导不谋而合。
  特朗普试图重构美国的霸权,极大化自身利益,以获得安全的“攻势现实主义”套路应非全球化下国际政经难题的解方。在东亚秩序的建构中,“守势现实主义”的路数始为中、日坚持“不称霸”与“和平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日若能“不忘初心”,双边关系改善即非仅应对特朗普“美国第一”的权宜之计,而为中、日摆脱“安全困境”,真正走向“和解”之伊始。在近代历史中,与中、日休戚与共的台湾亦无法自外于此变局,须在两岸关系中做出回应。

  四、以“九二共识”重启两岸关系

  11月7日是“马习会”三周年。3年前,马英九与习近平开启两岸领导人以对等方式会谈的模式,为两岸关系搭起一座桥,台湾不分蓝绿,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皆能走这座桥,持续深化两岸交流,为未来的政治协商奠基,应为“马习会”之历史意义。

  然而,蔡英文上台后,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经贸及文化交流倒退,更无法利用这座桥实现“蔡习会”,因“九二共识”为桥之基座,缺乏桥墩自然此桥不通。因此,在“马习会”三周年研讨会上,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对“蔡习会”表达乐观实乃缘木求鱼。许信良认为,在美中关系中遭特朗普霸凌的习近平应将心比心,检讨大陆对台湾的霸凌,换位思考,调整对台方针,只要习近平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未必需要“九二共识”,“蔡习会”仍有机会。

  诚然,两岸关系的和解须互具善意,更须创意,弥平双方的政治歧见,但蔡政府若不认两岸是“一家人”,即难以期待对岸的善意,如此再多的创意亦于事无补。“蔡习会”的通关密语不难,即蔡英文难以启齿的两岸一家之表态。

  其实,台湾对大陆两岸一家的表态,并非政治上对北京的投降,而是承认台湾与大陆间之血脉及文化上的相连,更为“中华民国宪法”“一中”规范的遵守。马英九主张,两岸关系应“向‘宪法’去、跟‘宪法’走”。这部“宪法”在“民国”36年由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全境制宪“国大”代表所通过,台湾的“党外”耆老余登发亦参与表决。因此,依“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关系即为“一中”之表态,自然无法排斥两岸走向统一。

  马英九藉“马习会”三周年提出“新三不”,将“不统”修正为“不排斥统一”,但统一没时间表,时机与方式需要两岸有共识。蔡英文批评马英九的“新三不”,认为“不排斥统一”背离“一中各表”的精神,言下之意,蔡英文似乎在捍卫“一中各表”,但吊诡的是蔡政府始终拒绝继承马政府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致使两岸关系的基础尽失,海基、海协两会协商亦为之中断。
  在蔡英文批评马英九“新三不”的发言中,通篇采“中国”、“台湾”的“两国论”语境,更对“中华民国”难以启齿,语焉不详地称“这个‘国家’”,此正是大陆质疑蔡英文的“一中”立场之所在。虽说,蔡英文曾在就职演说中试图以“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间接表述“一个中国”,但北京仍视此为未完成的答卷,要求蔡英文明确回到“九二共识”。

  相较于马英九的依“宪法”对两岸关系的表述,怯于表态“反独”之蔡英文难脱人民对其背叛“中华民国宪法”的质疑,更遑论团结台湾。许信良直指北京“霸凌台湾”是两岸关系倒退的症结所在,呼吁大陆放弃“霸凌”,以免将台湾人推向距中国大陆更远的位置,而应以平等方式对待台湾。

  许信良对两岸困局的解读,恐将“霸凌台湾”与“反对台独”混为一谈。北京对台政策的基调应为“反对台独”,而非意在“霸凌台湾”,此可证诸马英九主政时具“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双方领导人是能平等对话,外交上亦可休兵,打破两岸在国际社会的零和赛局。

  反观蔡英文的“近美、亲日、远陆”政策无助于台湾国际参与的扩大,反招致新一波“断交潮”的外交危机。民进党争取美、日对台的支持,此无异于国民党,但民进党恐一厢情愿,期待美、日的“友台”能服务于实现该党“台独”的悲愿。

  蔡英文主政下的台湾,经济停滞,民主蒙尘,如此的台湾面对大陆的竞争恐逐渐失去制度优势,更难赢得美、日基于价值的真正友谊。“九合一”选举民进党陷入苦战,此即选民期待能与大陆交往、壮大台湾经济的民意反扑。很清楚,台独不代表台湾人,民心正在翻转台湾,从台独的务虚主义重回繁荣台湾的经济主义,重启两岸关系,携手再兴中华。

  五、结语

  与中日关系相仿,美舰航经台海不宜解读为美国挺台对抗北京,蔡英文若视此为美国在两岸力量失衡中的友台“政治宣示”,应更具信心与大陆务实交往,切莫一味拒绝“九二共识”。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在激烈变动中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权切忌台独意识形态绑架,而应审时度势,在中、美博弈中,灵活应对,寻求“九二共识”的解方,突破两岸关系困局,始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有效维持两岸现状。诚如前“国安会”谘询委员邱坤玄教授所言,台湾的脱困之策常在一念之间,当前日本的作为已为蔡政府提供答案。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713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