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殷晓鹏谈大湾区特质与“一带一路”对接

热点搜索

殷晓鹏谈大湾区特质与“一带一路”对接


对外经贸大学殷晓鹏教授(中评社 张心怡摄)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科技与文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举行(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记者 张心怡)对外经贸大学殷晓鹏教授日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科技与文化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的良好支撑和基础,大湾区区位优势突出,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改革是中国自浦东开发区升格为上海自贸区之后最大的一次改革,粤港澳三个地区在政治制度上都不一样,大湾区规划是通过经济把他们联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跨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一个综合。”殷晓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有四个着力点:

  第一,利用香港的品牌和其在海外的营销渠道,为广东的制造业产能,甚至浙江江苏和中国别的地区的制造业产能找出口。香港由于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是大陆的产品走向亚洲市场,甚至全球市场的一个天然的桥梁。建议在大湾区建设实施过程中,加快对港资服务业开放,降低门槛,增加港资服务业在内地的存在,尤其是通过大湾区建设将港资服务业的影响力投射到更广阔的内地。

  第二,利用香港的金融业的优势,让香港的融资能力为南方制造业服务。但在促进内地和香港金融业融合,释放集群和协作的潜能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变革。比如在资产管理业务上,香港和内地的监管机构需要协同促进和推进大湾区三地之间的基金互认举措,放宽销售限额和产品类型限额,加快审批流程,允许投资职能委派给海外基金经理等。

  第三,利用香港澳门的科技教育支持制造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一流的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且湾区内金融市场活跃,创新氛围浓厚,还拥有一批优秀的大企业。从这一点说,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
  第四,通过联合粤港澳和整个中国南方,减少制度性的贸易壁垒,以扩大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具的重要意义。香港的经济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经济制度非常的自由,在资本市场上有大量的国际资本参与,在实体经济层面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在此设立分部。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非常理想的试验田。

  谈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挑战,殷晓鹏指出四点:其一,跨境政府协调机制与运作模式有待完善,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要在内部城市间加强区域合作,更要“2+9”组团“走出去”,因此更加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管理、行之有效的跨境政府协调机制与运作模式。

  其二,缺乏生产要素的高效便捷流通渠道。“一带一路”全球资源配置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的互联互通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目前,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明显,但港口群、空港群、城际轨道交通网等较东京湾区仍存一定差距,同时,软环境上仍存一些客观条件限制。

  其三,经济竞争挑战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如何差异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竞合实现产业链新合作,创建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需要共同谋划与协调。

  其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企业千帆出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国际规则制定参与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不足、金融制约、外向型公共服务不足、国际中介服务供给缺失等困难。

  殷晓鹏在研讨会上亦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可行路径。他表示,大湾区可助力内地敏感服务业对外开放;实现大湾区三地营商规则对接,可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大湾区三地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进国家整体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往来,可助力内地“双向”高水平开放和企业“走出去”;加快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科创合作,可为国家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探索成熟机制。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466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