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现场:台湾青年谈大陆成功故事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台湾青年谈大陆成功故事


平潭台籍幼教老师、第十六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中评社 海涵摄)


重庆台湾青年锺秉杰(中评社 海涵摄)


厦门台湾青年侯彦志(中评社 海涵摄)


十七届两岸青年论坛主旨论坛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厦门6月16日电(记者 海涵 徐梦溪)6月15日上午,第十七届海峡青年论坛主旨论坛在厦门市软件园佰翔酒店举行。主旨论坛围绕“汇聚青春力量 筑梦共同家园”的主题,邀请了四位台湾青年,分为登陆篇、扎根篇、发展篇和融合篇四个篇章,分别分享了各自在大陆创业就业的感人故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国深,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物实习联络官洪为民及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立法会议员施家伦,台湾知名政治评论员邱毅作为点评嘉宾对四位台湾青年的故事进行了点评。

  在登陆篇中,平潭台籍幼教老师、第十六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讲述了自己登陆平潭推动闽台幼教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在扎根篇中,重庆台湾青年锺秉杰,讲述了自己在大陆,从就业到创业,从单身到结婚生子的扎根故事;在发展篇中,厦门台湾青年侯彦志,讲述了自己来到大陆的原因和初心,并与想要登陆发展的台青分享宝贵的创业经验与建议;在融合篇中,上海台湾青年连泰瑞,讲述了“台商二代”更能凭借在大陆成长的经历,跟随祖国大陆发展大方向顺势而为,从而在文化自信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四位青年的分享可谓是一场台湾青年在大陆奋斗、筑梦共同家园的生动故事汇。

  平潭陈亚妏:被一通电话改变的人生

  陈亚妏,是一位在福建平潭从事幼教事业的台籍教师。2017年某天接到的一通电话,使还在台湾做幼教的陈亚妏开始去了解大陆各地对台湾青年的系列优惠政策,并开始思考“到底应该在原先工作呆到退休,还是离开舒适圈转战异地,最后去拓展我的视野?”就在陈亚妏万分纠结的时候,她收到了一份来自福建平潭的邀请函,正是这封邀请函,让她下定决心去平潭亲眼证实一下。

  她回忆道,那一次落地参访的整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平潭当地很大的诚意,也发现那里是一个即将展翅飞翔的地方。回程的路程中,陈亚妏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进行着思考。她认为,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果一个地方是重视教育的,尤其是学前教育,那应该会是一个很有潜能的地方。“哪里需要我,那便是尽情付出的地方。对于我这个90年代的台湾青年来说,对岸真的可能是那一片添色添彩的天空,”陈亚妏说。

  回到台湾之后,陈亚妏就交接了自己的工作来到平潭教书。大陆从学校规模、经费、学生人数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台湾,两岸在教育政策、施教现场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差距也不小,这使得陈亚妏过往的教育经验在这里并不是很适合。她一边教学,一边适应,同时也一边思考当中,在工作上熟悉之后,陈亚妏渐渐开始有了新的想法。由于亲身感受到了两岸教育的明显差异,陈亚妏开始有了推动闽台学前教育融合的想法。2017年9月,陈亚妏申请到了一个融合实验班,运用自己当初在台湾的幼教经验以及对两岸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亲自去带班,陪伴孩子3-6岁的成长。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挫折。因为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陈亚妏和在地家长的教育想法有很多不同,她们之间不习惯对方的教育和幼儿方式和方法,甚至无法相互理解。面对挫折,陈亚妏没有退缩,而是开始去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应该如何着手改善它。于是实验班开始调整步调,开始慢慢走上在地化。

  最后,陈亚妏表示,分享以上的经历给大家其实是想建议台湾年轻朋友们,如果想要完成某一个你认为有意义的成就,首先要相信自己是能做到的;其次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因为只有真正登陆之后,才会发现当初自己认知的局限;再次,当遇到问题时去面对它,当你面对这个问题之后,它就不会是困难,会变成你的能力。

  “我想有很多台湾青年跟我一样,我们都没有第一代登陆的前辈的经验。可是我希望我会是我以后小孩口中的那个‘第一代’。当然,登陆只是第一步,是最浅的一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面对如何去扎根,如何去发展,如何去融合,如何让一滴的水流入海洋。我想对两岸青年说,年轻人是有责任去推动整个社会往前走。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去成为那个有使命感的人,”陈亚妏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国深在点评时表示,中国大陆这三、四十年来是非常自信、非常包容、非常开放的,大陆把舞台贡献了出来,让两岸中国人共同分享,共同展示才华,共同展示价值。所以,今天中国大陆的发展进步实际上把两岸的各方面的正能量结合在了一起。

  重庆锺秉杰:“我是大陆新青年”

  重庆崧琳设计公司创始人、重庆市台青会副秘书长锺秉杰介绍自己说,“我是一位台湾的客家人,来自高雄,也是一名来自重庆的台湾青年。”机缘巧合,锺秉杰在35岁时被所供职的台湾设计公司派往重庆负责一个酒店的设计,也由此开启了他与重庆的不解之缘。

  锺秉杰在重庆所接手的是一个30万平方米的一个项目,而他过去在台湾的项目则多是在两三百平方米左右,两岸项目吞吐量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在重庆的整个项目做下来,锺秉杰在管理经验和执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重庆带给锺秉杰的眼界和格局使他意识到,年轻人要有养分才能发展自己的天空。“在重庆摔倒比在台湾摔倒的速度会更加快速跑起来,起步成本门槛低,”这也是锺秉杰常常跟许多西进台湾青年推荐重庆的原因。

  来到重庆之后,锺秉杰在这里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取了一个重庆妹子,并在这里创业。在不断地适应和融入重庆的过程中,他对这座山城一直加深着情感。

  通过分享他在大陆西南打拼的故事,锺秉杰其实是想用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告诉更多的台湾年轻人,双手不要怕沾泥,越接地气一定越能够创造自己,一定得破釜沉舟,离开温室圈,从而开疆拓土。从登陆到扎根,每一步走起来都是一小步,但是每一步走得好不好、稳不稳,对每一位来到大陆的台湾年轻朋友来说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最后,锺秉杰为想要西进大陆的台湾青年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他说,想要在大陆扎根的时候先问问自己,“首先你要把根扎在哪里?”事实上这是一个与个人性格和所在行业高度结合的问题。如果你更愿意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开始你的新生活,那么选择语言文化与台湾相近的福建是比较适合的。如果你们愿意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从大陆到台湾发展事业,中西部的内陆城市或许就是你的乐土。大陆不同城市的市场环境和文化都有差别,但是再有前景的市场也需要耕耘,只有把土壤先照顾好,根才能扎深。不仅事业要扎根,更重要心要扎根,心扎了根,人才能在这里扎根。重庆作为“一带一路”的城市,未来会有更好的机会和市场,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能够把心放在这里,扎根重庆,接地气,努力发展与融合,用过去的酸甜苦辣成就现在的自己,再创造自己的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物实习联络官洪为民在点评时指出,锺秉杰的创业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尤其是锺秉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接地气”,特别好。只有了解各地的特色和文化,并真正融入进去,才可能成功。此外,无论是香港人也好,台湾人也好,到内地和大陆发展不能只靠满腔热忱,还要考虑得是,自己的所长在哪里,能够为当地带来什么。要勇于抓住机会,利用自己的专长,一方面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一方面也为我们国家,为包括重庆在内的这些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收获自己的幸福。

  厦门侯彦志:台青的china梦

  来自台湾苗栗的侯彦志已经在厦门创业8年,在这8年的创业历程中,他摆过地摊,做过瓷器批发,到现在他在厦门的曾厝埯拥有自己的瓷器涂鸦馆。在这8年中,侯彦志从对大陆一无所知,到如今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并紧贴这个时代的脉络、可以很好经营自己喜欢的事业。

  侯彦志说,摆地摊的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摆地摊让他了解大陆的市场,并坚定了他来厦门的决心。摆摊一年多,侯彦志受益良多,他也学会了该用怎样的方式跟人相处,并渐渐了解了大陆的市场,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于是侯彦志开始进一步创业规划,经历了开瓷器厂并面临严重困难的曲折路程之后,2015年2月平民化的艺术空间4928涂鸦馆终于诞生。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客人并不是很多,侯彦志为了引流,甚至到巷子口做义务导览员,这样每天亲自引流,为涂鸦馆前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涂鸦馆里卖的都是文创瓷器杯子,“这个不是简单的文创杯子,店里每一个杯子都有故事,与其说我是卖杯子的,不如说我的涂鸦馆是收集故事,收集客户美好愿景和寄托的地方。”

  最后,侯彦志也给台青提供了一些建议。他说,如果你选择来大陆发展,就千万不要带着台湾的思维来创业。因为这些年大陆变化很大,很多产业出现了巨大创新。登陆后先从适应当地的生活开始,再适应当地的职场,进而去适应当地的饮食、文化、气候。最后再判断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创业,项目适不适合落地。当你适应这里的节奏,有了正确良好的判断,才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年轻人肯定要自己打破僵局,想尽办法,才不会坐以待毙。很多年轻人往往只有想法缺少行动。当你预想的挫折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会前进,很多的产业并没有任何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必须冲出重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还有要记得,当你想创业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国台办发布的惠台31条政策和福建发布的对台66条中的台青创业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立法会议员施家伦在点评时说道,侯彦志今天的分享用他过去8年中在厦门创业的故事告诉未来台湾青年同胞,要到内地创业,首先要有目标,第二要舍得。要创业必须要舍得,必须要享受孤独,必须要忍得痛苦。现在年轻人创业非常幸福,因为有各级领导、各级政府在推动政策,在指导政策,这是台湾同胞到内地来创业非常好的时机。我们有大的市场,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无论对于台湾青年还是港澳青年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侯彦志要考虑如何把未来的文创市场再做大,这还是要从政策研究上去着手。

  上海连泰瑞:台创二代的融合发展故事

  不同于其他几位台青,连泰瑞跟随父亲的脚步常年在大陆学习、生活、创业。在父亲的纺织业需要去做转型的时候,他继承了父亲纺织厂原来的产业园区,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运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将原先的一个纺织工厂变成上海非常有名的一家文创园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不但帮助很多的台湾青年、大陆青年在园区内更好的立足发展,也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条转型之路的转身他完成非常漂亮,也在文化自信当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作为上海麦可将文创园区负责人,连泰瑞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将两岸业界最顶尖的文创业者全部聚集在这个园区里面。园区里面有40多家文创店面,但是没有一家是重复的,每一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业界最顶尖的代表。

  连泰瑞介绍说,三年来的坚持和努力,麦可将文创园区得到了国台办的认可,成为上海三年里唯一获得国台办授牌的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园区现在是上海最多台湾青年就业实习的基地,今年总共有50多位台湾青年在园区实习,更有20多位台湾青年在园区创业和就业。在麦可将文创园区,两岸文创能够做到真正融合,台湾文创业者跟着大陆文创业者学习怎么接地气,怎么接业务,怎么对接市场;大陆文创业者跟台湾文创业者学习创意,学习文创细节。两岸的文创业者他们互相扶持,互补互助,一起在园区发光发热。

  最后,连泰瑞表示,要想真正融合进大陆,首先,一定要接地气,要结交当地的朋友,要体验当地的生活。既然来了,就要张开你的耳朵,睁开你的眼睛,打开你的心胸。其次,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了解当地的政策。很多来大陆多年的台湾朋友可能一直在自己的领域努力钻研技术,培养自己的能力,但是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了解周边当地政策,这非常可惜。因为补助多少对台青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当你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你身上的这个光环在你以后创业就业路程上会给你非常大的帮助。建议大家能用好政策,在自己创业就业的道路上一定是事半功倍,不融入、不去了解政策有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台湾知名政治评论员邱毅在点评时谈到,中华国医所提出来的4个字——“望闻问切”可以来给大家做参考。“望闻问切”是中华国医在诊断时候所用的四个很重要的方法。而用在企业的营销,用在创业,用在转型,“望闻问切”同样如此。要观察,要询问,而且还要不耻下问,广开言论,要找到解决问题真正的办法。希望台湾年轻人能够多了解祖国的这一个家园和这块土地,因为这个地方是你的出路,是你的机会和平台,是你的发展空间。也希望台湾年轻人不要再受到过去台湾的政治人物或者台湾媒体所做的扭曲报道的影响,把握住“望闻问切”这四个字,你在大陆的路或者就会走得比较顺利、比较流畅。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736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