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智库: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与台湾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与台湾


如何秉持习近平的台湾史观重构两岸的历史认同,是至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与习氏台湾史观》。作者认为:“习近平是具有大历史观的国家领导人,他的大历史观及其中的历史思维特点,已经成为中共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又是罕见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台湾史观的中共领导人。习氏台湾史观,是指导两岸共同史观、正确史观、发展史观得以确立的至为重要的大历史观。随着台湾政治形势的变化、‘台独史观’的形成以及蔓延,台湾青年对一个中国的历史认同趋弱,两岸最大的危机之一是不同历史观的对撞,这是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诱因。如何秉持习近平的台湾史观,重构两岸的历史认同,是至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文章内容如下:

  一、习近平的大历史观

  习近平是非常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领导人,特别要指出的是,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大历史观,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其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与内涵。纵观习近平关于历史的各种论述,当可得知其大历史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历史观。

  而大历史观的不同在于: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做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基本特点是: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从古今中外的比较提示历史和未来的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运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联系来对事件和现象做出合理判断。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特点在于:

  第一,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习近平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大历史观,而不是为历史而历史的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社会意识等等。对此,习近平是完全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9月29日下午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中共历来所坚持的。也是习近平所坚持的。

  第二,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用来治国理政的

  习近平主政以来,尤其是成为中共的领导核心以来,对如何治国理政,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了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问题,分析并指导解决了很多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思考,很多来源于他的大历史观。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主要内涵非常丰富,如果形象一点用新闻学的五个“W”来概述,则更有利于基本掌握其主要内涵:

  1,Who:习近平大历史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是谁?,习近平回答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他还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一再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瞭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2,When: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是指什么时间段的历史?习近平清楚地回答: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Where:习近平大历史观只重视中国的历史,排斥其他历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习近平回答说:我们不仅要瞭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瞭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习近平又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藉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

  4,What:习近平的大历史观要付诸实践,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呢?也就是需要解决好历史与未来的比较。习近平回答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他还说: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藉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5,Why:习近平大历史观主要目的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治国理政。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做出了完整的回答:“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结果如何(How)?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分析了习近平的历史思维特点,他认为主要有三点:1,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2,从历史中认识规律,作出治国理政的明智决策。3,是党中央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及其其中的历史思维特点,已经成为中共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

  李君如评价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深沉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内涵。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大历史观。去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明确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这种大历史观,不仅是我们观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和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大视角,更是我们立足中国、藉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角和方法论。因此,学习和研究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历史思维,必须注意到并深刻认识他的这一大历史观。②
  二、习氏台湾史观的主要内涵

  台湾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必须高度重视、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如何看待台湾问题,当然必须从大历史观中去思考、去寻找解决之道。也因此,形成了习氏台湾史观,与历届中共领导人相比较,如此通过大量的历史论述,系统构建了台湾史观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是第一人。习近平对台湾问题的思考,绝对不是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的,其充满了理论创新精神。

  习近平的台湾史观的主要内涵为: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的共同历史不可以分割。习近平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繋、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③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评论两岸一家亲的重要意义时说:首先,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理念是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理念是对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有力支持。再次,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理念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高质量统一的必然要求。“两岸一家亲”理念,是两岸同胞的亲情纽带,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巨大的和平红利。对台湾来说,“两岸一家亲”理念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为台海带来和平、安全、发展、繁荣。对此,台湾同胞要好好珍惜。④

  第二,两岸在历史上同样遭受列强欺凌,台湾被日寇侵占之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伤痛。习近平说:中华民族有延绵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120年前,台湾惨遭外族侵占,成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

  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年,习近平在会见连战的时候用了“剜心之痛”。在2015年的习马会中,习近平再次用了“剜心之痛”。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是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既是台湾的“剜心之痛”,更是大陆的“剜心之痛”。习近平的“剜心之痛”说,强调了对台湾历史的理解与同情。
  第三,台湾同胞从历史到今天,从来没有背弃中华民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习近平说:我们大家都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习近平强调:台湾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从未停止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和支援大陆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习近平是凝练介绍了台湾同胞抗日的英勇历史与光辉业绩。根据专家分析指出:回顾台湾同胞抗日的历史,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台湾同胞抗日的时间最长,牺牲极为惨烈。50年间,台湾同胞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65万人。⑵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而英勇斗争的抗日先贤。从1895年6月到10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留在台湾的清军官兵和台湾义军英勇抗敌,历经大小百余仗,前后持续5个多月,打死打伤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九亲王以及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在内的日军3.2万余人,比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伤亡人数多出将近一倍,在台湾史和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⑶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赴后继,从未间断。在被日本殖民的50年时间里,台湾同胞从来不甘心做亡国奴,从来没有停止回归祖国的努力。先有惨烈的武装斗争,再有争取“地方自治”、争取台湾“回复祖国”的新闻、教育、文化、工农运动等非武装抗争。⑤

  第四,台湾同胞的历史遭遇与大陆有不同之处,需要理解与尊重。习近平这样说: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熨平心理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但更有信心。亲情不仅能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习近平还强调说:我知道,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做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

  两岸很多专家学者说过,台湾人要走出历史悲情,才能正确面对历史、面对大陆、面对未来。关键的问题是要辨识历史悲情何在、是何?习近平认为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是台湾悲情的历史源头,这就是大历史观。现在,台湾主张分离主义的政党美化日本殖民时期,把台湾的悲情源头仅仅直指向国民党时期的“2·28事件”、指向所谓的“省籍矛盾”,则是历史虚无主义作祟。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是: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五,不要忘记台湾的历史,但要以历史为教训,两岸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习近平对台湾同胞说:“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对历史留给台湾同胞的伤痛,我们感同身受,因为这是中华儿女心头共同的创伤。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国人,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有志一同。”

  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相同相通,台湾的未来与两岸关系的未来、祖国大陆的未来紧紧相连,这就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体现。
  习近平的台湾历史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与作用:

  第一,解决了必须坚持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历史观。

  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中共数十年来坚持不动摇的。但在过去,对台湾的所有方针政策均由政党政府决定,民意少有参与。然而在今天,形势完全变化,台湾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共的对台方针政策必须顺应民意,也需要影响民意。所以,过去的只要政党政府作出政策决定即可执行的方式方法显然不适合今天的形势了,需要通过科学的论述在民意的基础上加以充实。通过习近平的台湾历史观的构建,可以让两岸同胞理解历史,认识彼此,找到出路,从而坚信和平统一的可行与可贵!没有大历史观,就不可能巩固与凝聚两岸的和平统一的最大民意基础。

  第二,为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的两岸完全统一奠定了历史观。

  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正确对待与认识历史至为重要。两岸完全统一,不仅是形式的,更重要是做到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这是习近平提出的最高要求。然而,两岸之间没有统一的正确的历史观,就没有能够掌握规律、指导未来的大历史观,与历史切割,或者错误地认知历史,两岸关系就容易被误导、被扭曲,两岸同胞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也就无从谈起。解决台湾问题,动在当下,重在未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错误的史观,必然导致错乱的思考,最后形成错估形势的政策。这就是不清醒的认识,是对历史的轻薄。

  第三,把握历史的脉动是为了台湾的美好未来与两岸同胞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的台湾历史观当然是大历史观,熟知台湾历史,目的是要与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联系在一起。习近平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习近平在论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时候说:“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有利于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实现互利双赢的正确道路。只要两岸同胞沿着这条道路坚定走下去,就一定可以抚平历史造成的心理创伤,为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开创出美好未来。”

  如果只停留在历史的创伤上,拘泥于过去,走不出来,甚至做出与未来脱节的判断,这就不是大历史观,而是有害两岸关系发展的僵化史观。

  习氏台湾史观,是指导两岸共同史观、正确史观、发展史观得以确立的至为重要的大历史观。习氏台湾史观,在处理台湾问题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与重要的价值。
  三、“台独史观”的形成与危害实质

  “台独史观”是什么?台湾知名两岸关系研究学者杨开煌教授认为,“台独史观”就是指那种企图以台湾的史料来证明台湾不属于中国,以便为“台独”政治主张寻找证据和历史“合法性”的一种解释台湾历史的观点。

  第一,台湾史观的演变。在讨论“台独史观”之前,首先应该回顾台湾的历史观演变过程。台湾的历史观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如下阶段:

  1,蒋介石与蒋经国执政时代,即从1949年到1987年,台湾的历史教育是中国史与外国史或世界史两个基本架构。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台湾史。台湾的史观当然是以传统的“中国意识”为主导。两蒋时代,反对“台独”是不容置疑的,在文化上反“台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中共对于蒋介石的正面评价,除了领导抗日战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高度评价他的反台独言行。这一时期,对于两蒋的中国史观,中共是放心的、信任的,所以一度也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两蒋的执政当局上。

  两蒋执政时期,台湾史观就是中国史观。

  2,1988年至1999年李登辉执政时期,是催生与构建“台独史观”的时期、着力摧毁台湾所具有传统中国史观的时期。1994年3月间,李登辉与司马辽太郎的谈话无视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和血缘的联系,把台湾称作“无主之地”、“化外之地”,国民党政权是“外来政权”,自称摩西,要率领民众建立“台湾人的国家”。这是李登辉“台独史观”的大暴露。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广播公司采访时,就两岸关系发表了一段令世界震惊的谈话。李登辉以“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把两岸关系定位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至此,李登辉已经成为台独的同路人甚至是引路人。这一时期,是“台独史观”无所顾忌、泛滥成灾的时期。

  对于李登辉的“台独史观”,大陆进行了强力的批判,并且做出了定性。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曾指出:李登辉近期的一系列言行充分暴露了他错乱的历史观、可耻的殖民奴化心态以及顽固坚持“台独”主张、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离间两岸同胞感情的险恶用心,已经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强烈愤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出卖民族利益者绝无好下场,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⑥

  3,2000年陈水扁与民进党执政,“台独”势力利用执政资源彻底实施“去中国化”政策,竭力清除中国史观。李登辉被“独派”称为“台湾之父”,陈水扁则被“独派”称为“台湾之子”,陈水扁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台独分子。2003年9月28日,陈水扁在民进党17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在2006年“催生台湾新宪法”,于2007年实施“新宪法”。2004年1月1日,陈水扁在竞选造势活动中宣称,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要让台湾人民享有“公民投票”的基本权利,因此在3月20日“总统”选举投票日一定会同时举办台湾历史上第一次的“和平公投”。2004年2月13日,陈水扁接受日本共同社专访时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号依现行‘宪法'叫作‘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如要改变“现状”,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公投”决定。“宪政”改革须通过“宪改”会议凝聚共识,再交由人民来“公投”决定,这就是“制宪”。2006年2月27日,陈水扁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终止“国统纲领”适用。
  在陈水扁执政期间,台独主张与政府政策密切结合,互为促进,“台独史观”完全合法化,并进入了以“台独史观”来支持政党斗争、政策实施的阶段。

  4,2008年起马英九与国民党再次执政了8年,两岸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实现了重大的历史突破。马英九个人的史观是没有大的问题的,是具有传统中国史观的国民党人。他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孙中山先生。2015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握手,习近平、马英九先后致辞。马英九表示,他与习近平的握手“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但是,要非常遗憾地指出,马英九执政时期,并没有对“台独史观”着力进行拨乱反正,而是任由“台独史观”发展下去,事实说明,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无心也无力、无胆制约“台独史观”的蔓延。

  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因为轻视与忽视,或者故意回避,任由“台独史观”横行,结果是国民党政权最后颠覆在用“台独史观”为主导的分离主义思潮中。

  5,蔡英文与民进党再次执政之后,切割传统史观的力度空前,从所谓的南岛民族寻求台湾的历史渊源,荒唐之至,令人瞠目结舌。蔡英文执政将会把“台独史观”带到什么样的定位,对两岸关系将形成什么样的压力?一切尚在发展变化中,有待密切观察。

  台湾学者潘朝阳对于台湾历史观的上述阶段性变化有非常精炼概括的评述:日前媒体披露,十二年国教的“历史课纲草案”,把历史课划分成“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三部分。中国史因此取消,只成为东亚史的附属。这是极明确的“台湾共和国国史”的历史教育。蒋时代的历史教育,是依太史公一脉相传下来的中国经史之教来编写教材的。先教“本国史”,后教“世界史”。中国人须懂中国史,这是儒家教化的传统,就是所谓“春秋之教”,习而久之就能明白何谓“华夏”、何谓“夷狄”。在此史观之下,历史教育一定让受教者体察中国史的华夏意义,以及中国文明之代代相承并无断流。因此“华夏本体”和“历史不断”是中国国史教育的两大主轴。李登辉和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有谋略地将中国史视为“他者”的历史。同心圆史观以地理空间的形式和架构,硬生生截断汉人历史的实存性长河。到陈水扁时代,中学历史课正式划分为“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其中台湾史是以“国史”之姿,来进行“台湾民族论”的洗脑教育,其分量最重,也将文化政治生态的脐带连上“母国日本”,故称八田与一以及后藤新平带给台湾现代化。而中国史则成为“外国史”,课文说“中国南宋大儒朱熹”,而不说“我国南宋大儒朱子”。蔡英文得寸进尺,历史课纲直接去掉中国史。此后“台湾国民”将以“台湾国史”直接与东亚和世界关联。而“在东亚的中国”,对台湾而言,只是一种间接的消极的存在。它与台湾的关系,是依据“台湾国”的主体判断,才会以“史料”的形式被写进教科书中,并依据“台湾国”主体性,予以选择性使用。⑦
  第二,“台独史观”的确立。“台独史观”林林总总,但是,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同心圆理论”。

  何为“同心圆理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兼任台湾“教育部”顾问室顾问的杜正胜认为“在国民党进行的全面中国化教育中,中国文明被塑造成世界上最高成就的文明,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等与人格成长有关的知识,都以中国为主体,官方严格控制;而有关台湾的部分,则被限制在最小的篇幅内,甚至被全面禁止。在养成国家公民的中小学,台湾人读不到有系统的台湾史,也不知道自己有文学、艺术,台湾人甚至被教育去鄙视自己的信仰文化。他们瞭解中国甚至比中国人还深入,但对台湾却一无所知;台湾人丧失其历史记忆,也丧失自我认同。”这种历史教育,违反了历史的真相。他感叹台湾“国不成国”,希望历史教育能结合现实政治的需要,即在建立“台湾国家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历史,以取代国民党政府以前提倡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民族主义。

  于是他提出了“同心圆历史课程架构”:“第一圈是乡土史(县市或北、中、西、南、东地区),第二圈是台湾史(或含闽粤东南沿海),第三圈是中国史,第四圈是亚洲史,第五圈是世界史。”这种同心圆历史课程在教育阶段分配上,“小学中低年级历史教育的重心放在第一圈,高小一、二圈,国中二、三圈,高中二、三、四圈,大学三、四、五圈。”从学术目的来看,杜正胜所谓“同心圆理论”的基本架构,而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立足台湾,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

  台湾著名的政治学者张亚中对此理论有深刻的评论:“同心圆理论”的脉络逻辑是,从地理的立场与框架来写历史,把台湾放在东亚或世界的角度,而不是放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来书写台湾历史。一般而言,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官方书写架构下的作品,其主要的政治目的,在于建构民族与国家认同,它是打造国家与民族认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作为。从此,伴随着“同心圆理论”,台湾青年开始接受一个新的史观。杜正胜是这样界定他的史观的:“我要提出三点:一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台湾还有原住民的历史,二是不能忽略海商或海盗与台湾的关系,三是自西元1600年以后,台湾历史必须放在东亚之局势之中,被殖民的角度思考。”(杜正胜,《走过关键十年》,台北:麦田出版,2000年,170页)很清楚了,杜正胜是从“殖民史观”来讲述台湾的历史。与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一样,为了赋予独立的正当性,他们的历史也是从原住民开始,以彰显这个地方原来是个“似无主地”,然后再讲述殖民政权的进入,最后完成了切断与殖民国的关系,走向独立建国。⑧

  必须指出,“同心圆理论”最大的危害在于,通过民进党政府的实际运用,已经以此为基准改变了台湾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性质。台湾青年现在从小就接触整套的“台独史观”教育了。长此下去,两岸同胞的史观会出现完全对立、水火不容的巨大差距,台湾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因为被“台独史观”洗脑,无法认知历史真相,与大陆史观处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思维当中,如此,两岸关系就必然处在动荡不安、永无宁日的境地。
  第三,民进党及台独势力“去蒋化运动”的实质分析。

  “台独史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大破大立的方式方法。在树立“台独史观”的同时,就必须破解两蒋史观、尤其是蒋介石主政时期的史观,如果不彻底破解,“台独史观”的建立就面临巨大的思想阻力。如果明瞭于此,对民进党执政之后突然掀起的“去蒋化运动”的真正原因及目的、动机,就能基本掌握了。

  ⑴发起阶段:打响“去蒋化运动”第一枪的是陈水扁。1996年,当时担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下令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此举与李登辉正在全力催生“台独史观”的言行是完全吻合、全面契合的。⑵扩展阶段:2000年民进党执政之后,拆除蒋介石铜像举动蔓延,仅仅在台军军营中就拆除了200多座蒋介石铜像。⑶高峰阶段:2007年堪称“去蒋运动”的高潮。时任领导人的陈水扁,在就职7周年宣布将中正纪念堂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并卸除“大中至正”四字。导致全台湾社会都沉浸在蓝绿对抗、族群冲突、省籍情结和统独之争当中。2016年大选后,民进党取得立法机构绝对多数,立院党团力推“促进转型正义条例”草案,为新一波的更大力度的“去蒋化运动”拉开序幕。

  应该指出,转型正义不是不好的东西,其意为当国家从独裁政权或内战状态转移至民主政治或和平状态时,对过去发生之侵犯人权行为,执政政府以转型正义维持社会稳定与满足应报思想,并教育后代人民不至于重蹈覆辙。但是,民进党的转型正义之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对两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历史及有关一个中国的作为进行彻底的否定。台湾舆论均认为,所谓的转型正义,恐怕是绿营运用多数暴力清算反对党的藉口。其实,民进党的转型正义绝非囿于党争,骨子里,是有助彻底否定传统中国史观、完全确立“台独史观”的重大措施。

  “台独史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史观,是非科学的历史观。唯心主义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心主义史观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台独史观”正是以“台独”的精神需求来解读台湾的历史。这样的史观,绝对得不到两岸中国人的认同。

  四、两岸的史观之间存在历史周期律吗?如何面对?

  根据上述分析,习氏台湾史观与“台独史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前者是包容的、一统的,后者是孤立的、分离的。前者是深得大陆民心、两岸同胞民心的,获得拥护的。后者则是洗脑新一代台湾青年,灌输分离意识,必然造成台湾社会意识分裂和两岸情感分裂的。更需要指出的是,习氏台湾史观才是保证两岸和平发展得以存续的史观,“台独史观”一定是引发两岸战争的史观,“台独史观”必然是两岸武力冲突的诱因。
  史观的正确与否,与两岸双方的认同是否存在密切相关?如果连中国的历史都无法认同,那也就没有文化认同,更加没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没有认同,就没有同情心,没有同理心,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诉之武力。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还会上演。也因此,两岸关系如何避开历史周期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习近平十分重视历史周期律这个哲学命题。2012年12月,习近平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同各个领导人分别座谈。习近平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2013年9月,习近平在河北西柏坡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表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又说:我们是共产党执政。很多规矩是共产党立的,执行也是共产党去执行。毛主席同黄炎培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是说要让人民来监督。

  历史周期律是什么?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又称为“窑洞对”。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假设中共容忍台独、对台湾走向分离方向不闻不问,甚至默认“台独史观”,那么,尽管其它的民生、经济、文化、外交事务做得最好,这个政党也会因为主权的失控而必然失去民心、失去执政机会,因为这是违背两岸主流民意的。反言之,具备充足信心的中共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不可能让台湾独立成为事实,甚至是不惜付诸武力,这就可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所以大陆在力促和平统一过程中,从不承诺放弃武力。因为这关系到中共预防“其亡也忽焉”的大事。对待“台独史观”,中共及大陆方面,只能是零容忍。

  这个问题则是站在台湾的角度来提出的。观看台湾的历史,日本在侵占时期推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史观、殖民文化,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国民党接掌台湾之后,殖民史观才得到消除。然而,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5年之后,传统的历史观被篡改,国民党失去政权。现在民进党再次执政,“台独史观”看来会冒升到顶峰。结合历史周期律来分析,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台独史观”最后的宿命,是否要因为武力统一台湾之后才有可能消除呢?
  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就严密论证了为何不承诺放弃武力的道理:争取和平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承诺?第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和平是统一的一种方式,是以统一为前提、从属于统一大目标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离开了统一,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就失去了基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实现和平统一,避免使用武力。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等于自捆手脚,结果只会使得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导致最终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第二,八项主张明确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在台湾,存在着一股分裂势力,企图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一股势力,支持台湾分裂势力达到目的。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台湾分裂势力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支持下铤而走险,稳定了两岸关系大局,维护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因此,中国政府在尽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⑨

  上述基本道理,已经写进了《反分裂国家法》。台独思潮的兴起、台独政策的实施,现在似乎无人可以阻挡。但是,大陆高悬《反分裂国家法》,一旦“台独”踩穿底线,和平统一的机遇立即消失,武力统一将立即实施。顷刻之间,“台独”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台独史观”又如何独存?不过可以预知,两岸都将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这不是两岸同胞的期待。

  现在,大陆社会的武统思潮一浪高于一浪,这是有客观的因素的,刺激大陆武统民意的主要因素不在大陆政策本身,而在于“台独”言行日趋猖獗。尤其是在“台独史观”教育下成长的台湾年轻人,如果无法消除歧见,必与大陆青年的历史观格格不入、甚至敌视敌对。史观冲突的危害,将是两岸要面对的最大危机,“台独史观”,是引发两岸武力冲突的最根本因素,时间越长,危害越大。这是务必再三强调的。

  因此,两岸关系和平统一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台独史观”的不断冒升、蔓延,也因此,习氏台湾史观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更加凸显。只有习氏台湾史观在两岸关系中得到确立并遵循,台湾同胞据此努力抵制“台独史观”,甚至不惜凝聚力量,通过选举方式终止“台独”执政,从内部遏制消除“台独史观”,两岸才能无战事,两岸同胞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家人,才能确实具有一家亲的情怀,海峡两岸才能够获得永续的和平,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够得到历史的保障。

  对于“台独史观”的滥觞,习近平是瞭解的,也是甚为担忧的。他在2014年9月26日接见台湾统派团体时,更有感脱稿发言说:“欲去其国,必先除其史;除其史,就可除其心。”台湾专家张亚中在现场观察后指出,这是大陆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两岸认同分歧感到忧虑,并认为台湾“去中国化”的史观教育已经甚为严重,已对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现阶段,两岸和平统一的希望还没有失去,两岸仍需努力,大陆方面更需沉得住气,同时要有作为,当然也会划出遏制“台独史观”的政策底线。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如果说习近平的台湾史观有什么底线思维的话,这就是了。
  注释:

  ①《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央视网,2017-09-29

  ②《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北京日报,2017-04-24

  ③《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文)》,中国评论通讯社,2014-02-19

  ④《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意义》,中国台湾网,2017-11-24

  ⑤《台湾同胞抗日历史的启示与思考》,《红旗文稿》,2015-10-10,作者:刘中威,台盟中央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

  ⑥《国台办:李登辉言行暴露错乱史观可耻殖民奴化》,中国新闻网,2015-09-16

  ⑦《旺报》(台湾),2017-06-30,作者:潘朝阳,台湾师大东亚学系兼任教授

  ⑧《异化的史观与认同:从我者到他》,《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4月号,总第172期,作者:张亚中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⑨《江泽民同志八项主张问答》,国务院台办,2003-01-01

  (原载于《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8年3月初版)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020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