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汪毅夫:台湾问题的历史视角

热点搜索

汪毅夫:台湾问题的历史视角


汪毅夫(来源:网络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作者 汪毅夫)鲁迅翁尝谓: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各种历史(断代史如中国近代史,专门史如战争史、民众史、日据时期台湾史等)的视角看台湾问题,我们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了解,可以发现更多的论题和谈资。                         

  请允许我举例言之。          

  我们说 :“台湾问题始于民族弱乱”。从中国近代史的视角,我们清楚地看到:从1840年起始的民族弱乱,到1895年至于极矣、至于割地求和的地步。1895年,一纸《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国耻,是全体中国人心中共同的痛。然而,比割地更加严重的是弃民:台湾既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此沦为弃民。从1895年至1945年,台湾人民在日据台湾50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态”,是实现祖国统一必须化解的问题,因为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我们也经常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从战争史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政治对立是内战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7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梗。国民党顽固派从反共立场出发,破坏国共和谈、不宣而战、发起内战。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1950年7月31日公布的数字,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国、共双方军队各损失(伤、亡、被俘、失踪)兵员8071350人、1522500人。内战的严重伤亡反映了政治对立的尖锐程度。当内战形势发生逆转,台湾成了国民党及其党政军特机关的败退之地,台湾问题发生了。作为战争史的内战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涉及台湾的史实往往未得充分论述。譬如,1945年10月17月“国军70军”在台湾基隆登岸,该军在台期间整编为“整编70师”并扩征兵员。1946年12月26日,“整编70师”奉调大陆参加内战,在1947年1月9日的山东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被俘的士兵包括了在台征收的台籍士兵,这是在大陆的台籍老兵的主要来由。这里也有我们的论题和谈资。

  从民众史的视角,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台湾人民的立场上看,则我们会发现又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态”的问题。中国内战不在台湾打,但战后台湾却成了问题、成了中国内战遗留的台湾问题,并且久拖未决。1949年1月21日,台湾作家杨逵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和平宣言》,其要点是:1.反对内战。“现在国内战乱已经临到和平的重要关头。台湾虽然比较其他省份安定,没有战,也没有乱”,他希望“国内战乱”和平解决,“防止任何战争波及本省”;2.反对“台独”。“请社会各方面一致协力消灭所谓独立和托管的一切企图”;3.反对迫害。“避免类似二二八事件重演”,“请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停止政治性的捕人”;4.反对独裁。“保证各党派依政党政治的常轨公开活动,共谋和平建设,不要逼他们走上梁山”,“请政府从速准备还政于民,确实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思想、信仰的自由”,“自下而上实施地方自治”。杨逵向国民党说明了台湾人民的愿望,但台湾政治的变化总是走向人民的反面。台湾民众的生活状态当然不同于“解放区的人民”,当然会有不同于“解放区的人民”的“特殊心态”,台湾民众唱不出“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快乐。                                

  台湾问题久拖未决,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反动立场是其原因之一;而日据台湾时期遗留的“皇民”参与的“台独”活动、“皇民意识”渗入的“台独”主张,也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阻碍。显然,日据时期台湾史的视角也是可取和应取的。  

  (作者汪毅夫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786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