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智库: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主线应如何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主线应如何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后,两岸城市交流有了新的发展。

  中评社香港4月17日电/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陈丽丽教授,和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任智颖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会、文化效应引导与管理》,作者认为:回顾与总结两岸县市经济合作及其外溢政治、文化和社会效应,并对溢出渠道和溢出效应进行引导和管理,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或技术等功能性领域交流合作与两岸政治、社会、文化等互信与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应成为两岸县市交流合作的主线、原则与基本要求。文章内容如下:
 
  在大陆主导与积极推动下,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并呈现出外溢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性,在取得巨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效的同时外溢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效应亦已日趋显现,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但是,期间可供发掘和修正的空间依然巨大,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依然很多。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让台湾16县市有望与大陆各省市加快开启县市交流的步伐,台湾基层民意代表对深化两岸经济交流的一般性诉求十分强烈,但是,台湾社会依然普遍存在的两岸交流合作“政经分离”现象表明,推动台湾社会基层民众从普遍的“经济觉悟”到“政治觉醒”依然任重道远。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上,在祖国被分隔70年,和平统一政策确立40年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发表了《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了系列“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新举措,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分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习总书记对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提出新要求,再次强调两岸交流合作目标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引向深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新时代助力。
  一、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现况分析

  (一)两岸实现全面、直接与双向的“三通”常态化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了全面、直接与双向的“三通”常态化。两岸之间的直接“三通”来之不易,期间经历了“春节包机”、“四节(春节、清明、端午与中秋)包机”、“周末包机”、“常态化包机”、全面直航,搭乘人员由最初台商到台干、普通台胞、大陆赴台游客等持有效证件的一般大众,两岸民间往来持续热络。两岸直接“三通”常态化的实现为两岸各方面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日趋深入化,两岸县市彼此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

  40年来,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深化。1980年7月,台商张诏光在漳州诏安创办了“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大陆第一家有注册登记的台资农业企业,逐步实现从南向到西进海外投资布局调整。40年来,台商大陆投资由小到大、由沿海到内地、由南到北抱团发展,在大陆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点的大陆东部沿海向西呈逐渐减弱的梯度分布,经历了由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转移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投资形态变化,创造了“台商发展奇迹”。依大陆统计,1989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540个,协定金额5. 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 5亿美元,相当于前几年之和。经过多年的发展,台商投资稳步增长,2018年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4911个,同比增长41.8%。。

  大陆持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流,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2018年两岸贸易往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贸易额为2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截至2018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07190个,占实际使用外资项目总数的11.2%。1987-2018年两岸贸易总量增长了120多倍。1990年大陆是台湾第9大交易伙伴,第5大出口市场,第20大进口市场,到目前大陆发展成为台湾第1大贸易伙伴、第1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市场、第1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市场相互依存度持续上升。两岸彼此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开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格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全面交流合作的新时代。

  两岸各领域交流交往持续扩大深化,更多台湾同胞来大陆就业、创业、学习、生活。大陆心系广大台湾同胞利益福祉,推出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2018年2月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台湾居民居住证的制发与推广,台湾居民就业许可证的取消,向金门供水等一些列新举措的推行,主动创造条件与平台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截至2019年2月,随着24个省区市及所辖市县共65个地方推出具体落实举措,已经有2000多家台资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税收优惠,100多家台企获得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制造、智慧制造等专项资金的支持,一批优质台企中标若干大型政府采购项目,800多名台胞考取大陆诸多热门行业职业资格,100多名台胞获得各类荣誉称号。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2018年又新增23个、累计达到76个,共入驻或服务台企及团队约2000个,逾万名台湾青年在此逐梦、圆梦。各类企事业单位今年共为台湾青年提供超过了2.5万个就业实习机会。台商大陆县市区投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创造了诸多“台商发展奇迹”。
  (三)具公权力性质的不同性质与层级的经济合作机制化与平台,但受岛内政治因素干扰与影响,处于全面中断中

  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不同的合作平台、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以及不同程度的沟通协商机制的探索与创建,签署了包括通航、通邮、金融等23个协议。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形势逆转,具公权力性质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平台运行受到重大影响而处于全面中断中,两岸地方县市沟通交流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扩大两岸地方县市经济交流合作成为台湾民众的共同诉求。

  二、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特征及其外溢效应分析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40年来,两岸各方面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呈现出刚性两岸互动交流的“趋势性”特征、对两岸互动交流的“人民主体性”本质的重要性的认知日益明确,两岸互动交流的“人民主体性”本质特征日益显现。但是,两岸交流合作所产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双重影响并存,交流的“不平衡性”始终存在,政治因素不断制约两岸交流深化,两岸社会间矛盾日益显现,两岸交流热络但交心不足等。

  (一)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刚性需求“趋势性”特征明显

  30多年来,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发展态势不可阻挡,更不可逆转,外溢效应明显,带动两岸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交流沟通的速度、进度与广度空前扩展,其深度与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二)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本质的“人民主体性”特征日益显现

  两岸关系说到底,就是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40年来,两岸关系中人员交流的特征日益显现;同时,交流成果也为两岸民众所享有,这是两岸交流富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三)两岸县市交流合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等“双重性影响”同时存在

  30年来,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很大,但交流中出现与面临的消极性问题与影响也不小。总体上看,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作用,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但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加上台湾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等因素,两岸交流中出现的“社会对立”现象值得关注。
  (四)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会与文化效应有限且“不平衡性”始终存在

  两岸交流层面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但两岸社会关系尚处于浅层的“接触”阶段,而两岸政治关系则还在“竞合”之中。二是两岸交流领域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如政党交流中,国共两党交流领先,起引导性作用;民共两党之间交流则问题巨大,还没有正式启动。经济交流与合作领先于政治层面的交流;新闻交流事实落后于两岸关系发展实际进程。文化交流中演艺活动多,共同价值观层面的探讨少;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多,而传统文化层面交流少。三是两岸交流呈现严重的地区 “不平衡性”。两岸交流中的南北、东西差异客观存在,大陆与台湾北部、中部交流多,与南部交流相对不足,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交流多,与西北、东北交流相对较少,台湾民众到大陆交流比较多,而大陆民众到台湾交流相对较少等等。

  (五)政治因素不断制约两岸交流深化、两岸社会间矛盾日益显现、两岸地方性经济交流热络且深化诉求强烈,但两岸间交心不足等问题凸显

  1、政治因素在不断地制约两岸交流的深化。两岸关系中客观上存在着的政治分歧一直对两岸交流产生制约性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5月蔡英文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中既有的交流合作局面面临严峻挑战。而两岸政治关系中事实上存在分歧与博弈特征,导致两岸之间的政治交往始终面临很多障碍。

  2、两岸交流中两岸间社会分歧与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两岸社会与民众间因交流以及交流面有限而瞭解不足,台湾民众对大陆误解依然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台湾社会“走出去”之迫切和“请进来”中对大陆的防患心态与闭关自守的思维严重。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游的进一步发展,两岸社会间的交往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包括两岸官方和民间互信不足,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和大陆民众的不实印象,未因两岸交流而获得改善,社会融合仍然任重道远,显示两岸社会交往尚处于粗浅接触与“磨合”阶段。

  3、两岸之间经济交流合作热络而民众交心严重不足同步并存。伴随两岸县市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不断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诉求与格局已然形成,但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并未因此而有所提升,相反却有进一步疏离的现象。台湾经济进一步依赖大陆,但心理恐惧却并未消散,影响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迈向两岸和平统一方向的态度,从而使得两岸之间“共同认同”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
  三、经济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会、文化效应引导与管理路径分析

  (一)建立深化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原则和评估准入机制

  应明确“九二共识”核心内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共同谋求两岸统一目标,这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要建立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外溢政治效应评估机制。不断巩固、拥护祖国统一的两岸党际交流制度化、机制化、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同胞共识,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共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径,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推动两岸经济关系逐步为从单向融合步入双向融合创造条件并步入制度化轨道。精耕细作,充分发挥心理因素在推动两岸政治互信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制度都不是既定的,而是人为创造的结果;制度本身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共识凝聚的进化过程。两岸县市交流合作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创制过程,注重共享知识、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培育与弘扬,夯实和积累两岸政治互信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

  (二)搭建桥梁,加强交流,维护大局,强化对两岸县市经济合作的外溢政治、文化和社会溢出效应引导与管理

  我们应该看到,在创造条件,让两岸基层民众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与相互认识等方面,大陆需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台湾老百姓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无法更多地来到大陆,更无法亲自体验大陆生活,接触大陆。相关数据显示,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台湾同胞从未来过大陆,为此,通过签订交流协议,共同推动两岸基层民意代表交流进一步向长期化、机制化方向发展,应成为两岸城市交流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从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社会效应提升层面看: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社会效应与两岸社会融合进程息息相关。两岸社会融合是以人为本,以两岸社会为载体,探索海峡两岸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社会领域互动与整合方式的过程。目前,两岸签署的数百项交流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引导并形成了两岸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社会交往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社会交往态势。下阶段,两岸县市经济合作应着力在两岸市县乡镇之间、工会、农会、渔会、水利会、妇女、青年等基层民众之间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为建构“两岸间社会”奠定基础。

  从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文化效应提升层面看:两岸经济合作带动了两岸教育、学术、科技、体育、艺术、青少年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有益于推进交流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凝聚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海峡两岸曾经的隔绝状态使台湾文化在与欧美文化交往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迁,再加上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推行 “去中国化”政策,使岛内在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一个中国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政治文化认同出现错乱。特别是在岛内选举政治、选举文化、选举利益高于一切的特殊背景下,岛内不敢公开认同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华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如果得不到实质性扭转,不仅不利于两岸破解政治难题,也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后,国民党获得15个县市的执政权,一举改变了台湾地方蓝绿执政版图。蓝营县市长纷纷表达推进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大陆也在第一时间表达了支持态度,预示着未来两岸地方经济交流合作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引导台湾同胞认定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性质及其使命担当,引导经济外溢效应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显然已经触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向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延伸等相关要求。两岸开展地方性或区域性经济交流合作是有前提与条件的,正如国台办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强调的“在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欢迎台湾更多县市参与两岸城市交流合作”,也就是承认“九二共识”或认同“两岸一家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表示,要付诸行动。两岸地方县市交流双方应对两岸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识、通过系列平台和项目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不断凝聚、开启两岸青少年教育合作新空间、推动两岸文教交流不断深化、启动与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并对民进党当局“文化台独”系列工程进行全方位揭露与抵制。

  两岸县市交流双方应积极推动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一方面以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继续开展各类文化夏令营、文化寻根和祭祖等活动,引导台湾岛内民众共同引导台湾青少年以理性、务实、客观的态度接近大陆、培育正确真实瞭解大陆的舆论氛围,夯实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鼓励地方县市合作建立开展两岸书画名家精品展、文博会、艺术论坛、文物交流展、图书交易会、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常年活动制度;鼓励两岸语言文字专家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两岸语言文字专家着手共同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材与读本,鼓励持续推进两岸青少年等优秀人才赴大陆学习与培养系列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

  高度重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培育与发展,经由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在诸如民族共同语言、文学、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上广泛辐射两岸民众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诉求,对于凝聚两岸民族共识、文化共识、政治共识都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两岸商文化产业尤其是闽南商文化产业合作空间发展潜力和巨大作用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三)围绕基层,面向乡镇,有重点地进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两岸县市交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明确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深化两岸交流,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造福两岸民众。台湾有368个乡镇市区,7834个村里,而大陆有4万多个乡镇,60 多万个村,其中蕴藏着两岸基层交流合作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如果台湾的每个乡镇市区,甚至村里,都能在大陆找到合作伙伴、建立联系机制,结伴而行,两岸相加在一起,两岸城市百花齐放,那一定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民进党当局的阻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两岸县市基层全面深度对接深度与广度。推动两岸城市交流,需要明确主基调,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典型示范。
  福建是台胞最重要的祖籍地,福建厦漳泉闽南黄金三角地区尤为独具特色与“五缘”优势。厦漳泉闽南黄金三角地区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又是一个有多重园区交叉的特殊经贸区域,有扩大化的厦门特区,有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高科技工业园区、保税区,更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肩负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验区等等,应赋予两岸经济合作的多种政策优惠与政策制度供给创新发展特殊空间。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入“深水区”,两岸城市之间还需要更多交流合作的新切入点。因此,大陆应有目的的选择特定区域深度嫁接合作机制,从而跳脱既有格局,为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提供“试水区”,为增进两岸关系注入新的动能。为此,加大厦漳泉黄金三角区建设发展力度,充分考量闽南地区对台湾台中、台南、高雄三都的吸引力和广阔合作空间,提供更多与台湾南部民众交流沟通的渠道,缓解两岸交流的南北失衡状况,对实现两岸县市间真正实质有效的全面性交流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236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