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张再兴:两岸融合发展 动力在民间

热点搜索

张再兴:两岸融合发展 动力在民间


本文为作者张再兴在“2019和平发展共识论坛”发表的的论文。

  中评社香港4月29日电(作者 张再兴)我两岸都办学,在台湾当了 28 年的中学校长( 国中、高中、高职 ),了解到技职教育是台湾教育的软实力,尤其台湾在六、七十年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累积了丰沛的外汇存底,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的龙头,技职教育功不可没。现今两岸青年的融合交流,如能结合大陆职业教育的浪潮和辅导就业的契机,把台湾技职教育的优势与强项,包括高职教育成功的经验、课程特色、实习与证照制度,复制到大陆,孵化更多的种子教师,推广职业培训,厚植人力资源,必能相得益彰,除嘉惠两岸青年,或可再造另一个经济奇迹。尽管目前两岸关系遭遇严重冲击,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笔者相信,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根基在基层,动力在民间,两岸融合发展需要新思路。

  壹、前言

  海峡两岸自1987年11月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三十年过去了。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最初的台胞赴大陆探亲寻根,到旅游、经商、求学,再到全面“三通”,形成两岸在文化、社会、经济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格局。

  参考一项统计,截至2016年底,两岸人民往来累计近1.17亿人次,其中台湾赴大陆探亲旅游超过9千万人次,平均每天有近3万人次往来两岸,两岸通婚已近38万对,在大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台商、台生、台干、台属、台青、台配已达 200 多万,来台学习、旅游、投资的陆客、陆生、陆商每年超过400 多万人,大陆历年来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10 万个,台商赴大陆投资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注1),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最多所在地,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与第二大进口地区,最大的顺差来源。

  虽然 2016“520”之后,两岸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两岸交流来之不易的成果,凝聚着两岸同胞的心血,值得倍加珍惜。特别是双方民间交流,始终是推动两岸经贸文教互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两岸关系越复杂越需要加强和深化民间交流,才能增进两岸相互了解;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才能强化两岸共同利益,厚植两岸同胞情谊。

  两岸青少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交流,2008年进入“大交流,大发展”,2016年大陆“开展面向台湾青少年的体验式交流”,2017年北京更进一步要“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的参予度和获益面”(注2),两岸青年的融合交流,遂成了当下两岸互动的课题。

  所谓融合交流指的是通过搭建的平台,让两岸青年“接触”、“了解”、“认识”、到“融入”的过程。在融合交流中,一方面需要扩大交流的“面”,让更多的青年彼此到对岸走走看看,另方面需要注意到交流的深度,让青年人愿意留下来。总之: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青年的交流也要逐渐的点与面的结合。

  古语: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人心的契合,两岸的融合交流才能更加稳健。

  贰、心得分享与呼吁

  一、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扩大两岸人民往来是消除误会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的台湾民众体认到大陆制度的必要性,降低原有的偏见,乃至敌意;相对的,也让对岸当局了解到中华民国在台湾存在的事实, 更让大陆同胞尊重台湾的民主与生活方式,相互理解,求同化异,“以两岸之同为基石,各自努力,以民为本,让 两岸之异 渐趋接近。”(注 3) 建立情谊。

  “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在人力物力甚为艰困的情形下,仍以募款筹措印刷费,定期出版《共识》期刊,为的是要反应出两岸民间真实的声音。每一期除了有两岸当代的学者专家精辟的论述,中肯的建言,还有六篇基础教育的报道,包括高中,高职,完全中学, 国中,国小,幼儿园,把已经在台湾实证过的教育理念,和台湾学校的特色,做一定调与呈现.为两岸的民间交流建构一个崭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萤火虫发光发亮的效应,善尽小螺丝钉的功能,为两岸凝聚共识,消弭隔阂多尽点心力。《共识》期刊已获得法国巴黎ISSN 认证为国际标准期刊,有一定的水准和品质,也受到两岸人士相当的肯定。这样一本很健康、正向、精美、优质的期刊,不应该在邮寄到内地各省市的过程中,被以海外印刷品搁置,挫丧了创刊的苦心、沟通的善意和交流的美意。应该要网开一面,开放传递,才能大大有助于两岸凝聚共识、融合交流与和平发展。

  从这个事实来看,个人认为:在不确定的年代里,我们需要透过更多的民间组织与社团力量,多凝聚共识,互信互谅,让两岸走向区域合作和资源分享。大陆当局也可善意主动的让台湾民众也感受到大陆综合实力增强,及在世界地位提升所带来的红利,从而坚确两岸融合发展的民意基础。

  二、提升融合的过程绩效,提高交流的附加价值

  教育足以创新文化,引领潮流,塑造博雅社会新价值,古今中外皆然,张京育校长在他的“教育与政治之间”一文有更多的论述 (注 4)。两岸一水之隔,同根、同源,互生,中华一家的民族情感。因此,文教交流是充分且必要的。

  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位在台北,另在新北、基隆、香港、金门已成立 4 个分会。拥有甚多的名书画家,近几年已在台北、上海、梅州、香港、桃园、内蒙等城市,盛大办理两岸书画联展、笔会。共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不仅增强了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个人从早年即率团参访大陆,也在内地主持办学,足迹已走遍国内 25 个省、4 个直辖市及 1 自治区。现在,协会每一年也都接待数十个大陆各省来的交流参访 --- 包括考察、座谈、参访、缔结盟谊、研讨观摩,圆桌论坛等.但曲终人散后总有船过水无痕的感慨,而参与交流参访的学校校长还传闻会被“特别关心”。

  个人呼吁:在不稳定的生态中,不但要从政策面支持民间社团多办文教经贸的交流,只要不谈政治,不逾越双方底线、不踩到彼此的红线。我更要诚挚的吁请:民意如水流,以疏导替代围堵,化被动为主动,要鼓励多交流早接触;以我毕生投身教育和两岸交流的体认:我们教育和文化的软实力,有绝对的优势,以台湾的民主、自由、进步,何惧大陆的共产统战?或者说:民智已大开,耳聪目明,民心的向背,谁要统战谁?还说不定!重要的是我们从上到下都要先有坚毅的定力和自信,易守为攻,激发教育新能量,圆融世代新文化:用宏观角度创新交流形式,以人文关怀汇聚温馨导力,构建有旨趣的互访、营造有品味的互动, 深化内涵,从“交谊”跃进到“合作”创造“新价值”。

  融合发展要在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凝聚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并用真诚善意拉近彼此心理距离。事实证明,两岸关系的主体是两岸人民,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在民间。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无法割舍,利益连结密不可分,两岸民间交流牵系着两岸民众的民生福利和切身利益,民意所指,众意所归,民间交流不可禁,青年交流也不能停。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互动模式

  当两岸的交流到某阶段,衍生的问题也必与日俱增,所以我们也要有更多的思考、灵活和变通:民间交流是要促进两岸民众的融合发展,不仅要把“大陆因素”(陆生、陆客、陆配、陆资、陆媒)融入台湾岛内社会的诸多领域和不同层面,还要把“两宝”、“两微”、“四卡”(淘宝、支付宝,微信、微博,门卡、公交卡、电话卡、银行卡)涵盖在两岸民间交流中,特别是把求学、求职、择偶也要融汇到台生、台青的生活里。

  大陆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的引擎,服务业的成长很快,文化创意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社会需要更多的文化生活,文创正成为新兴的且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台湾大学生的低起薪,觉得前途暗淡,生活压力大,纷纷向外寻求发展。大陆经济体量大,机会相对充足,人缘相亲,地缘相近,两岸咫尺,台湾不但在文创产业方面领先一步,而且可抓住机会,凭藉地利优势,实现文创产业的转移和扩大。(注 5)

  参、现阶段深化两岸青年融合交流的路径

  一、经由就业平台,搭建“伙伴关系”

  例如:台湾不乏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足以提供给幅员辽阔的大陆作借镜,尤其台湾在历经以“转型正义”之名的“年金改革”洗礼后,为数不少的学术泰斗,学校菁英,教育方家心灰意冷,纷纷出走,若能从优延揽,厚遇礼聘,提供再任续教平台,搭建起教育伙伴关系,一来擅其专长,使能发挥余热,一定可收加乘绩效;再则亦有同胞爱、安抚照顾之功。

  据悉:福建自 2015 年就开始实施台湾全职教师引进资助计划,全省 38 所本科高校中, 已有 26 校引进台湾全职教师 338 人次。在平潭等地也已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引进台籍教师的试点工作(注 6)。

  二、通过学习平台,促进两岸青年实质的融合交流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加上台湾内部的“课程改革”,造成当前到大陆地区求学的台籍青年学生日益增多,使得台湾青年融入大陆的机会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两岸都办学,在台湾当了 28 年的中学校长( 国中、高中、高职 ),了解到技职教育是台湾教育的软实力,尤其台湾在六、七十年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累积了丰沛的外汇存底,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的龙头,技职教育功不可没。台湾的技职教育有六大特色:体系完整,技能实习,专业证照,多元适性,产学合作,技艺竞赛。这些都是台湾技职教育的宝贝。

  两岸青年的融合交流另一个机遇,就是要结合大陆职业教育的浪潮和辅导就业的契机,把台湾技职教育的优势与强项,包括高职教育成功的经验、课程特色、实习与证照制度,复制到大陆,孵化更多的种子教师,推广职业培训,厚植人力资源,必能相得益彰,除嘉惠两岸青年,或可再造另一个经济奇迹。

  在教学现场我观察到:新北市庄敬高职在职业证照和实习制度这层面,做得特别到位(学校已设有 35 种甲乙丙级国家检定考场),不但在台湾是技职教育的典范,而且很值大陆作借镜。每次我都会推介大陆教育考察团去实地参访。前不久某一省的青创中心在参观后,规划要跟学校合作,引进台湾的师资课程, 在大陆定点招生授课,然后再移地到现场实作, 复制实习、考照的模式,取得等同于证照的研习证明,马上可以进入职场创业.这正是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学习合作最实际的范例之一(“侨委会”已核定有近千名东南亚各国侨生正在该校上课培训)。

  三、提供两岸青年创业平台与环境,优势与诱因,资助创新发展

  台湾青年创新能力强,富有创意,勇于探索。青年的创业与创新思维将成为推动两岸交流,经济活力的主流。根据一项民调显示:台湾青年愿意到大陆发展的比例高达 59.5%。台湾民众愿意到大陆发展机遇的意愿不断提升,将有利进一步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大陆迄今已设立 41 处青创基地,12 个青创示范点,已吸引超过 6,000 名台湾青年实习就业创业,17,000 多名参加就业创业交流活动(注 7)。2018 又出台“惠台 31 措施”。个人认为除了从场所、资金、融资、人才、服务奖励等方面对台青给予实质支持外,可考虑再逐步开放大陆各地非涉密事业单位和公务职位进用台湾人才,鼓励符合条件的台青到大陆从事文教,文创,财经,公益慈善, 社会服务等工作,一则是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再则也为两岸青年融合提供落地生根的群众基础与现实条件。(3/25 我在微信上看到 : 大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讯息 : 关于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司法服务的 36 项措施 ) 这又是另一个新的开端 !

  肆、结语

  两岸交流 30 多年,两岸同胞共享其利,共受其惠。尽管目前两岸关系遭遇严重冲击,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务期两岸当局“不忘初心”,激发高度政治智慧,开启“政治钥匙”(注 8),先放下彼此意识形态的疑虑,刻版的对立和敌对的排斥, 释出善意、迎合民意,让两岸的城市交流作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之窗(注 9)。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根基在基层,动力在民间。面对零接触、冷对抗,我们呼吁先推动《金门作为两岸和平发展实验区》,结合民间资源与力量,以点带面,建构金门作和平岛,做为深化交流的试点、桥梁、中继站,扩大两岸青年融合,促进文创经贸合作,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基础,也将为全体华人带来繁荣与福祉!

  参考文献
 [1]严 峻  试析新形势下的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 (2017)
 [2]段皎琳 两岸青年融合式交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
 [3]魏升煌 探讨两岸和平统一 ( 共识第七期 P.16)
 [4]张京育 教育与政治之间(共识第七期 P.7)
 [5]李文艺 台湾青年文创业者大陆创业的机遇、问题和政策 (2017)
 [6]苏美祥 新形势下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探析 (2017)
 [7]吴凤娇 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再思考 (2017)
 [8]张永山 政治钥匙 ( 共识第七期 P.21)
 [9]张五岳 九合一选后的两岸关系发展评估 ( 共识第七期 P.12)

  (作者张再兴,新北市海山高中校长、湖南潇湘双语实验中学驻校总监、新北市政府谘询委员、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特别顾问张再兴。上文为作者在日前金门大学举行的“2019和平发展共识论坛”发表的论文,原文标题为“新形势下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343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