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习近平台湾同胞观的内涵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习近平台湾同胞观的内涵


中共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明确的,台湾人民是同胞,两岸是一家人。

  中评社香港3月24日电/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发表专文《习近平的人民观与如何正确对待台湾同胞》。作者指出:“如何对待台湾同胞?中共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台湾人民是同胞,两岸是一家人。中共所有的对台政策都是立基础于此的。也因此,和平统一是中共数十年来坚定执行而不动摇的路线方针。作为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当然也是如此坚持的。但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习近平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形成的新时代人民观乃至由此所形成的台湾人民观,其内涵之丰富,又非之前可以比拟的。”文章内容如下:
  
  如何对待台湾同胞?中共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台湾人民是同胞,两岸是一家人。中共所有的对台政策都是立基础于此的。也因此,和平统一是中共数十年来坚定执行而不动摇的路线方针。作为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当然也是如此坚持的。但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习近平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形成的新时代人民观乃至由此所形成的台湾人民观,其内涵之丰富,又非之前可以比拟的。

  一,习近平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引发舆论关注。人民二字,可以说是习近平执政以来使用最为频繁的两个字,习近平的人民观非常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的核心理念。如果从习近平在浙江时期就开始瞭解他的关于人民的论述,必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习近平影响极为深刻,如此广泛运用发扬民本思想的领导人,也非习近平不可。
  民本思想是什么?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据古文《尚书》记载,夏启之后,太康即位。太康无视祖训,骄奢淫逸,终至失国。其昆弟5人作《尚书·五子之歌》5首劝诫太康,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渊源,算起来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三代以前,民智初启,敬天命信鬼神。及至夏商周,逐步认识到人自身的力量。《尚书·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有言:“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民意体现了天意,代表了政权的合法性。亚圣孟子将民本思想上升到新的高度,他提出一个光耀千古的著名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荀子以舟水之喻来比附君民关系:“君,舟也;庶民,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的逻辑是:“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养人民,不是为了供君主统治;上天确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由此可以推知,如果君不为人民做事,就是违背天命。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对此后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所以说,如何对待人民,是中国从古到今的政治命题。任何一代执政者,都要处理好国家、政权与人民的关系。谁先谁后,孰轻孰重,拿捏得准与把握偏颇,所得效果是完全相反的。执政者一旦失去民本思想,惟我独尊,就会江河失色、苍生颠倒。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无论你思想如何先进、制度如何优越、经济如何富庶,一旦民本思想开始失衡,结果必然乱成一团,无所适从。

  中国传统的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书》:“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对照习近平有关以民为本的言论,与上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基本价值相当吻合。习近平与中共对民本思想的重视,对民本价值的维护,是非常突出的。其特点为:

  1,根植民本思想。与历届中共领导人不同的是,习近平在继承与弘扬民本思想的同时,大量地、直接地引用、运用传统的词汇与概念。如此可知,习近平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传承关系更加密切。比如在2014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随后,他一口气举例列出了多种优秀古代思想: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以德立人,以诚待人,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居安思危等等。

  2,运用民本思想。习近平在运用传统的民本思想之时,并无任何顾忌,无需改用其他政治词汇来代替。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直接引用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此典出自《管子·牧民》,原文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也就是这个意思: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
  3,维护民本思想。习近平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具有自信,相当熟悉与执着,对西方的人本主义则明显疏而远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有着本质区别,也有异有同,异大于同,甚至有根本的冲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此取代过去中共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话语。因为“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容易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主张的以抽象的人为本相混淆。民本思想的家国同构与人本主义的个人至上,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区分点之一。习近平断然不会去推崇什么西方的个人至上主义。

  二,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的民本思想创新

  如果就此认为,习近平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照搬照用的,那就大错特错。时代的不同,决定了任何传统思想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搬来就用。在继承中创新,是最为理智也最为明智的,与时俱进,首先要体现在理论创新、思想进步上。由此对照习近平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当可豁然开朗。

  习近平的新时代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核心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2016年元旦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提出了这个观点。“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这个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也可以这样简练地作出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甚至可以用这几个词汇来加深印象:⑴人民至上。⑵人民参与。⑶人民共享。这就是习近平指出的:“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人民至上: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首次会见记者,就宣告了他的“人民至上观”,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曾经提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即民以见天,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认为,民意代表天意,反映天意。他主张从民心之中看天心,从民意之中看天。习近平也是把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佳位置,且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取代的位置。

  必须指出,习近平的人民至上观点与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君驾驭民的君民关系是不同的。

  2,人民参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十八大以来,中共的显着工作标志,就是依照习近平提出的,从“权为民所赋”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传统的民本思想,民的角色往往是被动的。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中,人民是主人,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3,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说:“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习近平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共享”,强调“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他还把“共享”上升到社会制度的本质的高度,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共享发展的现实表现,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在习近平的发展理念中,“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抽象;“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实践逻辑和政策具体。习近平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价值层面上表现为“人民共享”的发展观,在哲学层面上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政策归依,本质上都是“共享发展”理念在不同层面的展开。②

  习近平的人民共享观,与传统的民富思想也有不同。春秋时期的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让民富裕起来,便于治理,这样的思想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有质的不同的。同样是富,前者为了治民的便利,后者为了人民的幸福。
  三,习近平的台湾同胞观

  在全面瞭解了习近平的人民观之后,必须深入分析习近平的台湾同胞观。这不是难题,因为习近平关于台湾同胞的论述非常丰富,作为中共领导人,也是突出的一位,足以从他的论述中整理出基本的理论框架来。

  首先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在他的讲话中基本上不太使用“台湾人民”和“台湾民众”这两个词汇,言必称台湾同胞。如习近平说:“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淳朴率真、勤奋打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大家都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习近平还说:“台湾同胞前途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

  究其道理,习近平是赋予了情感与寄托在台湾同胞一词之上的:⑴台湾同胞是两岸一家人、一家亲的骨肉同胞。⑵台湾同胞具有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⑶台湾同胞一样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与此相比,“台湾人民”和“台湾民众”两词,就可能显得太疏远了、太概念化了,习近平是基本不用的。同样的,习近平也不用“两岸人民”一词,都是用两岸同胞,其注入感情与寄托的用意就更加明显。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用活了、创新了很多过去不曾见过的词汇与概念,很多旧的词汇往往被取代,或者被弱化,这在对台方面也是一样的。思想体系的创新,必然也体现在话语体系乃至词汇的创新运用。

  从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论述当中,可以获得习近平的台湾同胞观的基本要点:

  第一,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同胞一家亲。

  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的,在习近平的思想深处,从来就没有把台湾同胞当作外人的一丝想法,所以,他从来不对台湾同胞讲对外人讲的话,而是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来确认台湾同胞是一家人的地位,同样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来对待台湾同胞。

  习近平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回顾台湾走过的历史,回顾两岸同胞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不管台湾遭遇什么风雨,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这告诉了世人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走近、同胞团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这么多风风雨雨,我们对此都有很深刻的体会。③

  从以上论述可知,习近平是从血脉、文化、历史、民族、意识、命运、心情等等多重思维来论证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理应一家亲的关系和定位的,充满了真情厚意。
  第二,理解台湾同胞、尊重台湾同胞。

  这是习近平对待台湾同胞的真实态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习近平还指出,“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习近平并表示:“我知道,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做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对历史留给台湾同胞的伤痛,我们感同身受,因为这是中华儿女心头共同的创伤。”

  理解与尊重,是习近平对台湾同胞的基本态度。两岸毕竟相隔太久,毕竟社会制度、历史进程不同,所以,没有理解就没有一切。美国前总统威尔逊说:“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则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是对尊重最好的诠释。总而言之,只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对台湾同胞有情有爱,两岸关系发展才能获得正果。

  第三,重视台湾同胞,团结台湾同胞。

  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拚”。习近平之所以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两岸同胞“共同打拚”,因为这一梦想的实现不仅靠“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贡献智慧和力量”,还要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欢迎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列中来,大家一起努力,出主意、想办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让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都能更多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好处。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他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

  在习近平的思想中,台湾同胞不是袖手旁观的局外人,在整个中国的发展与振兴中,台湾同胞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样需要台湾同胞的参与。应该充分调动台湾同胞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起,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让台湾同胞分享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红利与机遇。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即“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正因为习近平视台湾同胞为一家人、一家亲,所以他的人民共享理念照样落实在台湾同胞身上。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由两岸同胞共享,不仅仅是理念,更是政策措施,是务必达成的现实目标。而融合发展,更是主动地让台湾同胞率先获得红利分享的重大举措。

  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给希望于台湾同胞

  须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统一进程的主要政策。1979年叶剑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台湾当局。”1997年十五大报告强调:“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2002年十六大报告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2007年十七大报告强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事实上,因为李登辉执政与陈水扁在2000年上台,台湾当局已经不是当年的坚持一个中国的两蒋时代,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显然是不合适的了。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从此,两个寄希望就变为一个寄希望了,此后历任中共领导人均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但是,必须注意到,习近平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论述上,并没有涉及。那么,是否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政策也就放弃了呢?显然不是。从上述关于习近平的台湾同胞观的分析来看,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不仅不会放弃,还在不断加深中、积累中、充实中、提升中。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主要意涵是:中共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在实现祖国统一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台湾各阶层民众,在反对“渐进式台独”、“文化台独”,推动两岸的各项交流,促进两岸的经济贸易发展,加深两岸人民的相互瞭解等方面尽各自的一份心力;希望台湾各阶层民众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就统一问题同大陆交换意见。

  2000年民进党胜选执政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受到广泛的质疑,然而中共坚定而不动摇。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拒绝认同“九二共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又再次受到广泛的质疑。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回应记者的提问说:跟大家首先重温一下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的一段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他还特别强调,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我想,大陆方针政策中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内涵是显而易见,也是不需要置疑的。马晓光之所以作出上述明确的表述,就是因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究竟还存在不存在,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坚持,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话题。而马晓光的回答是准确无误的。

  其实,习近平的思想不仅仅是在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基础上,而是上升为给希望于台湾同胞。寄与给,两者是有着不一样的意涵的。

  什么为给?从习近平对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说的一番话中,当可分析:习近平说: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共享其利、同受其惠。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④

  这段话中,有4个给:⑴继续给予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⑵继续给予交流合作的获利空间。⑶继续给予对台湾同胞支持统一、遏制台独的信任。⑷继续给予台湾同胞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理念中,大陆不是单方要求台湾同胞要如何如何去做,而是要积极为台湾同胞扩展空间、创造机遇,让台湾同胞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去奋斗。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点在于期待台湾同胞的政治自觉。给希望于台湾同胞,则是重点在于以大陆为两岸关系的主导力量,引领台湾同胞共同奋斗。寄希望与给希望,应该是中共对待台湾同胞的“两手抓”政策重点,两手都要硬。

  习近平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这句话最为清晰地解读了习近平的内心感受。国家实现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台湾同胞的伟大参与!应该如何对待台湾同胞?习近平已经作出了全面的深入的一言九鼎的回答。
  五,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规律

  反观台湾,“台独”势力也在持之不懈地做转化台湾民众的政治工作,20多年来,台湾民众的心态也有很大的改变,相当一部分人趋向“台独”理念,台湾人民这个大的概念正在分化中,有一些人已经称不上是台湾同胞了,已经成为了两岸同胞的敌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格局中,两岸同胞的互相认同是主流,与之并存的还有逆流,那就是台湾社会存在的日趋飙涨的分离主义思潮。

  在台湾,民进党当局极力倡导台湾的未来掌握在台湾2300万人民手中、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由台湾人民自己来决定的理念。这是非常容易迷惑台湾民众的说辞。原因在于:⑴符合“去中国化”政策推动的走势。⑵符合台湾民众主体意识觉醒的需求。⑶符合台湾民意被“台独”意识绑架的现状。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与认识日趋负面。

  北京专家王英津对此有专门的分析及结论:自民主化以来,台湾方面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及“统独”问题上,通常强调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凡涉及台湾前途的重大事宜均要尊重台湾民意,由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决定,此亦即所谓的“2300万人决定论”。考察二十余年来“2300万人决定论”的演变脉络,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住民自决论”,这是分离式“台独”的理论说辞,主要观点是,主张台湾享有国际法上的自决权,通过行使自决权来实现“台湾独立”。二是“民主分离论”,这也是分离式“台独”的理论说辞,主要观点是,台湾通过2300万人民的“统独公投”来决定台湾的未来走向。三是“民主拒统论”,这是“事实台独”的理论说辞,主要观点是,对于台湾“现状”的改变,必须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由台湾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就当下而言,三者中的“民主拒统论”最为盛行,“民主”似乎已成为台湾“拒统”的唯一“救命稻草”。⑤

  2017年3月,台湾民意基金会对台湾民众最喜爱与最讨厌的国家或地区调查,最喜欢的第一名是新加坡(87.1%)、第二是日本(83.9%),第三名是加拿大(83%);最不受欢迎的国家或地区前三名是朝鲜(81.1)、菲律宾(57.3%)与中国大陆(47.7%)。岛内“国家认同”中,主张“台独”与不承认中国人的比例依然很高。

  尽管如此,不可以轻率下判断,认为台湾主流民意已经完全绿化,更不能够就此认为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已经毫无意义,更不能够做出解决台湾问题唯有武力一途之武断结论。

  究其原因:

  1,台湾主流民意在中华民族的认同上始终位于高认同度。台湾竞争力论坛从2013年2月就开始进行“国族认同调查”,在“2017年台湾民众国族认同下半年调查”的调查问卷的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结果86.5%的受访者给予肯定的答案,认为自己不属于中华民族者,只有7.5%。该机构负责人指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66.7%的台湾民众认为,采取“泛中国人认同”来面对两岸关系,可以确保台湾利益,也有利两岸的和平发展。
  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否,是判断台湾主流民意的共性的最重要的标准。

  2,台湾主流民意对中国人的认同从不间断。台湾《天下》半月刊于2017年1月初公布的民调显示,自认台湾人的比例虽为最高的56.4%,却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者,占34.1%,自认中国人的占7.6%,合计具有中国认同者为40.7%,是近年的最高记录。台湾竞争力论坛的民调显示,在2015年9月,马英九执政时期,中国人认同比例跌到47.7%。蔡英文当选就任后,2016年6月的中国人认同比例更降至46.8%,2016年10月的调查数据,中国人认同的比例曾回升到51%以上。这次调查有50.2%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为不是中国人的占44.7%。

  对于中国人的认同与否,是判断台湾主流民意的政治属性的重要方式。

  3,台湾主流民意中关于统独的认识始终处势均力敌的制衡运动中。台湾《天下》半月刊民调显示,台湾主张两岸尽快统一者,仍处于低档,只占2.6%,但是,主张两岸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者,升到13.8%,比2017年的8.2%明显增加,已达10年来最高记录,而且各个年龄层对比,都是增加的趋势。相对地,主张“台独”者则减少,包括“台湾独立,但与大陆维持和平”及主张尽快“独立”的比例,合计32%,明显少于2017年的37.2,更低于2015年的44.2%。可以断言,由于实际上“台独”必然引发两岸战争,没有可能既“台独”又与大陆维持和平,所以民调题目若是如此,主张“台独”的比例将会很低落。2017年11月,《联合报》的民调显示,主张两岸统一者占20%,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比例,比2014年最低时的12%,多了8个百分点。主张“台独”者,占24%,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比例,比2014年最高时的34%,少了10个百分点。

  对于统独问题的认识与否,则是判断台湾主流民意与大陆政策互动之效果的重要方法。

  因为台湾的民调受制于政治背景及政治需求,在分析台湾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唯民调论。但是,对民调中显示的社会变化规律,则应该重视。

  从上述的民调数字来看,台湾的主流社会民意变化规律有这么几点:⑴中华民族认同是台湾同胞的最大公约数,至今没有消褪,也是台湾主流民意的共识,真正的台湾共识。⑵认同中国人不是单纯的历史地理文化观念,还有现实政治意涵的反映,包括对当今大陆社会的认同,如此来看,台湾主流民意对大陆的认同度已经有所改观。⑶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不是独立运行的,其与大陆政策密切相关,主流民意是两岸关系的组成部分,影响两岸关系,也受制于两岸关系。
  台湾民调专家指出:经过交叉分析,近5年到过中国大陆的人,有65.6%认为未来势必走向统一。确实是如此。近几年来曾亲身去过中国大陆的台湾人,必然感受到大陆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网络通讯、购物、基础建设、快速交通等方面,台湾完全瞠乎其后很远。从前台湾在各方面曾经比大陆先进、占有优势的地方,如今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这个现象必然影响到台湾民众对未来统一、“独立”的看法。⑥

  台湾中央网络报曾经评论说:然而政党轮替的一年七个多月来,由于两岸当局之间的关系恶化对立,大陆社会兴起一片“武力统一”之声,以及台湾的国际空间大幅遭到限缩,大陆又不断单边向台湾民众释出利多政策,使得台湾民意对两岸关系的态度,提升了安全性与利益性的考量,产生“统增独减”、“中升台降”的现象,形成民意对民进党当局“去中造独”的反制,未来的趋势非常值得持续关注。⑦

  因此,把台湾人民引领到两岸同胞的合作发展中来,以及把台湾人民带领到与大陆对抗的道路上去,势必为中共与“台独”势力今后较量的焦点。在博弈中,中共对台湾人民仅仅是寄托已经不行了,必须以我为主,聚同化异,通过两岸关系的运动力,形塑台湾同胞的新意识、新观念。

  注释:

  ①《重民本民本思想光耀古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9月27日,作者:石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时报,2016年08月04日,作者:李纪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③《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文)》,中评社电讯,2014-02-19。

  ④《习近平晤宋楚瑜:我们方针政策不变》,中评社电讯,2014-05-07。

  ⑤《试析台湾社会的“2300万人决定论”(上)》;《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5月号,总第221期;作者: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系教授。

  ⑥《和平统一是台湾的主流民意?》,华夏经纬网,2017-10-18,作者:马康庄,台湾民意调查基金会秘书长。

  ⑦《台湾民意出现反制“台独”的趋势》,中国台湾网,2018-01-12。

  (本文原载于《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郭伟峰着,2018年3月初版,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078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