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专家共议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专家共议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与会学者专家合影(中评社 海涵摄)


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罗海成(中评社 海涵摄)


福州台协会会长陈奕廷(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中评社 海涵摄)


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陈丽丽(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英津(中评社 海涵摄)


台湾金门同乡总会副会长蔡少雄(中评社 海涵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中评社 海涵摄)


阳光学院教授马彦彬(中评社 海涵摄)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中评社 海涵摄)


漳浦台丰山生态有限公司创办人蔡志阳(中评社 海涵摄)


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刘大可(中评社 海涵摄)


福建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刘传标(中评社 海涵摄)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昭志(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福州6月22日电(记者 海涵)21日上午,“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主题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分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加快两岸应通尽通”、“推进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细落实”、“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胞民族和国家认同”四个议题展开讨论。两岸专家学者及相关方面的代表近八十人参加了会议。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岸要应通尽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福建省在今年5月29日出台了《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在此背景之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进一步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言献策,探讨出加深两岸融合发展的实际可行的方式方案。

  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罗海成、福州台协会会长陈奕廷、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陈丽丽围绕“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议题表达了观点。

  罗海成认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着力:一是,加快福建第一家园的通道功能建设;二是,深化福建第一家园的融合示范建设;三是,做好第一家园建设成效科学评估。

  陈奕廷表示,今年的5月29日福建省出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里面详细的对未来福建省成为第一家园,有了清晰的路径与蓝图。对于其中的亮点以及进一步的建议,他认为有如下几点:一,建设第一家园就是要台胞台企的政策第一;二,建设第一家园就是要环境的第一;三,建设第一家园,是要有一种安心安全可依靠的感觉;四,建设第一家园要跳脱固有的思维,促进政策大幅松绑。

  罗祥喜认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意涵丰富,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这是中央赋予福建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和国家统一上重大的特殊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第二,这是在福建现有多个特殊政策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基础上,再叠加一个更特殊的、范围更大(涵盖全省)的政策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也是两岸融合发展试验区。

  陈丽丽表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应该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大特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枢纽区。

  加快两岸应通尽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英津、台湾金门同乡总会副会长蔡少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就“加快两岸应通尽通”议题分享了观点。

  王英津表示,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共福建省委日前出台了《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按照中央既“着眼于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的部署,在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对台“小四通”方面通过42项措施加以细化和落实。该《实施意见》是对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先行先试,其中不乏大胆创新的元素,是福建省委结合本地实际推进闽台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蔡少雄在发言中主要谈到了金门人眼中的“小四通“。他指出,“小四通”是金门民生发展的命脉所在;“小四通”是金门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小四通”是厦金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模式。最后,他表示,“两岸应通,能通,尽通”望能早日落地,这不但有益金厦区域民生经济,也将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搭上大陆一带一路列车,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文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的主张,是对40年前提出的两岸“三通”主张的延续与发展,把两岸相通的内容进一步开放,不仅仅是人尽其通、货尽其流,而且是财尽其畅、信尽其往,是人员、货物、技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的畅通,是“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是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应通尽通”也就是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还有些什么是“应通未通”或“应通不畅”的方面。

  推动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实落细

  阳光学院教授马彦彬、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漳浦台丰山生态有限公司创办人蔡志阳围绕“推进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细落实”表达了看法。

  马彦彬在发言中提出了其对福建省《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的建议:第一,着眼大局大势的新路,推进共同市场,强化社会融合,创新都市交流;第二,落细落实的新路,落实政策执行,强化政策行销,精准分类服务。

  吴凤娇指出,为更好地将同等待遇举措落到实处,让台胞真正有获得感,提升政策效果,在具体执行中要以“两岸一家亲”理念一以贯之:一是宣传表述要从台胞熟悉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思维出发,顾及台胞的心理感受,把政策讲到台胞的心里去,切忌过度宣传、浮夸做秀;二是实施方式要尽可能缩短申报流程、简化申报环节、明确时间节点,完善实施机制、数据支撑、技术改善、资金配套等保障措施,做到“小细节体现大关怀”;三是强化同等待遇举措的考核机制,增强同等待遇落实工作在相关执行职能部门工作考核中的比重,进而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落地效率。

  蔡志阳表示,从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重要讲话,到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的新要求,一以贯之的是总书记对台湾同胞利益福祉的浓浓关心和亲切关怀。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征途上,福建通过创新实践推进台胞在闽的共同经济生活和文化交融,将有效拉近闽台和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推进闽台全面融合发展。“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将使台湾同胞的发展天地更广阔、内生动力更充沛!

  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胞民族和国家认同

  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刘大可、福建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刘传标、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昭志就“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胞民族和国家认同”议题分享了看法。

  刘大可表示,福建和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特别是台湾先人多数是福建移民,从古至今都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实施闽台亲情延续工程,强化对台交流综合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民间基层交流交往,厚植台湾同胞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刘传标为“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胞民族和国家认同”提出建议道,其一,保护祖地历史文化遗存,增强“闽台根脉相连”的文化话语;其二,加速建构对台历史话语体系,提高史学领域“守土”能力;其三,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与青少年无缝连接网络话语体系;其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消除“妖魔化”遗毒,破除“恐共”和“反共”的魔障。。

  陈昭志表示,福建和台湾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以台湾海峡为界分属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福建省一直是全国各省市对台工作的第一梯队。福建省出台的《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展示了福建省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作为,通过对台工作各种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既“着眼大局大势”又“注重落实落细”,着力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上以排头兵身份和领头羊角色勇闯新路。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786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