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陈柏光:两岸青年应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

热点搜索

陈柏光:两岸青年应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


陈柏光(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5月25日电(作者 陈柏光)今年适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是专属于青年人的一个重要日子,中国大陆将之明订为青年节,以兹纪念。回顾历史,一百年前的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许多爱国进步青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走上街头,也走上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政治舞台。他们抗议当时的北洋政府丧权辱国,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因而发起新文化运动等探索强国之路的各种运动,马克思主义也由此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其间几位重要的领导人,如胡适、鲁迅、陈独秀等,当时都是未满四十岁的青年俊彦,之后也分别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数十年,各自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如今,虽然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但是“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到今天仍然是激励一代代青年人向前迈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一点,“三二九”则是另一个属于青年人的重要日子,是台湾的青年节。1911年的3月29日(此处日期为农历),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86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消息传出,引起当时中国社会同情革命的声浪升高,原本冷漠的人心因而产生转折、激荡,终致于结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成功推翻满清,肇建共和。孙中山先生在回顾时慨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如今读来,仍足以振聋发聩。当年这些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如方声洞、林觉民等人,绝大多数都是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三二九”,再到“五四”,青年始终在国家及民族发展与复兴的关键时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看来仍是如此。

  两岸自从1949年分裂分治,迄今已经过了七十年。虽然,台湾的“千禧世代”(1990年代出生者)与“Z世代”(2000年后出生者),以及中国大陆的“九零后”世代与“零零后”世代的青年人,在生活型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等次文化的表现上存有若干差异;但是彼此在语言、文字、习俗等主要文化上却有着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紧密关系。根据台湾竞争力论坛在2018年所公布的“国族认同调查”结果,台湾民众有超过半数(51.9%)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果再加入“具有共同血缘、语言历史文化”的前提,更有接近九成(86.7%)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认同“中华民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国人”。显示时间与空间的割裂与距离,并无法完全切断两岸青年之间千丝万缕的中华文化关联。

  根据台湾主计总处公布的统计资料,目前台湾民众在中国大陆就业人数约在四十万人左右,台湾学生每年赴陆就读人数也已经突破万人,而从2011年到2018年来台长期攻读学位与进行短期研修的陆生累计也已经超过二十万人。除了上述中长期就学就业的交流互动外,为期数天到数周的短期参访与游学团队,更是不可胜数,如再加计团体及自由行来台旅游,若说两岸青年有对岸经验者已超过百万人次,当不为过。此一数据代表两岸青年人的交流互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及趋势,沛然而莫之能御。因此,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无论是先前的“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南部、中低收入户及青年),或是之后的“一代一线”(年青一代,基层一线),乃至于去年公布的“惠台三十一条政策”等,都针对台湾青年提供各种就学、就业、创业与生活的优惠及便利,显见其对于青年的重视程度。

  不可否认,由于民进党政府上台迄今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于中国大陆的任何善意作为,一概采取敌视的态度,且频频对北京方面恶言相向,不断出现各种挑衅的言辞与作为,确实已经使两岸关系陷入近年来最严峻的态势。此外,近来还不断透过特定媒体报道,对于中国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动辄冠以“统战”、“洗脑”之语,加以丑化;“教育部”也严苛解读两岸关系相关法规条文,刻意限缩两岸师生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近来还发生台湾民间书店办理青年赴大陆旅游的夏令营活动,却被无端污名化为“超低价统战团”的事件。种种不当作为,就诚如该书店负责人所言:“现在是台湾解严以来打压统派人士最猖獗的时期。为什么这些人害怕两岸交流,害怕年轻人去看看大陆?是不是恰巧证明他们所谓的台湾主体性是一个需要被当局保护的虚构概念?”此一看法十分值得吾人深思。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战争与迫害,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事者之间缺乏容忍与理解,继而由于误解及不能容忍,进一步产生恐惧及敌意。基于个人在中国大陆经商与生活二十多年的经验,始终认为两岸之间和平发展的先决条件与主要动因,就在于双方民众的交流。个人向来主张“有交流就能建立交情,有交情才能进一步交心”,这是人与人之间来往不变的逻辑。两岸青年的来往互动,可以促成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思维的沟通,对彼此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情况也能有更多的认识与理解,也更能包容与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学者曾针对台湾青年赴陆参访游学前后两岸观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在“统一意愿”方面并无发生显着提升,但是在“社会网络”(包括多认识大陆朋友、增加对大陆民众的信任等)上方面则有显着的变化,尤其在“敌意感受”(如认为中共政府对台湾政府及人民不友善等)方面则有明显的改善,充分证明两岸青年的交流互动,确实有助于双方善意的增加与敌意的消减。

  个人长期以来十分关心两岸青年的交流互动,在担任中华民族致公党主席后就成立青年团,一方面推动台湾青年的创业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则积极举办各种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从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以及和两岸青年的互动经验中,深刻体认到青年人是最单纯的一群,他们虽然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在一些观念上有所不同,但透过活动的安排与彼此的交谈互动,很快就能够打成一片,交互
讨论彼此生活与学习上的点点滴滴,大家之间的革命情感很容易就建立起来。每当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他们相互拥抱,依依不舍,相约再会的情景,令人十分感动。透过这样的活动安排,两岸青年自然可以增加对于对方所处生活环境的认识,纠正一些以往错误的观念,彼此间“存异求同”,找到双方合作交往的方式及空间。

  青年在任何时期与任何地方,都是构成社会中坚份子的主体,也是带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抢人才”的戏码,而青年无疑是一波波抢人才潮流中的主角。相较于台湾民进党政府企图在两岸青年之间筑起高墙的错误心态与政策,中国大陆却是以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两岸青年的交流,各种对台湾青年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几年前开始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口号,以创业创新为主的体验式交流,取代以往偏重旅游的交流方式,透过各种创新竞赛与提供创业机会,更加深化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经济与社会真实发展的理解,进一步促成两岸青年融合。

  中华民族致公党长期以来推动青年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积极促进两岸青年能够相互交流、交情与交心,消除敌意,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个人一向强调台湾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好,台湾才会好,台湾好,则中国大陆会更好。台湾与中国大陆现阶段虽然在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上存有差异,但同属“文化一中”的事实却不容否认,而实际上许多台湾青年在去过中国大陆后,也都被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高度的国际化与经济发展成果所吸引,承认对岸确实存有比台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两岸的未来是属于青年的,两岸青年应该勇敢面对新时代的种种考验与挑战,携手共创属于中华民族,和平共利的新时代。

  (作者陈柏光,中华民族致公党主席)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559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